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耀良
(上海理工大學,上海 200093)
志愿者服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我國最早的志愿服務莫過于“學雷鋒”。毛澤東于 1963 年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精神號召,在全國掀起了“學雷鋒”的熱潮,“學雷鋒”活動可以說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最具有志愿服務色彩的行動,為以后志愿服務事業在我國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采用國際社會對公益活動的通用表述——志愿服務,志愿者這個群體也在2000年后得到蓬勃發展。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志愿者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大型體育活動中,更是中堅力量。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2014 年南京青奧會,有近8萬人作為志愿者參與了競賽服務工作。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也有近4萬人參與了志愿者服務,核心賽場招募了18000多名志愿者,其中94%為青年志愿者。大范圍的志愿者服務必然根植于社會人際關系、環境以及社會結構中,當人們參與志愿服務時,他們往往會意識到他們的內部和外部世界,包括外部宏觀情境因素,所以現代的志愿者服務必然牽涉社會文化背景和志愿服務傳統。
我國的志愿者作為大型體育活動不可缺少的群體,其組織和構建均受到國家的大力影響和支持,并根植于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中,同時也為社會的集體記憶的創建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影響下,志愿服務國家要素和價值觀的構建條件,會受到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影響,因此通過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青年奧運志愿者活動產生的影響,有助于在一種全新的視角下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多維度功能。
中國的志愿者服務有著一種強烈的文化信仰,這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使然。儒家精神提倡仁愛,強調利他價值觀和個人對社區的責任和義務。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引入正式的志愿者服務, 可以將其概念化為“奉獻、博愛、互助、進步”,這一直是志愿精神所推崇的內涵。志愿者服務被認為有利于培育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社會正能量。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要推進誠信建設,將志愿者服務制度化,增強人民的社會責任感、規則意識和責任感。在政府的推動和政治、經濟環境的支持下,志愿者服務成為一種受人尊敬的義務服務形式,志愿者服務的概念已經融入當代社會的主流文化,并通過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推動得到進一步發展。
2014年南京青奧會依照國際奧委會制定的青年戰略,讓更多的青年人參與,激勵其參與體育運動,在社區中發揮積極作用,并使其能夠接受和踐行奧林匹克價值觀。青奧會不僅將運動員、教練員和觀眾聚集在一起,還聚集了奧運青年志愿者。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奧運青年志愿者服務涵蓋了體育競賽、場館管理、語言服務、新聞運行等41個業務領域,每一個奧運青年志愿者紛紛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智慧,用書法、繪畫、綠植、剪紙、燈籠等元素,對志愿者之家進行了設計和布置,使志愿者之家具備了休息、學習、交流和團隊建設的功能,也為所有的志愿者營造了比較溫馨的工作環境。奧運青年志愿者主要是高等院校的學生,很多人第一次參加志愿服務,美好的經歷和回憶對其生活會產生持久影響。這是一種集體記憶制造的結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認和保留。
奧運精神之所以能被主辦國人民,特別是參與其中的奧運青年志愿者記住,是因為奧運精神對個人具有內在意義,是一種集體記憶,這些經歷可以使群體成員產生共鳴。群體成員在社會中獲得記憶,并在那里回憶、識別和定位其記憶。集體記憶會去了解、相信和感受過去,同時在道德上進行判斷,這和奧運青年志愿者對過去的認同程度和在整個社會中扮演的身份和行為有直接的聯系。集體記憶是由文化背景下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因素提供、促進和塑造的。因此,奧運青年志愿者的集體記憶本身可以被視為奧運精神的成果,奧運青年志愿者對奧運整體氛圍和奧林匹克精神的懷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過程。
