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順,趙志明
(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020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充分發揮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作用,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開展豐富多彩課余訓練、競賽活動,大中小學校在廣泛開展校內競賽活動基礎上建設學校代表隊。《意見》具體在學校體育工作、賽事體系規劃、體育師資培養等方面提出了意見,內容豐富,這對我國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大有裨益。擊劍運動項目的青少年后備人才培養長期安設于體育傳統學校模式中,近年來,隨著社會組織的逐步興起,為青少年擊劍后備人才培養增添了渠道。然而,當前我國青少年擊劍后備人才的培養過程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何體現體育回歸教育,競技后備人才培養回歸教育系統,培養優秀后備人才,是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青少年擊劍后備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結合《意見》提出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國青少年擊劍后備人才培養的策略。
擊劍運動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早在遠古時代,劍就是人類為了生存同野獸進行搏斗和獵食所使用的工具。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的演變,劍身經歷了石制、骨制等一系列的更迭,至如今的鋼制,擊劍慢慢上升為一種競技運動并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人類最早的擊劍課開設于公元前11世紀的古希臘,更多的關于擊劍的歷史,可在埃及、希臘等國追尋到一定的足跡。1955年蘇聯專家赫魯曉娃在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開設擊劍專修課,將較系統的擊劍運動引入中國。擊劍作為中世紀的歐洲貴族運動被大眾熟知,人們對于它的了解是“小眾”“高端”。雖說有媒體以及娛樂平臺偶爾播報相關的擊劍運動,但是大多數群體對擊劍運動對抗性的刻板印象還停留在驚險刺激的格斗比賽情境中,類似于劇烈的搏擊運動且具有極高的風險性。群眾基礎是體育運動發展的中堅力量,就目前來看,擊劍運動在我國的群眾基礎仍舊薄弱。體育運動存在著一個普遍規律:職業體育帶動群眾體育。2020年東京奧運會我國女子重劍運動員孫一文斬獲奧運金牌,彌補了中國國家擊劍隊自2012年以來雷聲奪得奧運金牌后的空白期。運動員奪金事跡的廣泛宣傳能夠增加群眾對擊劍運動的了解。但是,整個社會對于擊劍運動文化的普及尚存較大空間。如何將擊劍運動的文化內涵融入群眾生活推廣工作是現如今一個重要的難題。
青少年運動項目的推行和實施,離不開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秉持共同的價值目標和理念通力合作培養競技后備人才。在青少年擊劍運動后備人才培養的探索上,我國大多數運動員出自體校,這種模式似乎已成為既定的事實。究其原因,擊劍運動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一定的場地和設備,學校能夠滿足此需,體育部門的支持讓其發展更加順遂。雖然我國一些中小學能夠開展擊劍項目,但大多數學校體育的資源配置匱乏且滯后,在經費投入、場地設施、執教水平、學員管理等方面存在著諸多缺陷。我國擊劍運動產業仍然存在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場地設施和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以浙江省嘉興市某小學為例,目前學校擊劍隊建隊2年,每年的經費投入甚微,缺少特設的擊劍場地、專業隊教練員、隊醫等基本訓練保障。這說明當地教育部門對擊劍這種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重視程度不足。我國教育講究“實效性”,國家指定一些學校為重點培養擊劍后備人才的學校,經費以及資源的大量傾斜,使其他學校發展擊劍后備人才愛莫能助。
