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海
(上海市供水管理事務中心,上海 200081)
飲用水是政府為市民提供的基礎公共服務,具有普惠性的屬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飲水的健康意識、口感和舒適度要求逐漸加強,供水行業也逐漸從關注“量”向關注“質”轉變,這種變化決定了高品質飲用水需求也將日益增長。在美國、德國、日本、中國香港等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均實現了龍頭水直飲。國內部分城市陸續提出高品質飲用水的供水目標,建成高品質飲用水示范區,實現優質供水,滿足直飲要求。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明確提出,供水水質達到與同期歐美發達國家同級城市保持同等水平,滿足直飲需求。根據上海市供水系統龐大、受水人口眾多等特點,結合示范區的試點效果,借鑒國內外城市建設經驗,形成上海市實施高品質飲用水建設的基本思路。從遠期來看,可采取“市政集中供水”的發展模式,通過原水水質調控、水廠工藝優化提升、管網評估與分級改造和二次供水模式優化,對整個供水系統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和管理提升,全面保障供水水質達到高品質飲用水目標。從近期來看,可以優先選擇黃浦江濱江和蘇州河“一江一河”兩岸步道等人流相對密集的公共場所和旅游景點建設部分直飲水裝置,作為免費的民生工程,服務于廣大市民群眾。
城市公共直飲水點建設特點主要體現為便民性、環保性、展示性、趨勢性。便民性:可以為市民及游客提供便利、安全的戶外飲水環境。環保性:減少瓶裝水或飲料瓶等塑料垃圾,降低碳排放。展示性: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體現供水行業服務形象。趨勢性:在國外發達國家,公共直飲水具有較高的普及率,國內一些城市和地區也在陸續建設中。
國外:美國、德國和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均實現了龍頭水直飲。國內:重慶園博會共設立20個直飲水點,累計為2300萬人次提供了服務;北京世園會共設立30多個公共直飲水點,累計為934萬人次提供了服務;蘇州市作為旅游城市,在景點共設立40個直飲水點,累計為8000多萬人次提供了服務。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浦東和浦西世博園區共設立117個直飲水點,累計為來自全球約7300萬名游客提供了直飲水;2015年對鐵路虹橋站、上海站、上海南站茶水間進行改造,共設立16個直飲水點,累計為5億人次提供了直飲水;2021年崇明花博會期間,在花博園區共設立23個直飲水點,累計為80萬人次提供了直飲水。2018年,上海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辦公室為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和“最高水平”,打造更安全、更有序、更干凈的世界級濱水區,在進行最美麗的公共活動空間建設的同時,也同步配套設立了少量公共直飲水點。公共直飲水點的建設由各區政府按照屬地化管理的原則授權指定機構作為責任主體,結合市民休息驛站一并建設并負責運維,投資和運維費用由各區財政承擔。
3.1.1 原水能級提升
上海已建成長江陳行、青草沙、東風西沙、黃浦江上游金澤四大水源地,基本形成“兩江并舉、集中取水、水庫供水、一網調度”的水源地格局,其中長江水源占74%,黃浦江水源占26%。兩大原水系統已實現部分聯動,水質得到了顯著提升,長江和黃浦江的原水水質均為Ⅱ~Ⅲ類,為水廠的后續處理創造了有利條件。上海四大水源地原水系統分布見圖1。
圖1 上海四大水源地原水系統分布
3.1.2 水廠深度處理
通過多年的深度處理改造,上海市38座水廠已有29座具備深度處理能力,全市深度處理率已達到70%以上,出廠水水質已經達到直飲水水平。其余水廠也計劃于2025年基本完成水廠深度處理改造,見表1。
表1 2025年水廠深度處理改造完成計劃 單位:萬m3/d
續表
續表