奧運青年志愿者精神是一種相對較新的、積極向上的精神。2014年南京青奧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均有近95%的志愿者是大學生,這些青年人在中國被稱為“90”后和“00”后,作為青年志愿者群體,作為跨時代的一群人,這些青年人在奧運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反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他們崇尚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奉獻、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同時,奧運青年志愿者都有明確的共識:這是一種奉獻精神,他們幫助中國舉辦了偉大的活動,并作為中國的奧運青年志愿者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志愿者服務是他們的職責,也是一種為國家服務、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它被視為集體主義精神的體現。奧運青年志愿者服務體現了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奧運青年志愿者在參與和服務的過程中更加容易確立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志愿服務的過程不僅是為他人服務,還是一種沉浸式且具有明確正向反饋的互惠互利的雙贏行為。因此,奧運青年志愿者的意識形態一方面是圍繞著傳統文化價值觀表現出的奉獻精神、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另一方面也高度契合了中國共產黨所提倡的個人維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愛國、敬業、正直、友善。
我國在鼓勵青年人參與志愿服務的同時,志愿服務也作為集體行動本質的集體利益被強調為一種道德上的優越行為,而西方國家的志愿服務通常與志愿者的私人利益相關聯。不同社會的文化傳統構建了志愿服務的不同含義,志愿服務的概念化意識存在顯著的文化差異。與老一輩相比,“90”后、“00”后的奧運青年志愿者被認為具有更多的個性,因此其詮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更廣泛的含義,因為其成長經歷或多或少會受到現代文化觀念的影響。
研究發現,新時代奧運青年志愿者對志愿者服務的看法有所轉變。雷鋒代表了純粹的“無私”和“犧牲”精神,他代表了理想的社會主義者和完全的集體主義者。新時代奧運青年志愿者,除了繼承了“無私”和“犧牲”精神外,集體志愿服務精神還源于其本身的道德高度和對社區的義務感,同時也兼顧了奧運青年志愿者的個人興趣和需求,因此新時代的奧運青年志愿者將更多的個性和互惠性融入志愿者服務。
奧運會提供了一面鏡子,讓奧運青年志愿者通過奧運面向世界,打開一扇展示的窗口。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在2014年南京青奧會前勉勵青年志愿者: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和志愿服務精神,熱情參與、真情奉獻,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積極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國名片”。奧運青年志愿者精神表達了中國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一方面,舉辦奧運會是國家經濟實力雄厚,發展速度加快的結果。另一方面,奧運青年志愿者精神也給媒體傳遞一種新的文化精神,這種文化可以對國際聲譽和國家形象產生正面影響。2014年南京青奧會舉辦的主要目的不僅是在青年人中宣傳奧林匹克價值觀,更重要的是繼續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和整體威望。奧運會不僅是一項體育賽事,也是中國與其他不同文化群體交流感情和傳播思想的機會。
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展示自身綜合實力的舞臺。奧運青年志愿者認識到,其在展示中國形象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奧運青年志愿者在大型體育活動中展示的國家形象,將志愿者服務與國家形象和軟實力聯系起來,使中國可以在國際戰略中使用軟實力來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奧運青年志愿者也能充分展現自己的青春和熱情,為民族的光榮而志愿服務。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讓中國認識到,國家形象的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都可以通過大型體育活動獲得。特別是通過一群代表著中國充滿活力的,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奧運青年志愿者,更能向全世界發出積極的信號。這種類型的文化傳遞,更容易被不同文化所接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的奧運青年志愿者服務精神融合了傳統文化和當代志愿服務思想,“服務社會”和“培養青年”的雙重目的兼顧了集體和個人兩個層面。奧運青年志愿者的個體記憶是志愿經歷所產生的集體記憶的反映。雖然奧運青年志愿者自我相關經歷的描述仍然是他們個人的中心,但集體記憶已經發生了內化的效果。中國的傳統文化最終確立了中國奧運青年志愿者服務的意識形態是有別于西方志愿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通過特定環境和維度來傳遞其文化精髓。
奧運青年志愿者服務是社會組織方式、社會責任分配方式以及國家期望公民參與度的一部分。 一方面,從奧運青年志愿者的角度來看,奧運青年志愿者的集體記憶是自我認可的內化過程,奧運青年志愿者形象可以通過這種給定的形象成為其內化的自我形象,甚至可能對未來的行為產生構成性影響。另一方面,以奧運青年志愿者團隊的形象和身份作為依托,能加強青年一代的奉獻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對培養青年人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認同感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