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眉,鄧春琴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在反義義場中,反義詞總是成對出現的。但是,由于兩個反義詞的使用頻率、語義范圍等并不相等,這樣就形成了反義詞使用的不平衡現象[1]。有些詞語互為反義詞,但是在面對“~不~”這樣的使用格式時,所被使用的頻率卻不一樣。例如“好—壞”“美—丑”“大—小”等,在通常情況下我們提問時會說“好不好”“美不美”“大不大”,而不會用“壞不壞”“丑不丑”“小不小”來提問,相對的否定回答也是“不好”“不美”“不大”。本研究所探討的反義詞組“遠—近”也是如此[2]。在詢問距離時,我們通常會說“遠不遠”“有多遠”等,而不常說“近不近”“有多近”等。但是在表達時間概念時,我們通常會問“你最近過得怎么樣?”而不是問“你最遠過得怎么樣?”由此觀之,“遠—近”反義詞組的使用并不是完全對稱的。
“遠”本義為路走得長,后由本義引申出指“距離大、相隔遠”之意。《說文解字·辵部》(以下簡稱為《說文》)將其解釋為:“遠,遼也。從辵,袁聲。雲阮切?!薄墩f文·辵部》:“遼,遠也。從辵,尞聲。洛蕭切?!倍斡癫迷谄洹墩f文解字注》中說到:“遼,遠也。《詩經·小雅》:山川悠遠,維其勞欸。箋云:“其道里長遠,邦域又勞勞廣闊。勞者,遼之叚借也。從辵,尞聲。洛蕭切。二部。”《楚辭·九嘆·憂苦》:“山脩遠其遼遼兮,涂漫漫其無時?!蓖跻葑ⅲ骸斑|遼,遠貌。”
《廣韻》將“遠”釋為遙遠之義?!斑h”和“遼”兩字對舉,由此說明“遠”在古書中“遙遠”義的使用頻率蓋過了“路走得長”之義,成為“遠”的常用義。三國魏曹植《送應氏》詩之二:“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p>
“遠”由指空間上的距離之遠轉指時間上的長久、漫長。南朝梁蕭統《〈文選〉序》:“雜而集之,遠自周室迄於聖代?!?/p>
再由時間上的漫長引申為抽象的深遠、深奧之意?!兑住だM辭下》:“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笨追f達疏:“其旨意深遠。”宋葉適《厲君墓志銘》:“學惟遠而聞無狹,師惟久而業弗遯不淑其身不止?!?/p>
“遠”還可作動詞指疏遠、不親近、不接近?!度龂尽ぶT葛亮傳》:“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亦可作名詞,表示血統關系的疏遠。如“遠親”“遠臣”等。
除以上義項外,“遠”還可以表示“超過,勝過”,如清黃鶩來《秋日寄淮陰》詩:“天然芙蓉花,顔色遠雕繢”;“擴大,擴展”,如《漢書·韋玄成傳》“四垂無事,斥地遠境,起十餘郡”唐顏師古注:“斥,開也。遠,廣也”;“迂遠,不切近事情”,如《詩·鄘風·載馳》:“視爾不臧,我思不遠”;“遠邦,遠國”,如《國語·周語上》:“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偏僻之地,遠方”,如《左傳·僖公三十年》:“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高遠,遠大”,如《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多,指差距大”,如《呂氏春秋·審為》:“韓之輕於天下遠,今之所爭者其輕於韓又遠”。“遠”還可以表示“古州名”之義,如《舊唐書·地理志四》:“武德元年,置松州。貞觀二年,置都督府,督崌、懿、嵯、闊、麟、雅、叢、可、遠、奉 …… 序二十五羈縻州。”
“近”本義為動詞,表走近、接近之意?!墩f文·辵部》:“近,附也。從辵斤聲。渠遴切?!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附也。許附爲附婁字。坿爲坿益字。疑附近當作坿也。《經典釋文》:遠近上聲,近之去聲。古無此分別。從辵,斤聲。渠遴切。古音十三部。《廣韻》其謹巨靳切?!碧评钌屉[《樂游原》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痹P漢卿《單刀會》第二折:“大夫,量你怎生近的那關雲長?!?/p>
“近”后引申為形容詞,表空間上的距離小,與“遠”相對。《韓非子·說林上》:“慶封爲亂於齊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晉近,奚不之晉?’慶封曰;‘越遠,利以避難?!蹦铣簞③摹段男牡颀垺ざ▌荨罚骸胺蛲ㄡ橐奶梗嘈薪輳秸撸吔室病!?/p>
“近”由指空間上的距離小轉指時間上的距離短,與“久”“遠”相對。《國語·楚語下》:“遠不過三月,近不過浹日?!蹦铣簞③摹段男牡颀垺っ髟姟罚骸跋驹灨?,遠在春秋,邪徑童謡,近在成世?!碧祈n愈《感春》詩之二:“近憐李杜無檢束,爛漫長醉多文辭。”
“近”還可表抽象的“淺近”“淺顯”概念?!洞痦f中立論師道書》:“仆道不篤,業甚淺近。”《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薄缎绿茣づ殉紓飨隆じ唏墶罚骸坝弥灾^與僊真通,對駢叱咤風雨,或望空顧揖再拜,語言俚近。”
