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第二實驗小學 崔凱悅
“課前五分鐘”是指在上課一開始,利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引導學生開展相關活動的一種教育形式。“課前五分鐘”活動的巧妙組織讓課堂導入環節變得輕松有趣,也能在無形中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對于鍛煉與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各學段、各學科教師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后都紛紛嘗試立足實際情況開展“課前五分鐘”活動。語文學科由于具備天然的人文性,在組織“課前五分鐘”活動時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嘗試將“課前五分鐘”活動運用到自身的教育實踐之中,以點燃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切實推動學生語文素養及其能力的發展。以下,我結合自身的小學語文教育實踐,針對“課前五分鐘”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組織與實施發表個人認識與看法。望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多小學語文教師同仁的共鳴,創新小學語文教育形式,助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活動的有序組織與高效開展。
就目前來講,“課前五分鐘”活動的巧妙組織存在如下的意義與價值。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若教師上課時直接開始知識點的教學,學生的注意力可能無法快速調整、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這就導致其學習思維較為渙散,學習興趣也不高,最終的學習效果也不容樂觀。因此,作為小學教師,應當思考如何在上課一開始便牢牢抓住與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式。開展“課前五分鐘”活動便是眾多有效方法中的一種。這是因為,在講解具體的語文知識之前,先鼓勵學生去說、去表達、去聆聽,能更好地彰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學生也愿意參與,這就使得語文課堂的氛圍變得活躍,也能讓學生感知到語文課堂的多彩與魅力,有了這一認知基礎,學生的注意力也能有效融入語文課堂,從而做到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地學習。
例如:在學習《大青樹下的小學》這一課文之前,我便有意識地為學生布置了一項預習任務,即要認真觀察我們的學校,進行思考與文字的組織,寫出一段介紹我們學校的文字來。待到這些準備工作完成之后,到了語文課上,我便鼓勵幾名學生到講臺上向大家描述自己眼中的學校。就這樣,在幾名學生講解的過程中,班上學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過來,因為大家也都想聽一聽每天生活、學習的學校在別人的眼中是什么樣子的,就連平時經常走神、做小動作的學生的注意力也格外集中,沒有了之前那種消極、懈怠的狀態。就這樣,短短的五分鐘課前講述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氛圍變得融洽、活躍起來,而這顯然為我接下來順利導入《大青樹下的小學》這一課文的教學與講解,奠定了堅實而有力的基礎。
又如:在學習《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美麗的鹿角》以及《池子與河流》這一寓言故事單元時,我要求學生提前準備一個寓言故事,然后在“語文課前五分鐘”這一環節將自己準備好的寓言故事講給大家聽。學生們準備了不同的寓言故事:有的準備了《亡羊補牢》這一寓言故事,有的準備了《坐井觀天》這一寓言故事,有人準備了《九色鹿》這一寓言故事……這些都是平時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寓言故事,但因為有了學生自己的語言組織與描述,就呈現出了另外一番風采。就這樣,短短的五分鐘時間,我們全班師生一起聽到了三個不同的寓言故事,也使得班上學生對寓言這一文學體裁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其故事簡短但卻能反映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有了這一認知,在接下來本單元的語文學習中,學生自然會熱情滿滿,興致勃勃,充滿主動性。“課前五分鐘”巧妙運用所能產生的價值與作用顯而易見。
“課前五分鐘”并不僅僅局限在語文課上的五分鐘時間內,還需要學生在課下認真地準備。可以說,只有經過認真的準備,學生才能在“課前五分鐘”活動中做到游刃有余地呈現并有所得。而無論是課前準備的過程,還是課上展現自我的過程,又或者是聆聽其他學生講解的過程,這都在無形中幫助學生積淀了人文素養,對于拓展視野、豐富學識見識有著極大的意義。因此,“課前五分鐘”活動的巧妙組織還有著助力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發展的積極價值。
例如:在教授《盤古開天辟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以及《女媧補天》這一神話故事單元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課下查閱資料,廣泛進行閱讀,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神話故事,并在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因此,他們尋找的神話故事素材也會有差異。以此為基礎,當我們的“課前五分鐘”活動真正進行時,不同的學生講述不同的故事,大家將收獲對于神話故事這一體裁更深刻的認知。
