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教師進修學校 郭求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彪S著語文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求推陳出新,打破傳統,與時俱進,轉變觀念,更新方式,由淺入深,語文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積極探討新的途徑和方法。
雖然現在閱讀教學獲得極大的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變得豐富,有不少學生養成了較好的閱讀習慣,但從整體來說,閱讀的覆蓋面、多元性、有效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目前農村初中學生的閱讀現狀不容樂觀,狀態粗放,許多學生本身基礎知識不扎實,大量時間花在課內以及應付考試,幾乎沒有課外閱讀時間,也沒有習慣和興趣開展課外閱讀,從量上到質上都無法適應新課改需要,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瓶頸問題亟待改變。
所以,農村初中語文教師需要直面問題,轉變觀念,創造條件,改變方法,努力尋找更加多元高效的閱讀教學模式,加快推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和閱讀素養的提升。那么,阻礙農村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的一些瓶頸問題在哪呢?我們該如何有效引導農村初中學生主動加強課外閱讀呢?
我認為影響農村初中學生課外閱讀有效開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很多農村語文教師認為雖然課程改革給學校的教學帶來了重大變化,但考試這一指揮棒仍然高懸不變,學生升學壓力有增無減,學生哪有時間去閱讀,哪有精力去拓展課外閱讀面?
還有一方面原因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養成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多方面努力促成,單靠語文教師一人之力確實有一定難度。加上許多農村語文教師對閱讀能給學生今后一生帶來的作用認識不足,造成平時對學生閱讀,尤其是課外閱讀不認真對待,寧可選擇漠視,不愿為之付出努力。
于是乎,許多農村初中語文教師日常教學只為考試而教,只為成績而教,機械式傳授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忽視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閱讀教學無從談起,平時給學生列了許多書單成了擺設和形式,其實這些都是教師認識上的偏差。
首先,農村學生留守孩子居多,父母在外,家庭教育引導方面相對缺失,隔代教育更多的是溺愛和放任?,F在又是網絡時代,農村學生課外時間往往沉溺于網絡空間。許多孩子喜歡日式漫畫、動漫影像,對經典閱讀不感冒,甚至討厭,更談不上閱讀興趣。
針對農村學生閱讀興趣不濃問題,我以曾經教授的一所鄉村學校為例,調查對象為八年3班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喜歡閱讀占13%,不喜歡閱讀占51%,為了“考試”而閱讀占36%。同時讓人揪心的一個現狀是90%的學生,他們的課外閱讀書籍都是教輔讀物,他們認為閱讀就是為了考試的需要,多數學生也從不主動去圖書館、閱覽室借書閱讀。
其次,學生的意志力不強。平時推薦名著閱讀,許多學生沒有堅持讀完,因為淺嘗輒止,再好的作品都無法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閱讀需要堅持,需要慢慢從中發現樂趣,更需要沉下心來領悟咀嚼,才會從中獲得享受和熏陶,學生意志力薄弱,閱讀三分鐘熱度,又無人從中矯正干預,也就自然難以生出閱讀興趣。
在學校里,氛圍缺乏,引導缺失。許多學生在學校忙于課業,沒時間閱讀,潛意識里都為考試而緊張準備,同學之間相互影響。
在家庭中,部分父母文化水平低,學歷不高,本身就沒有閱讀習慣,無法以身示范。許多農村家庭,留守孩子居多,爺爺奶奶在孩子學業上沒能起到積極作用。孩子拿起課外書閱讀,有些家長也會進行阻撓,千方百計逼孩子看教科書或者教輔讀物,目的是讓孩子多考取分數,儼然一切以分數為目的。
與此同時,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以及快餐式讀物的沖擊,一方面充分滿足了青少年喜歡新事物、好奇的心理;另一方面漫畫、游戲、網絡小說等吸住了很多學生的注意力。現在很多學生對流行的東西觸角敏感,一旦有什么東西流行或是熱度興起,馬上就能在學生間傳開,并爭先模仿。不像過去因為信息不夠發達,學生間很難因某個熱點馬上聚集起興趣。但是也因為信息的高速發達,造成泥沙俱下。
在閱讀作品的方面,也是如此,學生不懂得區分和鑒別,極易造成盲從心理。不是很好的網絡產品因為有熱度,學生滿目跟風,爭相推送。這些東西成了學生緊張學習之余最好的調劑品,學生也習慣了這種便捷式的閱讀,對傳統經典的優秀文化作品興致不高。
面對以上問題,初中語文老師必須加快轉變觀念認識,通過有效的方法途徑,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創設濃厚的閱讀氛圍,對學生課內與課外閱讀加以指引和幫助,初步探索出貼合學生實際的閱讀教學對策與方法。
首先是教師的閱讀教學觀念要改變。思想觀念是總開關,觀念不轉變,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開展就成了空話。對語文課堂教學本身而言,教師要從過去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教學,從過去滿堂灌教學轉變為高質量教學,從過去小語文教學觀轉變為大語文教學觀。
對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教師要從過去放任學生自由閱讀轉變為有意識引導提升,從粗放型閱讀教學轉變為精細型閱讀教學,從把閱讀培養與語文基礎知識傳授、寫作能力提升搞成“三張皮”轉變為系統性語文教學。其實,閱讀與語文基礎知識的關系密切相關,與寫作相輔相成。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對學生來說“以閱讀為支點,就能撬動雄峻的語文泰山”。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其實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還會增加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
另一方面,有效的閱讀教學從某種層面來說是在間接豐富學生閱歷,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比如:以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的關系為例,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寫作”。許多初中生對作文懷有極大的畏懼心理,平時一遇到習作就會頭疼,為了湊字數,拼命地“搜腸刮肚”用詞表述,此時語文教師也是束手無策,學生肚子里沒有墨水,擠是擠不出來的。所以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不要抱著課內閱讀就足矣的心態,對語文閱讀教學作用的片面認識會阻礙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因此,要寫好一篇文章除了需要有感而發外,還需要善于表達,并學會將情感自然付之于筆端,表達的最佳效果是豐富的詞匯量、嫻熟的修辭技巧。