擊劍運動屬于技戰能主導類格斗對抗性項目,運動員需要具備技術、戰術、運動智能等競技能力。縱觀整個國際的擊劍運動員,發現此項目并不一定需要強壯的身材、堅實的肌肉,運動員敏捷的反應力和優秀的協調性往往是比賽奪取優勝的關鍵。
一方面,我國各地方性學校常常以身高、臂展等身體形態指標用于選拔青少年擊劍運動人才,此選材標準限制了多數青少年學習擊劍運動的門檻。青少年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身體各部位的生長有早、晚、快、慢之分,這使青少年身體形態的發展具有不均衡性。部分青少年的生物年齡和實際年齡并不能畫上等號,即青少年的身體形態指標未達到實際年齡的標準。眾多學校僅憑客觀的身體形態指標以及靜態化考核方式,無法全面分析運動員的顯隱性指標、動態靜態結合指標、競技與非競技指標,及科學的測試和預測方法,因而無法較為公平合理地對基層學員進行選拔,導致錯失許多有潛力的擊劍后備人才。
另一方面,我國擁有擊劍專項的高校較少,且招收擊劍專項的學生甚微,導致高校擊劍運動的推廣舉步維艱。2019年全國大學生擊劍錦標賽,參賽學校52所,參賽運動員589名,而相對全國2 000多所高校的近2 700萬在校學生而言,參加該項賽事的仍是少數。很多試點高校在招生章程中明確規定著招生人數不超過試點高校本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規模的1%,且要求具有二級及以上運動員證書。2019年第十一屆全國中學生擊劍錦標賽,參賽學校多達173所,這就導致適齡青少年擊劍人才面臨著“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此外,大部分優秀的青少年擊劍人才會被選拔到當地體校作為省隊或者市隊隊員培養。體校的培養模式則是重技能輕學業,自然會產生體育水平易提高、文化水平難提高的情形。面臨著要求較高的大學招生門檻,青少年擊劍人才的升學相對困難,大學的招生規模嚴重制約著青少年擊劍人才的升學之路,高校擊劍運動員與青少年擊劍運動員之間暴露出青黃不接的局面。
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相互之間的矛盾問題一直以來縈繞在青少年擊劍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 迂緩不解。青少年擊劍人才一方面需要接受義務教育以提高文化成績,另一方面需要接受運動訓練以提高運動成績,兩者都是動態過程,難以維持平衡。過分注重文化課程的學習,運動時間受限,競技能力得不到提高,最終也無法獲得良好的運動成績;盲目追求運動成績,忽視文化課程的學習,不僅會困擾青少年的升學之路,還會影響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高。例如,某省擊劍隊,每天安排超過6個小時的時間使青少年參與運動訓練,輔之以網課形式教授文化課內容。長時間受此模式培養的青少年會固化忽視文化教育的心理態度,一旦退出省隊,青少年將難以重新接受學校教育系統的培育。青少年無法自我調節時間;教練員強迫式灌輸訓練內容;政策落實不到位;訓練與學習結合模式停滯不前;體、教部門融合不暢通;等。導致學訓矛盾源于時間失控、內容失真、政策失靈、模式失新、融合失暢。
體育是競爭的、自由的,如果讓青少年感受到體育變成了“學業壓力”,體育可能注定是多余的。擊劍屬于競技體育運動,競技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以比賽成績來衡量。當家長發現擊劍這個項目拿到好的成績以及獲取運動員等級證書是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日復一日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訓練,與此同時缺少 充沛的精力用于學習時,他們會動搖子女練習擊劍的心理。近年來,隨著社會大量缺乏職業技術人員,中考分流政策發展趨勢迅猛。國家希望通過政策引流部分群體去到職高,培養具有實際操作技術能力的人員。然而,大部分家長始終堅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觀點。基于這一思想,眾多青少年擊劍人才被迫召回,投身于如今類似高考競爭般的中考行列。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擊劍人才身上,導致他們面臨高考,難以抉擇。在中高考的壓力下,任何其他行為都會成為耽誤學業的障礙。因此,很多因為升學壓力以及暫未出成績的青少年擊劍人才存在流失動向。