又如:在教授《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三首描寫傳統節日的古詩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課下搜集其他描寫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古詩,在熟讀、理解其含義的基礎上將其背誦下來,并要能在“課前五分鐘”活動環節中,流暢地闡述整首詩及其所傳遞的思想。這一任務看似難度不大,但對學生卻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學生在浩瀚的古詩詞海洋中找到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詩詞佳作。其次,學生需要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嘗試著理解其含義。最后,學生還要將自己理解的內容呈現出來。學生熱情滿滿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對我們的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美好寓意有更深刻的了解,這些都將轉化為學生自身人文素養,推動著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及其能力的有效發展。
“課前五分鐘”活動的運用形式主要體現為兩種,一為學生個人參與,二為學生合作完成。
學生個人參與是指學生以個人為單位融入到“課前五分鐘”活動之中。
例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這一課文時,我引導學生課下查閱資料,對蟋蟀這一生物進行了解,然后在“課前五分鐘”活動中將自己掌握的內容講給其他同學聽。不同的學生尋找到的資料是不盡相同的,其中可能會有所交叉,但更多的是從不同角度對蟋蟀進行了講解。幾名學生將自己掌握的蟋蟀知識講解完畢之后,我又做了補充,這樣呈現給全班學生的便是有關蟋蟀這一生物的更全面、詳細了解。
例如:在教授《貓》這一課文時,鑒于貓這一動物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物,我便讓學生回憶與思考自己生活中見到的貓,與貓接觸時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或者難忘的事。這種方式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靜下心來認真觀察生活,也能在“課前五分鐘”活動中熱情地分享自己的見聞與感受。這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也為接下來順利引出《貓》這一課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再如,在教授《海上日出》這一課之前,我有意識地詢問學生是否看過日出。在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之后,鼓勵大家將自己觀看到的日出的過程以文字的形式寫出來,待到“課前五分鐘”環節認真將其闡述出來。很多學生并沒有真正見過日出,不曾有相關的體驗,因此,當有個別學生在“課前五分鐘”環節生動地講解時更容易調動起全班學生聆聽與參與的欲望,有助于他們聚精會神地聽和想象。而以此為基礎,教師再巧妙引入《海上日出》這一篇課文,學生自然滿懷期待,想看看課文中所描述的海上日出跟剛才“課前五分鐘”環節聽到同學描述的日出有何異同。顯然這將為接下來《海上日出》的教與學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鋪墊。
與學生個人參與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課前五分鐘”活動的一種形式,即學生合作完成。其最突出的一點在于學生幾人組合成同一小組,一個小組范圍內大家有著共同的目標,既密切配合,又各自分工,形成又獨立又協作的關系。
例如:在教授《小英雄雨來》這一課文之前,我便向學生布置了一項課前準備任務,即自由結合成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描述《小英雄雨來》這一故事。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大家進行了良好的合作分工:有的小組成員負責講解小英雄雨來生活的那個年代的背景知識、有的小組成員則負責操控多媒體設備,根據所講解的內容播放適宜的幻燈片……就這樣,學生合作完成、協力參與的“課前五分鐘”活動帶給了全班師生極好的感官體驗:師生了解了這一課文所講述的故事背后的歷史知識,當有了這一經驗的積累在前,學生再去理解小英雄雨來保護交通員李大叔時的決心,以及小英雄雨來同敵人斡旋、斗爭時的勇氣也便降低了難度。這便是“課前五分鐘”活動帶給小學語文課堂教育教學活動的積極影響。
再如:在學習《將相和》這一課時,我鼓勵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并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以自己的語言將“將相和”的幾個小故事串聯起來。在小組合作中,有的學生負責整理與組織語言,有的學生負責在“課前五分鐘”活動中作為小組代表進行展示,有的學生則會負責在展示的過程中操控電腦播放適宜的幻燈片,以讓臺下聆聽的學生能聽到也能看到對應的內容。如此一來,整個學生小組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從課前的認真準備,到“課前五分鐘”活動中的努力付出,大家體驗到了合作的魅力,收獲了本次小組合作的成功,與此同時,加深了對《將相和》這一課文所涉及幾個故事及其所傳遞出的思想內涵的認知與理解。當這些綜合到一起,都使得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更高,語文素養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與發展。