黃玉峰老師曾說:“學生們愛讀書,會讀書,將來養成終生與書為伴的習慣,我的教學就成功一半?!遍喿x對學生一生來說受用無窮。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閱讀習慣,從而培養起濃厚的閱讀興趣。
一是啟智。課堂教學是開發學生智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陣地。作為語文教師更應該重視。閱讀需要智力,學生有了良好的智力,閱讀的興趣就成了真興趣,有了閱讀的真興趣才能提升閱讀能力素養。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啟智教育呢?我認為,首先應該是啟發式教學貫穿課堂始終,要充滿啟發式的提問、啟發式的講解、啟發式的歸納、啟發式的拓展、啟發式的反思,語文教師有了這些下意識的教學行為,學生自然而然地學會用思考來學習,思維活躍,思路清晰,能善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智力水平得以不斷提升,閱讀興趣隨之養成,閱讀能力隨之提升。
二是激趣。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和需求,語文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推薦適合學生實際的讀物,以此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比如,喜歡鬼神類的,教師可以推薦《聊齋志異》《山海經》《西游記》等;喜歡冒險類的,可以推薦《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喜歡歷史演義類的,可以推薦《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會主動去探究、認識、思考,逐漸培養閱讀的主動性、自覺性、持久性。同時,教師也應指導學生根據讀物的內容及自身的閱讀需要,靈活選擇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果。
三是引領。首先語文教師應以自身感悟引領學生閱讀。一個語文教師自身不讀書,就無法真正引領學生。教師自己不能認為上了講臺,成了人師,就可以放松讀書的要求。
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不堅持學習就會落后于時代,就會變得孤陋寡聞,那就談不上引領學生。所以教師自身要堅持不懈地讀書閱讀,在大量的閱讀中,不斷地拓展視野、汲取智慧、涵養情懷,執著追求自己的精神高地。閱讀多了就會有心得和領悟,再跟學生分享,就能引領學生的閱讀行為。其次是要注重開展常規性讀書競賽等多形式活動,加強名著閱讀引領。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創設閱讀互動環節,對學生的閱讀行為加以引領;還可以通過讀書競賽活動,交流心得體會,教師適當地點評,多給予鼓勵表揚加以引領。比如:同讀一本書《水滸傳》,談讀書心得,可以108將上梁山故事為主題,也可以108將性格特點為話題來交流心得體會。
1.學校方面
首先學校應在辦學理念上,對學生的文化素養有愿景,而學生的文化素養主要源于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培育不能只靠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我們常說環境會塑造人,學校可以從文化環境的熏陶和閱讀氛圍的創設方面入手,為學生積極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這就需要在硬件設置上下功夫,比如在校園顯眼位置擺設文化名人雕像、石頭上雕刻名言警句,創建校園文化走廊,在教室、閱覽室、圖書館墻壁掛名人畫像等,在硬件環境創設上,給學生們以賞心悅目的閱讀感受和文化涵養。
其次是學校應創造條件多舉辦一些課外閱讀活動,營造濃厚的閱讀學習氛圍,比如興趣小組活動課上可以舉行課外閱讀讀書筆記展評、課外知識競答等活動;校園讀書月活動期間可以舉行“繪愛書·說愛書”比賽、下水文比賽、專題閱讀辯論等活動,大力創造全校人人閱讀的氣氛;組織班主任及語文老師與家長多溝通交流,讓家長從心理和行動上支持孩子的課外閱讀,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給孩子買一些適合他們的書籍,盡自己最大努力引導閱讀,與孩子一起閱讀、學習。這樣既增加了孩子的閱讀量,提高了閱讀能力,也為家庭增添了濃郁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家庭和睦。
2.教學方面
語文教師應該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有意識地滲透閱讀能力的培養,每教授新課前,讓學生先行閱讀了解作品作者、寫作背景,知人論世,從而能更好地感悟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課文《橋之美》,“橋,多么美!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于繪畫的形式美。”在這一句中對“橋,多么美!”進行閱讀時,閱讀語氣的情緒要飽滿,表達出對橋的無限贊美和喜愛,在閱讀“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于繪畫的形式美”這一句時,閱讀的語氣要放平緩,并需要細膩的情感去表達。
如在《三峽》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三峽美景圖片,背景音樂設為《高山流水》,學生邊視聽欣賞邊閱讀文本。再如:杜甫《春望》教學,背景音樂設為《臨安遺恨》,多媒體播放圖文并茂的朗誦體文本,“在一個秋風蕭瑟的傍晚,一位衣衫襤褸,頭發花白,老淚縱橫的老者,步履蹣跚地走在長安街頭,不停地嘆息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這樣的場景下,學生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良好閱讀氛圍就有了。
同時,語文教師應認真貫徹素質教育精神,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例如:適當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抽時間給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輔導,介紹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多與學校圖書管理人員協商借閱書籍。
綜上所述,農村學校的閱讀教學現狀令人擔憂,閱讀教學的諸多阻礙還未完全突破,教師的閱讀教學流于形式,學生的閱讀習慣難以養成,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是教師、學生主觀方面的因素,還有學校、社會客觀方面的因素。但無論如何要加以改變,而改變的主導方是語文教師,語文教師應正面直視問題,勇于擔起職責,敢于打破傳統認識和現實阻礙,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學生實際的閱讀教學之道,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為己任,以全面涵養學生語文素養為目標,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讓學生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