運動訓練方法是在運動訓練活動中,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完成訓練任務的途徑和辦法。任何運動訓練的方法及手段的選擇應充分考慮其項目本身、訓練對象、目的、負荷等眾多因素。青少年時期是兒童發育到成年人的過渡時期,處于身體發展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青少年身體形態、機能以及體能的發展尚未成熟。我國多數地區的青少年擊劍人才訓練未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在以全運會為主的競賽背景下,對于各省市體育運動開展得好壞都以在全運會上獲得的獎牌數來衡量。各省市體校為出成績,對青少年擊劍運動員進行高強度高負荷的訓練,不注重青少年體能發展的敏感期,違背了青少年身體發展的特點,進而呈現出大部分青少年擊劍運動員具備優秀的運動能力卻不具備良好的運動技術,以及出現競技能力上升的瓶頸期,這正是缺乏科學訓練計劃帶來的表現。在教練員主導訓練計劃的環境下,強迫灌輸式訓練手段只能篩選出適應此模式的運動員,無法激發出每位運動員的最高競技水平與個性特質。
在青少年擊劍運動訓練過程中,諸多學校為出成績、教練員為評職稱、運動員為獲評級,常常以賽事成績為目的,形成一套訓練體系,競技比賽完全演化成競爭比賽。此外,教練員會因比賽人員的需求將尚未達到一定競技水平的運動員安排去比賽,在備戰期間,繞過原有訓練計劃,強行安排高強度體能訓練以及特殊技戰術訓練,比賽結束后,又回到了原定訓練計劃。如此素質與技術的反復錯位訓練,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具有嚴重影響。類似情況也會出現在以家長為成績目標需求的環境中,家長迫切地希望青少年盡快出成績,讓青少年學習擊劍,并非以其運動天賦及自身興趣愛好為出發點,而是奔著升學手段而去。如果青少年練習擊劍未能獲得一定運動成績(升學門檻),家長可能會考慮停止訓練。以比賽成績為導向的心理使很多教練員過早使用高強度訓練手段,嚴重影響家長對于青少年參訓的支持性與積極性。被功利心包裹著的擊劍,其實質是對這項運動的褻瀆。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長久。競技體育不僅僅是展現高超的競技水平,亦是體育文化精神的傳遞。擊劍運動為人們塑造著頑強拼搏、沉著冷靜、機智敏捷的優良品質,激發思維、增強體質。如何將擊劍運動的獨特文化推廣于群眾生活,需要社會、社區、學校、家庭的協同配合,這也是體教融合的首要問題:全社會人員參與。(1)擊劍進社區。社區定期號召各家庭成員,社會組織進到社區進行擊劍文化內涵的宣講,注重擊劍運動精神文化以及內在智慧的知識傳遞;適當進行相關技術人員的實戰演練,并配合技戰術的講解,能夠讓群眾在觀賞的同時了解擊劍運動的競技規則。(2)擊劍進學校。政府鼓勵學校組織開展業余擊劍操的學習,體育部門積極服務學校,協同教師創編集趣味性、健身性于一體的擊劍操,青少年利用課間操的時間進行表演、鍛煉,為學校體育活動增光添彩。(3)擊劍進市場。政府鼓勵青少年擊劍俱樂部在各大商場開展,在場地的建設、運營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為宣傳擊劍運動做廣、做足工作。(4)擊劍進媒體。擊劍主管部門利用抖音、快手等網絡新媒體宣傳各擊劍賽事活動,普及擊劍文化知識,以此營造良好氛圍獲得社會人員的關注。
在資源配置方面,體教融合模式旨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以實現競技人才培養資源融合,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在政策、經費、培訓等方面給予青少年擊劍訓練更多支持,極力促進校、體、社三方合作。(1)校社合作。政府牽頭,大力支持社會體育組織為學校擊劍運動提供指導,普及擊劍技能與文化,發展學校體育項目的多元化。此外,政府可考慮購買部分社會體育組織的服務,定期組織學校師資進行相關培訓。(2)校體合作。各地業余體校在符合條件的學校選拔擊劍后備人才,定點設置訓練基地,并提供相應訓練器械和教練人員。學校為體校提供相應場地,配備師資參與體校教練員的執教工作。在不改變青少年受教育的時間下,利用課后時間合力培養擊劍后備人才。(3)體社合作。這里所描述的相關企業即指青少年擊劍俱樂部。促進俱樂部教練員與體校教練員的在訓練競賽、運動技能、教學水平、課堂常規等方面的合作學習、取長補短,提升教練員的綜合素養,為進一步培養擊劍后備人才打下堅實基礎,落實體教融合政策。