與“遠”所表達的“疏遠”等義相對,“近”可以用來表達動詞“親近,親密”及形容詞“親近的”之意?!稌の遄又琛罚骸懊窨山?,不可下。”孔傳:“近,謂親之?!薄俄n非子·備內》:“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餘無可信者矣。”
“近”還能表達“受到寵幸”,如《呂氏春秋·情欲》:“巧佞之近,端直之遠,國家大危。”;“鄙薄,平庸”“平庸的人”之意,如漢徐幹《中論·爵祿》:“功小者,其祿??;德近者,其爵卑?!薄侗笔贰ご藓苽鳌罚骸奥}策獨發,非愚近所及,願陛下必行無疑。”。
除以上義項外,“近”還能做副詞,表示“殆,大概”“原先”之意?!稌x書·謝萬傳》:“謝萬才流經通,處廊廟,參諷議,故是後來一器。而今屈其邁往之氣,以俯順荒餘,近是違才易務矣?!蹦铣蝿⒘x慶《世說新語·雅量》:“王夷甫嘗屬族人事,經時未行。遇於一處飲燕,因語之曰:‘近屬尊事,那得不行。’”;以及表示唐宋雜曲的一種體制。宋張炎《詞源》卷下:“而美成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宮換羽爲三犯、四犯之曲。”
“遠—近”這對反義詞對應的反義語義很廣,從空間上表示“距離遠/近”到時間上表示“時間的久/暫”,再到抽象意義的“深奧/淺顯”義,兩者均能衍生出相對應的反義語義,但在詞性的演變中,“遠”并未能演變出與“近”的副詞義“大概”“原先”相對應的意義,這即存在了“遠—近”詞義釋義演變的不平衡現象。
以下是《漢語大詞典》對“遠”“近”的釋義[3],現將其全部義項歸納見表1。

表1 “遠”“近”全部義項
《漢語大詞典》中,以“遠”構成的詞有遠人、遠土、遠大、遠日、遠中、遠水不救近火、遠天遠地、遠行、遠到、遠征、遠命、險遠、阻遠、高才遠識等共664個。
《漢語大詞典》中,以“近”構成的詞有就近、告近、套近乎、強近、機近、最近、晚近、近今、近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來、近郊等共301個。
由此觀之,“遠”的構詞數量遠遠大于“近”。在表示抽象詞義“深奧/淺顯”這一組反義語義時,“遠”共構詞24個,“近”共構詞6個,且二者所構成的詞均為名詞。但是與“近”搭配構成的6個詞中,有5個詞的另一構成語素均為形容詞,如:近淺、悲近、俚近、庸近、愚近;只有一例詞中的另一語素為名詞,如:近器。在與“遠”搭配構成的24個詞中,另一構詞語素不僅有形容詞、名詞,如:奧遠、宏遠、幽遠、遠心、遠志、遠思等,還有動詞,如:遠度、遠慮等。
因為“遠”和“近”可以構成不同結構的詞語,究其原因是所取的“遠—近”詞義的不同,即二者作為語素時所取的語義場不同?!斑h—近”構詞能力的不同歸其原因是與二詞所展現出的隱含意義的強弱有關。人們有很強的獵奇心理,在未知領域中,人們往往會深入挖掘一件事,直至找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在言語的使用中亦是如此。
“遠—近”的引申義中,包含了“深奧—淺顯”這一意義。這將空間時間域的長短轉換為心智域的深淺,人們通過好奇心的驅使,在詞的使用中便會傾向于更深更遠的領域,于是人們在其期待視野中會不自覺地使用較好屬性的詞語,以滿足自己的心理期待[4]?!斑h”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話語者的心理追求,加之長時間受這種期待的影響,反義詞組在構詞方面便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對稱性。例如,稱贊一個人的想法很完備時,通常會說:“你想得很遠。”而不會說“你想得很近?!闭怯捎谶@樣的語用習慣,加之“遠—近”深層次的含義,致使“遠—近”在構詞時,與另一語素的詞性搭配產生了不平衡的現象。
“遠”“近”可以單獨做句法成分,也可以與其他語素搭配構成合成詞之后再做句法成分。
在古代漢語中,“遠”“近”都能獨立或與其他語素組合成詞后做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5]。
1.做主語
(1)《易·繫辭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p>
(2)《國語·楚語下》:“遠不過三月,近不過浹日?!?/p>
2.做謂語
(3)《呂氏春秋·大樂》:“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高誘注:“遠,久也?!?/p>
(4)《韓非子·難二》:“景公過晏子曰:‘子宮小,近市,請徙子家豫章之圃?!?/p>
3.做賓語
(5)《楚辭·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p>
(6)《送何堅序》:“何於韓,同姓爲近?!?/p>
4.做定語
(7)《送王檢校赴北平》:“平蕪遠塞秋驅騎,衰柳遺宮晚噪鴉?!?/p>
(8)《周禮·地官·載師》:“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p>
5.做狀語
(9)《戰國策·秦策三》:“今舍此而遠攻,不亦繆乎?”