“一江一河”兩岸現有浦西段長橋、南市、楊樹浦、閘北和吳淞5座水廠,浦東段臨江、凌橋和浦東3座水廠。目前,南市、臨江水廠已經完成深度處理改造;長橋、楊樹浦(部分)、閘北、凌橋、浦東(居家橋)水廠正處于改造前期或改造過程中;吳淞、浦東(陸家嘴)水廠原址將改建為水庫泵站。上述水廠原水均為長江水,采用預臭氧—混凝—沉淀—過濾—后臭氧—生物活性炭—消毒的水處理工藝,出水水質達到上海市《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DB31/T 1091—2018),可以滿足直飲水的水質要求。8座水廠的總供水能力達到454萬m3/d,其中深度處理能力達到166萬m3/d,可以滿足黃浦江濱江和蘇州河步道設置直飲水裝置的水量需求。水廠水處理工藝見圖2,“一江一河”沿岸相關水廠現狀情況見表2。
圖2 水廠水處理工藝
表2 “一江一河”沿岸相關水廠現狀情況 單位:萬m3/d
3.1.3 管網改造優化
上海市DN75(含)以上供水管道共有3.95萬km,其中,DN300(含)以上供水管道約1.44萬km。供水管道材質種類較多,包括鋼管、球墨鑄鐵、灰口鑄鐵、鍍鋅、混凝土、塑料和玻璃鋼等。在現有管道中存在相當數量的管材質量差、使用年限長的老舊供水管網。為有效提高管網輸配水水質,減少漏損率,優化管網結構,改造優化老舊輸配水管網工作正在有力推進。截至2020年底,全市供水管網改造完成1240km,“十四五”期間將要完成2000km老舊供水管網改造的目標,供水管網的改造優化為管網水與出廠水水質基本保持一致創造了有利條件。
目前,公共直飲水點主要采用終端集成式水處理設備,外殼采用不銹鋼或大理石貼面;采用高低雙盆,兼顧成人和兒童飲水;冷熱水均有,兼顧不同飲水習慣。
水處理設備以市政自來水為原水,通過PP過濾、活性炭吸附、超濾膜過濾、紫外線殺菌,有效去除水中鐵銹、懸浮物、膠體、細菌微生物等雜質,并脫色去味,有效改善口感,出水水質達到上海市地方標準《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DB31/T 1091—2018)。單個直飲水點(2個飲水龍頭)投資費用約為3萬元(包含安裝費、運費、調試費、稅費,不含搬運及水電布線費用),運維費約為3500元/年(包含維修、耗材更換費,不含檢測費)。
在總結“世博會”和“花博會”場館和其他直飲水點建設管理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結合現場水、電鋪設和排水等條件,在黃浦江濱江和蘇州河沿河兩岸選擇合適的位置,以相距約1km設立1個免費公共直飲水點,終端水處理采用超濾或超濾和紫外線消毒相結合的形式,并配合做好日常的水質檢測和設備維護更新工作。此外,也可考慮在公園、公共綠化帶、博物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和旅游景點設立部分公共直飲水點。上海黃浦區公共直飲水點部分選擇點位見表3。
表3 黃浦區公共直飲水點部分選擇點位
通過數字孿生,將所有公共直飲水點的位置、客流(其他部門提供數據)、排隊等候時長等信息,映射到相關數字孿生畫面中,將公共直飲水點的相關信息面向社會公開。所有的游客、附近居民,都可以通過宣傳的二維碼、地圖實時查看相關信息,同時可以向市民收集改善意見和飲水體驗評價。
在公共直飲水點的建設過程中,要創導綠色低碳的理念,盡量利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供電,終端處理后的排水也可用于植物綠化。同時采用遠程控制和動態實時監控等技術手段,有效提高處理終端裝置的可靠性,確保供水水質。對于部分距離深度處理水廠較近的公共直飲水點,也可考慮在確保供水水質安全的情況下,不設置終端處理裝置。
建設高品質飲用水是接軌國際先進城市發展的核心部分,實現水可直飲是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的必要條件,是高質量建設人民城市的重要工作。城市公共直飲水點的試點推廣,將極大地方便廣大市民的休閑和游憩,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加,充分體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