相比于我國走在發展前端、群眾基礎雄厚的“三大球”運動,我國基層青少年擊劍運動員選材途徑主要是體校合作的中小學教練員團隊選拔出來的;各省、市代表隊主要是從歷次比賽中選拔成績優異運動員組成訓練隊,選材渠道過窄。青少年群眾基礎永遠是競技體育最堅實的后備力量,學校有著最廣泛的青少年生源,當前擊劍運動最有效發展渠道即是融入學校體育。(1)廣泛開展學校擊劍社團。深化體教融合政策。體育部門聯合教育部門協力學校開展擊劍社團,加強經費的投入,保證硬件設施的齊全;支持校企合作,引進校外擊劍俱樂部為校內擊劍教學提供訓練指導;吸收社會組織教練員、退役擊劍運動員進校指導,擴充專業師資團隊。青少年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報名訓練,讓更多的青少年接觸到擊劍運動,感受擊劍運動的魅力。(2)科學制定人才選拔指標。教練員團隊選材考核標準為青少年生理機能、身體形態的顯性指標配合訓練過程中所展現的身體素質、專項能力、運動智能、心理能力的競技指標,以及青少年情意態度表現、教練員非量化評定的非競技指標。綜合這幾方面的考量,科學合理地進行擊劍后備人才的選拔。
體教融合本質就是將競技人才的培養(體)融合到國民教育體系(教)中。學校教育是青少年競技后備人才實現升學發展的重要環節,是體教融合的重要方面之一。(1)重視文化學習。傳統學校青少年擊劍運動員應以文化課學習為主,利用課余、假期的時間進行擊劍運動訓練;體校青少年擊劍運動員落實到教育部門的培養體系中,充分保證文化課受教的時間。(2)豐富上層建筑。健全各級各類學校擊劍專項運動,解決青少年擊劍人才對口升學路徑問題。深化體育專項招生制度,努力探索與改革考試內容。此外,教育部應給予擁有擊劍專項的中學、高校更多自主招生權。(3)大力發展賽事。體育、教育部門共同擬定青少年擊劍賽事計劃,破除體育部門壟斷組織的局面。實施國家級、省級、市級等競賽體系,統一賽事體系,規范賽事運作,暢通各類青少年擊劍人才報名渠道,倡導“以賽代訓、以訓促賽”理念,發揮競賽導向與運動技術等級的雙重激勵作用。
身處青少年時期的擊劍運動員同時表現著青少年的身份特征,在培養過程中既要遵循運動訓練的規律,也要遵循文化受教的規律,難免會出現學訓矛盾的問題,而協調發展是主要對策。(1)制定政策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有效政策以保證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課程學習質量,如賽事報名資格加入運動員在校文化成績考核要求,運動員文化成績未達所在年級 成績的80%及以上,即不具參賽資格;義務教育階段的運動訓練時間安排課后、雙休、假期,不得占用文化課學習時間;賽事安排章程合理排列至假期空擋。(2)實施分級管理。教練員團隊依據青少年擊劍運動員的文化成績以及運動成績對其進行分級分隊管理,配合主科教師以及家長實施弱項成績重點培養,著力提升至兩項成績持平衡且良好狀態。家校密切溝通,個例優秀運動員往上輸送,走職業化道路。(3)合理規劃時間。在安排學習與訓練的時間上,禁止出現“一邊倒”傾向,追求訓練與學習實現“質”的保證。合理利用時間進行訓練、休息與學習,提升學訓效果。充分利用雙休、冬夏令營時間,組織資源對運動員進行集中訓練,以提高運動水平。(4)深化思想觀念。學習與訓練是青少年運動員面臨的同等重要的任務,缺一不可,務必樹立運動員個體平衡學訓理念的主觀思想,在教授技能與知識的同時,加強意志品質的教育。
體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種途徑,是真正的關于人的教育。體教融合的核心是面向人的全面發展,強化以人為本的思想。在體育產業大力發展的背景下,全社會應重視體育具備的社會價值功能,摒棄對于體育職業的偏見,把育人作為最高目標。(1)深諳擊劍運動利處。擊劍被譽為格斗中的芭蕾,在競技性主導的同時又不失優雅性。練習擊劍能夠強健體魄,對反應能力、智力、觀察力都有一定的提升,這對青少年的成長極其有益。此外,長時間練習擊劍并通過不斷地比賽磨煉能夠有效培養青少年堅持不懈的精神。(2)明晰擊劍市場定位。相比“三大球”等大眾項目,擊劍運動受眾群體狹小,但其具有相對較高的市場價值,在我國體育產業消費中仍然發揮著積極作用。隨著社會擊劍俱樂部的增加及學校擊劍運動的開展,擊劍教練員成為市場稀缺的崗位。此外,在科研、裝備、展會等方面擁有著重大發展空間。(3)堅守擊劍學習初心。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因主客觀因素而導致成績的波動,如身體發育快慢、心態起伏不定,無法保證運動成績與文化成績能夠一直保持平衡狀態,教練員、家長以及青少年自己不能因為一時文化成績的下滑 抑或競技比賽出不了成績而放棄擊劍運動的學習,應樹立長遠目標,放平心態,堅守學習擊劍的初心。