(10)《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p>
6.做補語
(11)《漢書·劉向傳》:“放遠佞邪之黨,壞散險詖之聚?!?/p>
(12)《閑情偶寄·聲容·習技》:“但觀歌舞不精,則其貼近主人之身,而爲殢雨尤雲之事者,其無嬌音媚態可知也。”
在現代漢語中,“遠”“近”都能做主語、謂語、賓語、定語和補語。
1.做主語
(13)遠點兒好。
(14)近點兒好。
2.做謂語
(15)你家比我家遠100 m。
(16)你家比我家近100 m。
3.做賓語
(17)我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18)我們之間的距離有多近?
4.做定語
(19)這是一條很遠的路。
(20)這是一條很近的路。
5.做補語
(21)防控疫情,請大家保持1 m遠。
(22)他們這幾天走得很近。
“遠”“近”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均可做主語、謂語、賓語、定語、補語,二者構成句法成分的功能是平衡的。但是,在現代漢語中,二者有明顯的構成句法成分不平衡現象。
綜上可知,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遠—近”做句法成分的區別在于是否可以做狀語。在古代漢語中,“遠—近”可以做狀語,但是在現代漢語中,“遠”可以做狀語,而“近”卻不能做狀語。
(23)他玩耍的時間遠超過學習的時間,這讓他媽媽很擔心。
(24)汽油的價格遠高過柴油。
(25)他的身體遠不如他弟弟的強壯。
(26)這件事遠沒有我想象得要糟糕。
例句(23)(24)(25)(26)中,“遠”都是做狀語修飾“超過”“高過”“不如”和“沒有”,表示程度大,而“近”卻無這一意義,所以“近”不能用作狀語。這就造成了“遠”“近”充當句法成分時的不平衡現象。
我們知道“遠”“近”有多個義項,每個義項有其對應的反義詞,各個不同義項所對應的不同反義詞形成各個語義場,由于詞義發展的速度有快慢之分,從而導致了各個語義場發展的不平衡。如“遠”和“近”有相對稱的反義詞“遠視—近視”,但是在引申為表示“目光遠大—目光短淺”時,“遠”的反義詞不再是“近”,而是“短”。由于“遠—近”詞義演變的不平衡,導致二詞形成的語義場的關系不平衡,最終導致“遠—近”產生了不平衡現象[6]。
首先漢語言社會的人們在把某2種或2種以上的事物、現象等并舉時,常在觀念上把所列舉的對象做好壞、大小、重要次要、習用罕見等區分,習慣上便把用來指稱好、大、重要、習用一類事物、現象的詞語置于并列結構的起首,而把用以稱壞、小、次要、罕見一類事物和現象的詞語放在次末[7]。再加上詞義的概括性、模糊性以及語言使用的經濟原則,我們便常常會用“遠”來概括“近”的含義,表示籠統的距離、程度等[8]。例如“從你家到學校遠不遠?”這里的“遠”便是包含了“遠”和“近”的籠統意義上的遠。如果回答“有一百米遠。”那么這里的“遠”便是具體的、狹義的距離。再如“這件事你想得有多遠?”這里的“遠”便不再是表距離的遠近,而是表程度的深淺。將“遠”和“近”所表的程度深淺都用“遠”來概括,體現了“遠—近”使用的不平衡性。
其次,“遠—近”使用不平衡現象的產生還與心理因素有關。在心理活動、人際交流等方面,人們都會有“趨好”的心理。逢年過節時,我們會相互說祝福的話來表達自己的祝愿;開導別人時,我們也會把話語引向好的方面。“遠—近”這一組反義詞的語義中,“遠”所蘊含的意義正是帶有積極向上色彩的,如“遠見”“遠達”“遠見卓識”“目光遠大”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選擇用“遠”而不是“近”。
最后,“遠—近”不平衡現象與語言運用的禮貌原則有關。中華民族講究含蓄美,在夸贊別人時毫不吝嗇,但是在指出別人缺點時,卻將話語說得很委婉,以達到在公眾場合表現得體的目的。因此,表達積極向上意義詞語的使用頻率會比表達消極意義詞語的使用頻率高,這也是導致“遠—近”使用不平衡的原因。如運動會上,采訪扔完鉛球的運動員,我們一般會問:“你扔了多遠呀?應該很遠吧!”而不會問:“你扔了多近呀?應該很近吧!”若在這里使用“近”,則會讓人在對話中感覺心里不適,哪怕扔的并不是很遠,用“近”也不合適,這會使對話的語氣具有嘲諷意味,突顯出說話人的不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