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蘭亭小學 徐在霞
閱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以獲取知識,可以解決困惑。素以聽說讀寫著稱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積極探討適合學生成長的閱讀模式。尤其是在小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閱讀現狀并不樂觀。尤其是讀屏時代到來以后,電子媒介的發展,讓學生很少有機會能夠坐下來閱讀一本書籍。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當下閱讀教學現狀進行剖析,找出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并立足教學實際積極思考適合學生成長的閱讀引導資源,從而在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中,改變閱讀教學的不良現狀,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值得每一名教師深入分析和探討的問題。尤其隨著時代發展,學生接觸片段化、電子化資源比較多,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也不是非常理想。雖然在教學中部分教師也會嘗試著融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指導學生閱讀思考,但教學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仔細分析發現,目前小學語文閱讀習慣培養中,仍舊存在以下不良現狀需求教師關注,并積極思考轉化這些問題的對策。
在閱讀指導中,良好的閱讀氛圍可以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但是,就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況來看,閱讀氛圍的營造并不理想,很多地方有待優化。一方面,在閱讀指導中,多以教師口述為基礎,雖能夠適當穿插圖示引導,但是達到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另一方面,在閱讀指導中,學生無法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到閱讀活動中,即使部分學生可以主動閱讀不同的素材,但是在運用各種知識解答問題的時候仍然存在一些不良影響。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優化教學環境,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營造的良好環境中充分理解知識的內涵,并在良好的閱讀環境中找到努力的方向,繼而更好地為語文素質提升打下基礎。
閱讀興趣是學生在閱讀探討中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轉變傳統的學習態度,積極參與到課堂閱讀中,并在多次學習和探討中,收獲良好的閱讀體會。但是,在現階段教學中,學生閱讀興趣不足,讓閱讀習慣的培養很難得到有效落實。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教師在興趣培養中存在一定的誤區,將閱讀活動融入簡單的教學活動中,影響著學生的閱讀效率;另一方面,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時,教師主導課堂的模式比較常見,導致學生在閱讀探討中興趣不足。長此以往,學生很難提升閱讀的興趣。
想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離不開豐富的閱讀方法。當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指導中,教師對學生閱讀指導的方法仍舊存在一些不科學的地方,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師仍舊組織學生做筆記、被動思考,采取教師主導的方法,學生在課堂中很難發揮自己的優勢,參與教師組織閱讀活動的積極性也不足。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嘗試著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面對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習慣培養中存在的問題,立足實際情況及時優化改進很有必要。那么應該如何開展教學指導才更利于達到良好的閱讀引導效果呢?筆者認為有必要結合以下幾點展開探討。
在閱讀引導中,良好的氛圍可以激活課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課堂探索中,并在良好氛圍的引導下主動閱讀語文素材。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成長需求,關注閱讀指導的基礎目標,嘗試結合豐富多彩的模式指導帶動學生,從而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讓學生可以在積極思考和主動探索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并在教師營造的良好氛圍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尤其是在豐富多彩的素材融入之后,原本沉悶的課堂氛圍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中得到激活,這將為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打下扎實的基礎。
以《難忘的潑水節》一課講解為例: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思考中,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營造出潑水節的盛況,同時鼓勵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思考,并結合自己的經歷,講一講與潑水節、春節、元宵節等有關的經歷。由于小學生比較喜歡過節,因此,都主動參與到分享與探討中,課堂氛圍一下子被激活起來。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探討的結果。緊接著,與學生一同閱讀《難忘的潑水節》這篇課文。再融入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節日為基本素材引導學生,更貼近學生成長環境,并讓學生在充滿吸引力的節日氛圍中產生主動閱讀課文的積極性。學生們在教師營造的節日氛圍中,閱讀熱情被顯著激發,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結合學生的個體發展情況及時優化引導,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將更利于為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打下良好基礎。
又如,在教授《觀潮》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錢塘江漲潮時的視頻。視頻具備生動、直觀的特點,學生很容易被其吸引,不自覺地便融入到了認真觀看的行列中。也正是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們會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去感受錢塘江漲潮時的那種恢弘的氣勢。以此為基礎,再引導學生們去閱讀樹上的文字,學生會發現書上的文字仿若都與剛才看到的視頻中的畫面一一對應起來,這都使得學生對《觀潮》這一課文的閱讀興趣大增,會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到深度閱讀、深度探究之中去,為獲得良好的閱讀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小學階段想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在所難免的。而在小學階段,榜樣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可以選擇班級中幾個閱讀素質比較高,或者在閱讀思考中表現比較好的學生為榜樣,采取榜樣帶動的方式組織學生深入分析思考,將有助于在生生相互影響中,點燃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結合榜樣閱讀的實際情況展開進一步分析指導,引導學生向優秀者看齊,并在榜樣帶動下不斷優化自己,在積極思考與主動探索中提高閱讀能力。
以《坐井觀天》一文的講解為例:在組織學生閱讀思考中,教師需要結合不同題材的特征分析,積極尋找適合學生閱讀思考的主題,才有助于分門別類引導學生,打造高質量的閱讀課堂,為學生閱讀素養提升打好基礎。考慮到《坐井觀天》一課屬于寓言故事,那么,在教學在組織學生閱讀的時候,就需要先充分了解寓言故事的閱讀模式。然后通過寓言故事導入和閱讀方法引導的模式,帶領學習一同閱讀本次學習的課文,并理解其中的深義。然后,組織學生分享自己讀過的寓言故事,并以閱讀準備、內容豐富、講解生動等要求作為評選“故事大王”的基本標準。本次授課,在主動分享的學生中,推選出了故事大王,組織學生主動向“故事大王”看齊。學生在榜樣的帶動下,閱讀寓言故事的興趣也得到了顯著提升。這時候,教師只需要順勢給予學生更多肯定性的評價引導,就可以激活課堂,讓學生燃起閱讀的興趣。