在當今強調“以人為本”以及整個教育領域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時代背景下,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關注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和需求,重視青少年學習的主體地位,是大勢所趨,也是對傳統教育過分重視知識而忽視青少年的一種反思和改革。科學訓練體系的建立是處理學訓矛盾的重要舉措,應充分重視青少年的主體地位,遵循運動員培養與青少年成長的規律。(1)發揮訓練教育功能。體教融合強調將競技培養過程融入學校體育,是為了發揮出學校體育的教育功能,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終極目的是促進青少年的全面持續發展。在青少年擊劍運動員的訓練中,應發揮教育功能,深刻認識運動訓練的目的與過程,培養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擊劍人才。(2)控制訓練負荷量度。青少年處于人體神經發育、骨骼肌肉增長等重要時期,過大的負荷量會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且可能帶來大量傷病以及影響文化學習和其他社會活動。在負荷量的控制上應考慮青少年系統及器官的自然發育規律,注重量的均衡性,摒棄量的最大化,追求訓練內容的精度和質量。(3)精化訓練競技能力。教練員在青少年擊劍后備人才的訓練執教過程中,應避免訓練的單一化,重視各項競技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如抓住青少年成長發育的敏感期,充分提升其短時耐力、長時耐力、相對力量等體能;在深挖技術能力層面的同時,注重協調能力的發展;有機融合身體素質與專項技術的練習;不可忽視運動智能以及心理能力的訓練。
青少年擊劍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教練員與家長的合理行為導向在此過程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更加提升了教練員以及家長的要求。(1)耐心執教。在青少年擊劍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青少年身心發展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競技能力到達瓶頸期甚至有所下滑、訓練時間突然斷檔、比賽出不了成績、情緒起伏不定 等,這期間,教練員需要放平心態,以接納的態度對待學員訓練過程中的障礙,適當 地放慢訓練計劃,淡化訓練成績的目的性,以學員身心健康發展為首要目標。(2)不斷探索。我國多數擊劍教練員出自專業隊,退役后去各地任教,具有高超的專業運動技能以及賽事經歷,但是相對而言的文化理論知識較為薄弱,對青少年的訓練、執教缺乏科學性。體教融合背景下,需要加強教練員對體育理論知識的研究,擴充運動生理及科研方法相關理論的智庫,發揚教練員終身學習、不斷探索的精神,為更好地指導青少年擊劍運動訓練打下基礎。(3)科學評定。擊劍眾多賽事成績與青少年運動員的技術等級評定掛鉤,而運動技術等級又與升學要求存在著必要的聯系。教練員對學員的競技水平應持科學評定態度,以學員為中心,理性判斷其是否具備參賽的能力,防止家長及學員急出成績功利心的出現,合理地進行溝通分析。(4)理性認知。青少年學習擊劍運動,家長應以青少年自身的運動能力以及愛好為出發點,在不斷 的、長期性的練習中,提高其各種競技能力以及優良品質,而非以賽事成績以及升學路徑為最終目的。理性認知學習擊劍的目的性,淡化功利心,不斷實現自我價值,才能夠在此過程中收獲更多。
目前,擊劍運動在我國受眾面較窄,且在青少年競技后備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著社會層面普及度較低、學校層面資源較匱乏、家庭層面觀念較落后等問題。體教融合是新時代競技體育大步前行的指引路徑,是我國登頂體育強國之巔的必經之路。因此,必須把握好體教融合的局勢,發揮“家校社”“校體社”等多方聯動機制,開創教育與體育融合新局面,培養全面發展的青少年擊劍后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