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東縣惠東職業中學 吳建玲
長期以來,中職學校被認為是“差等生”的出路,畢業生也在求職市場上屢屢碰壁。然而,伴隨國家技術型專業人才的缺失,職業院校畢業生在社會上重新得到重視。尤其是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在互聯網深度滲透的時代背景下,該專業的畢業生擁有了良好的就業環境。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培訓,很多中職學校開展了“校企合作”教育培養模式,但由于經驗有限,實行過程中遇到了各方面的阻礙與困難。因此,中職學校應聯合相關企業盡快探索出一條課堂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道路,真正利用好校企合作平臺,切實提升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當今社會各層面已經被互聯網深入滲透,覆蓋到人們日常工作、生活、出行、娛樂等各方面。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對計算機專業人才需求的提高,高校中的計算機相關專業報考人數也在逐年攀升。中職學校作為技術人才培養的專門場所,多年來為社會輸送了一批高質量技術人才,填補了社會技術型崗位的人才空缺。然而,隨著開辦計算機專業的中職學校數量不斷增多,以及日新月異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出現,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卻逐年下跌,且很多計算機專業學生畢業后會選擇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這從側面表現出當今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教育已經出現了嚴重問題,學校相關領導部門以及一線教師應當積極思考問題出現的原因,從教學的各個環節入手,積極探索一條更具有創新性和實踐意義的培養道路,使畢業生具有更強的專業技能和不可替代性,解決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就業難題。
當前,中職學校的計算機教學內容主要圍繞Auto CAD、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等軟件的操作技巧展開教學。以Auto CAD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將課堂上的大量時間用于對軟件本身的介紹,包括界面按鈕功能、每個按鈕對應的菜單、圖形繪制方法、圖紙打印輸出等。這些內容對初學者來說的確是不可或缺的,但在當前緊張的就業形勢下,教師應當盡量減少對軟件本身的界面操作講解,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完成這部分學習,將課堂時間更多地用于對學生實操軟件的指導與培訓。此外,當前教學過程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造成理論與實際情況發生割裂,不符合當下市場的用人需求。以某中職學校的Auto CAD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上用于示范的軟件版本為2011年版本,已經滯后當下時代十年之久,在十年間,軟件發生了多次更新,功能與界面都與之前的版本大不相同,但教師仍以舊版本為例為學生展開教學演示,在某方面來說,這是一種無意義的勞動。因此,教師應當不斷提升個人的軟件操作能力,保證教學內容實時更新,為學生輸出最符合當下時代就業要求的知識。
客觀來看,中職學校的學生往往水平良莠不齊,難于管理。且中職學校學生年齡較小,心智尚未成熟,對個人的未來就業沒有清晰的認知與規劃,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也較為松懈。學生的主觀學習性不強,直接影響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其他創新教學方式的開展實施。當前情況下,中職學校一線教師往往對學生“偽學習”的情況視而不見,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管理方式,這是教師的嚴重失職。教師應當對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及時予以引導,在生活、學習中給予幫助,確保學生自身能樹立正確積極的學習態度,并對未來職業選擇進行初步規劃。
作為學生工作實踐技能培養的執行人,中職學校的教師團隊應當具有較高的實踐水準。但從中職學校教育的現實情況來看,很多學校的一線教師團隊往往存在嚴重的實踐經驗缺失問題。教師從師范類學校相關專業畢業后,就投入中職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并不具有社會工作經驗,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培養時往往力不從心。此外,當前中職學校教師的課堂教學受教材限制性強,教師的課堂教學邏輯圍繞教材知識展開,這種教學方式與中職學校的實踐技能培養目標相悖。中職學校的課堂師生關系應保證以學生為主,以實踐為主,而非當前情況下的以教師為主,以教材為主,教師應當將教材規定的內容作為教學大綱,將教學思維從“教教材”轉換到“用教材教”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拓展思維和聯系實踐的機會。
中職學校的學生受文化成績的限制,往往在社會上與普通高校畢業生競爭時處于劣勢,因此學校應更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將學生打造成為技術型專業人才,增強其在求職市場上的競爭力,拉升學生整體就業率。當下中職學校整體教學中,很多學校在專業設計上存在很強的同質化現象。以計算機專業為例,全國大部分中職學校設有該專業,且設定課程也具有相似性,即圍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網絡、計算機軟件等相關課程展開。在就業飽和度越來越高的大背景下,能力一般的普通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盡管具有一定的技能儲備,但也很容易在求職市場中被淘汰。因此,學校應當盡快建立起本校的特色專業、特色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致力于向社會輸送專業化人才,每個學生在進入學校前在專業能力方面都是一張白紙,但經過學校的專業技能培訓,能夠成為適應市場要求的技術型人才。因此,學校是一個人才的挖掘基地和培養基地,而企業則是運用人才和對其實現持續培養的場所。在這種校企的雙向選擇背景下,相關中職學校也應該在教學內容上實現針對化改革,與人才招聘企業簽訂人才需求“訂單”,實現一對一的強化培養,確保學生的就業,拉升學校的升學率,滿足企業的針對性用人需求,實現三贏態勢。具體到中職學校的計算機實踐教學中,學校在新生入學后,可以按照所選專業進行初步分班,并與合作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合作文件,根據企業與學校簽訂文件中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具體崗位及需求量,對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進一步細化分流。