又如,在帶領學生閱讀《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童話類課文時,教師除了可以帶領學生們品讀全文,感知“老屋”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奉獻精神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們對這篇課文的結尾進行續寫創編,引導其根據教師的講解和自己對課文內容與主人公行為的理解進行口語表達。而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與熱情,我鼓勵班上一名語文學習基礎扎實、學習態度及其行為也非常端正的學生作為代表發表他自己創編的充滿童趣的故事,這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很快便調動起了班上其他學生們踴躍發言的熱情與欲望,像有的學生猜想后面還會有小動物來尋求老屋的幫助,所以老屋一直沒有倒下去;有的學生為老屋“制造”了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讓老屋倒下,讓老屋可以好好的休息;還有的學生寫到后面會有人發現老屋,并對老屋進行修繕,讓老屋重新煥發生機、發揮更多的價值……這一活動在激活學生想象力的同時,還使得學生對童話類文本的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積極性,這也便奠定了其日后主動閱讀的重要基礎。
閱讀習慣養成階段,僅僅有學習興趣和良好的氛圍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需要嘗試著“授之以漁”,主動傳授給學生一些閱讀的技巧,從而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找到突破口,并在教師提供的豐富素材中鞏固練習,在結合自己尋找的素材閱讀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傳授閱讀技巧的時候,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基本素養和年齡特點,因材施教滲透引導,帶領學生在閱讀中充實知識,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中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以《爬天都峰》一課閱讀引導為例:在組織學生閱讀《爬天都峰》這篇課文的時候,幫助學生懂得文本中一老一小爬天都峰的努力以及在爬山期間相互鼓勵的意義,更加深刻地理解艱苦奮斗和無懼困難精神的可貴。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開始階段,就先以教材中的內容為基礎,傳授給學生一些特定的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讀全文,要求學生標注出生字詞,然后借助《新華字典》、網絡信息等方式,自主查閱,理解生字詞。然后,結合本文的中心思想分析,要求學生通讀課文,并找出每一個自然段的中心句。如果找不到,可以嘗試著自己總結一下課文中每一段包含的內容。在完成基礎思考后,學生需要與小組成員一同交流閱讀體會,解決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最后,結合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中遇到的困惑,與教師一同探討,分析在閱讀中表現得比較好的地方,在今后的閱讀中繼續應用相關的策略。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逐漸掌握讀書的要點,并在積極思考和探索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結合教師給出的特定方法的閱讀思考中,學生對一老一小爬天都峰的經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又如,以《窮人》這一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對文章中的環境描寫進行仔細地分析,引導學生在環境分析當中了解文章所突出的核心內涵。通過這樣的閱讀技巧傳授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掌握寫景和寫人的主要方法,也能夠在文章的核心內容分析與把握中成長,既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理論與實踐結合,是完成閱讀教學有效性、豐富學生閱讀體驗、促進學生知識內化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有必要結合學生在課堂閱讀中的表現,積極尋找學生的問題,并對癥下藥,給予針對性的引導,帶領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有序融入到實踐分析中。通過這樣的模式,幫助學生改變閱讀的不良狀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以部編版六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為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并傳授閱讀技巧,培養閱讀習慣;在《快樂讀書吧》中,學生需要結合所學的閱讀技巧和日常養成的閱讀習慣,思考如何閱讀《童年》《小兵張嘎》和《草房子》等書籍。為確保學生可以掌握書籍的主題,在具體內容閱讀中,更加全面地理解書籍的內容,可以為學生搭建“閱讀共同體”。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素養、學習習慣等分析,遵循組間同質分析,秉持組內異質分工,讓學生可以在小組合作中遨游書的海洋。在小組合作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需要將閱讀的情況、閱讀的問題、閱讀中的技巧等在小組中一同分享,并及時完成反思與自我反思,從而糾正學生閱讀中的不良習慣,在閱讀中有所得。最后,教師只需要結合小組閱讀的結果和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分析,逐一解答學生的困惑,就可以讓學生在小組成員相互監督和教師積極引導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閱讀指導中,學校中教師的引導固然重要,家長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學生自出生以來就在家這所學校中學習,加上在節假日也需要在家里面完成閱讀,因此,想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一定要認識到家長的作用。但是,長期以來,教學中存在部分家長對閱讀教學不理解、對學生不重視的問題。因此,在指導學生分析思考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時代的優勢,向家長科普閱讀的重要性,并融入線上線下多種途徑與家長及時溝通學生在閱讀課堂中的表現,從而在家校共同監督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
例如:在家長會期間,教師可以先引導家長認識閱讀素養培養的重要意義,并在線上線下平臺中主動推送一些相關的知識,讓家長可以掌握一些學生閱讀素養培養的方法。然后,從學生入手,嘗試結合信息化平臺,以電子文件的方式為學生布置閱讀作業;也可以組織閱讀表演親子活動、“建黨百年”主題閱讀分享會等,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并在家長與學校共同引導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尤其是在相對較亂的家庭環境中,更應完善教師與家長的有序溝通,盡量在特定的時間點為學生營造相對安靜的、適合學生閱讀的環境。通過家校合作引導,為學生閱讀習慣養成提供良好的條件,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想要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并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實現的事情。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對照學生閱讀習慣養成的現狀思考,認識到習慣養成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并積極探索實踐適合學生成長的教學引導策略。相信在教師立足實踐積極思考的過程中,定能精準定位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在對照現狀融入豐富的閱讀指導策略后,將有助于讓學生開始閱讀思考,并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繼而以閱讀為推動力,助力學生朝著美好的未來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