賀利平
(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肝膽胰脾外科 湖南衡陽 421001)
膽囊結石是常見的膽囊疾病,大部分患者為靜止性膽囊結石,無癥狀,部分患者表現為膽絞痛。近年來,膽囊結石患病人數上升,且約有19%的膽囊結石患者同時伴有膽總管結石(CBDS),臨床治療該病以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CRP)聯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為主,但術后并發癥發生和復發(REC)情況明顯,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2]。因此,分析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的危險因素,對后續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對策,以預防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意義重大。基于此,本研究選取醫院行ECRP聯合LC治療的膽囊結石合并CBDS患者進行研究,為臨床降低患者REC率提供參考及指導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醫院行ECRP聯合LC治療的膽囊結石合并CBDS患者114例,回顧性分析臨床資料,根據術后隨訪1年內是否REC將其分為REC組(32例)和未REC組(82例),REC標準為手術清除結石后膽囊和/或膽總管再次檢出結石。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號:20181201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內科診療共識意見(2018年)》[3]中膽囊結石診斷標準者;符合《肝膽管結石病診斷治療指南》[4]中CBDS診斷標準者;行ECRP聯合LC摘除膽囊并清除結石者;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有手術禁忌證者;合并乙肝、脂肪肝影響患者肝膽系統疾病者;伴有系統性疾病者;心、腎功能嚴重不全者。
1.3 分析方法(1)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情況及單因素分析:根據本院門診病歷及電子病歷系統統計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情況,包括性別、切口是否感染、膽道口括約肌是否切開、年齡(≤60歲、>60歲)、結石數量(≤1個、>1個)、腹腔是否出血、膽總管夾角(≤120°、>120°)、結石直徑(≤1 cm、>1 cm)、膽道是否感染、術者經驗(≤3年、>3年)、術中出血量(≤40 ml、>40 ml)、膽道是否擴張、住院時間(≤7 d、>7 d)、膽道括約肌功能是否障礙。(2)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的危險因素分析: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
2.1 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REC情況及單因素分析114例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發生REC為32例,發生率為28.07%。REC組膽道感染、腹腔出血、膽道口括約肌切開、術者經驗≤3年、膽道括約肌功能障礙、切口感染患者占比分別為71.88%、56.25%、75.00%、62.50%、81.25%、78.13%,高于未REC組的41.46%、35.37%、45.12%、29.27%、21.95%、40.24%(P<0.05)。見表1。

表1 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REC情況及單因素分析[例(%)]
2.2 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的危險因素分析 危險因素分析發現,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的危險因素為膽道感染、膽道口括約肌切開、術者經驗≤3年、膽道括約肌功能障礙(OR=4.170、4.047、3.568、3.367,P<0.05)。見表2、表3。

表2 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的多因素分析賦值方案

表3 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的危險因素分析
部分膽囊結石患者同時伴有CBDS,增加了治療難度,ECRP聯合LC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此病的主要手段,但因ECRP聯合LC是一項侵入性手術,導致術后膽囊結石合并CBDS的并發癥發生率和REC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據董維峰等的研究顯示,110例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為30例,發生率27.27%[5~6]。本研究結果顯示,114例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為32例,發生率28.07%,與之基本相符,進一步說明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率較高。因此,分析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的危險因素,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干預措施,對降低患者REC率,并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重要。
膽道感染、膽道口括約肌切開、術者經驗≤3年、膽道括約肌功能障礙是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的危險因素[7~8]。分析其原因可能為,膽道感染指膽道系統的細菌性感染,病原菌可引起乳頭旁憩室壓迫胰膽管導致膽汁引流不暢、瘀滯,因此反復感染會誘導膽道系統梗阻并促進形成膽道結石,故而膽道感染增加了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的發生風險[9~11]。針對膽道感染的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除給予常規抗菌藥物外,應注意觀察患者術后體溫、腹痛情況,加強營養、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保持皮膚、口腔清潔,有瘙癢時,肌注維生素K1,以降低患者REC風險[12~14]。膽道口括約肌切開術可有效治療膽結石,促進結石粉碎及取出,但會對膽道口括約肌造成損傷,進而導致膽道括約肌功能障礙,并降低了膽道口括約肌對內、外源性內分泌的刺激反應,使膽汁淤積,本研究中膽道口括約肌切開、括約肌功能障礙均會促使生成CBDS,增加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的風險[15~16]。因此針對膽道口括約肌切開或膽道括約肌功能障礙的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術前應做好碘過敏試驗,必須認真縫合切開的頂端,術后立刻進行引流操作,檢查有無阻塞或狹窄,避免膽汁瘀積造成炎癥反應及結石復發,勿使引流管脫落、扭曲、折疊,以保證引流效果,同時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腹痛、皮膚、大便等情況,以降低患者REC風險[17~18]。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手術操作較為復雜,學習曲線較長,如手術清理效果不理想,結石清理不完全可導致術后發生REC。術者經驗≤3年為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的危險因素[19~21]。臨床可增加術者的理論及實踐學習,較為復雜的結石處理交給經驗更為豐富的醫生,并進一步優化手術操作流程,以降低術后REC率。
綜上所述,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的危險因素與膽道感染、術者經驗≤3年、膽道口括約肌切開、膽道括約肌功能障礙密切相關,可據此針對性制定干預措施,以降低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率。臨床可進一步行大樣本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分析膽囊結石合并CBDS術后患者REC與患者自身及手術操作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