例如:某建筑企業與合作的中職學校計算機專業簽訂了建筑設計繪圖員崗位需求5個,該校應當在學生自由選擇的前提下,對報名該崗位培訓方向的學生進行專業化培養,對CAD、天正、Sketch Up等建筑設計制圖專業軟件進行更細致、專業化的講解,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練習的比例,保障專業能力得到鍛煉。若企業對程序員崗位有缺口,學校則應注重對報名學生進行C++、Java等知識的講解,從而使學生畢業后能適應該崗位的人才需求,在程序員崗位發光發熱,尋找到自身價值。此外,每學期學校也應定期組織學生到所簽訂的企業相關部門進行為期至少1個月的實習,讓學生切身體會企業的工作氛圍與公司文化,并在實習期間與未來的同事打好關系,從而更好地適應公司的工作節奏,讓學生的思維能與企業文化高度“縫合”,有利于降低學生的離職率,實現校企的可持續性合作。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上網終端的大量普及,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娛樂甚至工作的重要工具。尤其是2016年現象級短視頻社交軟件——抖音的橫空出世,幾乎對原有的網絡社交方式造成了徹底的顛覆,也催生出了新的經濟類型——短視頻經濟。對心智發展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學生來說,短視頻社交媒體上的碎片化信息、過度娛樂化的信息很容易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使學生形成不健康的價值觀和就業觀。互聯網這片藍海為無數人提供了新的致富通道,“網紅”也成為近幾年的熱門詞匯。“光鮮亮麗、收入頗豐”是不少人對網紅群體的印象。中職學校學生雖然文化課基礎不牢固,但他們思維活躍、敢于嘗試。通過走訪調查當地的幾所中職學校,我們發現,很多中職學校的學生對網紅、主播等職業產生了超出理性范圍的憧憬,認為只要當上網紅,就能衣食無憂。一些學生甚至在網絡上發布衣著暴露的視頻,借此吸引網絡流量。對此,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就業觀的正向引導,并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觀念。
當前,很多中職學校的教師團隊并沒有社會實踐經驗,甚至從院校畢業后就一直在中職學校從事教學工作,在提倡實踐教學的今天,這類教師顯然缺乏相關的說服力。因此,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使學生能真正從課堂教學中學到與企業要求相匹配的技能知識,首先應當從對教師團隊的改革入手,不僅從師范院校畢業生中招聘理論知識扎實的教師,也應該將社會工作實踐經驗作為招聘教師時的考量標準,招收同時具有扎實理論知識與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搭建計算機教育特色師資團隊,促進學生實踐與理論知識水平的并駕齊驅。
其次,強化教師的個人實踐素養,廣泛吸收社會上在某領域具有出色表現的人到學校任教或定期開展講座課堂,拓展校內學生對社會就業情況的認知了解。學校也要在教師內部多展開相互的交流合作,讓有社會工作經驗的教師向純學術類型的教師分享經驗,盡可能地豐富教師個人的實踐經驗,并將其運用在教學過程中。
最后,學校也可以多展開跨學科、跨專業之間的交流活動,將不同專業知識與計算機專業融合。例如:計算機專業教師在講授“三維設計”相關課程時,可以結合平面設計專業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從平面設計的二維思想切入三維立體模型的建構中,降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的難度,同時對兩門技能進行鞏固訓練,在宏觀視角上實現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就業面擴大化,豐富學生的就業選擇。教師也在不斷開展的學科間、教師間的交流互動中,吸收其他專業教師優秀教學方法,對其他學科知識產生一定認知,實現自身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實現對學生的跨專業、多元化能力培訓,實現教師個人的教學能力再造。
學生的個人專業特色是其在社會崗位上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對學校來說,學校的專業特色也是學生在選擇學校時的重要考量。因此,中職學校應當結合本校實際和教師團隊力量,創設校內的特色專業,在專業理論知識講授以及實踐培養方面垂直深挖,強化在與企業合作中的不可替代性。以計算機專業為例,學校要將計算機專業打造成學校的特色專業,需要從教師團隊特色、教學模式特色、合作企業特色等方面入手。以教學模式特色為例,教師應當對傳統課堂教學手段進行創新改革,顛覆傳統方式,將實踐性與實用性融入教學中。
例如:教師在講授“Auto CAD在工程圖上的應用”相關課程時,可以轉變原有的教師演示、學生跟隨步驟操作的教學方法,在講解該課前讓學生自主尋找資料,在課下利用軟件完成簡單制圖。當今中職學校學生的計算機水平普遍較好,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操作軟件的過程也是熟悉軟件的過程。在學生完成簡單制圖任務后,教師再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解答,并對學生的作品給予評判。學生通過“實操—反思—實操”的課堂訓練模式,能極大地提升自己的計算機實踐能力,同時也能節省教師的個人精力,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用于對學生的針對性、細致化指導。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急速發展的當下,中職學校的計算機專業更應該不斷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其能夠適應日新月異的市場就業環境,依托校企合作平臺,為學生制定具有合理性與針對性的實踐機制,從而真正實現職業技術教育對學生實踐技術的培養,持續為國家輸送專業技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