在組織“課前五分鐘”活動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注意如下兩點內容。
“課前五分鐘”活動作為整堂語文課的重要教學組成部分,有著特定的意義與價值,這里所說的“五分鐘”也是一個大致的范圍,比較靈活,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靈活調整,適當縮減或者延長。但無論如何,“課前五分鐘”的時長仍需要嚴格控制,不能影響后續語文課堂上重點知識及內容的講解與傳授,要明確“課前五分鐘”活動起到的是預熱或者導入的作用,是前提和基礎,但卻不能因此影響其他語文知識的正常安排。
例如:在教授《大自然的聲音》這一課時,“課前五分鐘”活動中學生會分享自己聽到的自然中的一些美好的聲音,但這種分享就不宜過長,以免影響接下來語文知識的學習,否則只能帶來事倍功半的不良后果。
又如:在學習《秋天的雨》這一課時,有的教師會引導學生在“課前五分鐘”活動中分享自己對秋天的雨的印象與感受,在引導學生積極發言的同時,也有必要控制時長,避免學生過于熱情地討論,而使得接下來《秋天的雨》這一課文的學習時間受到影響,這樣一來,“課前五分鐘”的價值便未能有效落到實處。
“課前五分鐘”活動面向的是全班學生,而不僅是性格外向愿意表達或者語文基礎好擅長表達的少數學生。為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全員參與。只有全班學生都積極參加“課前五分鐘”活動,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才能有效達成與落實。
以我自身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實踐為例。我會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來。對于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學生,我會鼓勵他們要自信,要敢于挑戰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對于不知道如何準備或準備不足的學生,我會手把手帶著他們查閱資料,篩選有價值的信息,并舉一反三,引導他們嘗試在遇到其他問題時也能動手自己操作……對于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引導,這都為學生突破自我、提升自我,熱情地融入到“課前五分鐘”活動之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小學生年齡小,對外界他人的觀點與看法格外在意,當外界給予他們積極的、向上的肯定與表揚時,小學生往往容易從中汲取進步的力量,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這是早已被大量教育實踐所證明了的客觀教育現象。具體到小學語文“課前五分鐘”環節,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意識到,每一名前來參加這一環節,敢于大膽去說、去表達的學生其內心都是有著被外界正視自己優秀一面的心理需求的,想讓外界意識到自己的厲害,想向外界證明自己有多優秀。學生的這一想法是非常純真的,也是值得被我們教師關注與保護的。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給予那些參與“課前五分鐘”活動的學生以積極的、恰當的、及時的評價,讓學生意識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能從中感知到大膽參與、大膽展示自我的成功體驗,而這都將轉化為學生日后更加踴躍地參與“課前五分鐘”活動,更加對語文學習抱有持久的學習與探索熱情的重要推動力。
當然,這里的積極評價并不是說教師只能鼓勵、表揚,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也可以在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時巧妙地予以指出,引導著學生去積極改正。像有的學生語速過快,甚至還沒有用完五分鐘的時間,便早早匯報完了自己要說的內容,但底下的“聽眾”們卻聽得云里霧里。針對這一情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首先肯定這名學生勇敢大膽展示自我的勇氣,與此同時還告訴他以后無論是與他人說話,還是在做演講等時都要嘗試著放慢語速,要讓跟自己互動的人聽得清楚、聽得明白。我還同這名學生約定好,認真準備,老師期待他下一次用適宜的語速完美展示自己的風采。如此,既有鼓勵,又有引導,很好地推動了該名學生的發展。
“課前五分鐘”活動的有效組織與開展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也讓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因此變得絢麗多彩。正因如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從實際出發,將“課前五分鐘”活動融入教學之中,以此裝點小學語文課堂,創新語文課堂教學形式,優化語文教學效益。
在日后的小學語文教育實踐中,我將進一步探索小學語文教學與“課前五分鐘”活動的有效融合途徑,以切實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益,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帶動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朝著預期中的方向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