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宏 程卿苗
(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電影誕生不久,就被當作一種“新奇玩意”傳入中國。1896年,在上海徐園“又一村”內最先放映了當時的電影——“西洋影戲”,此后,電影便夾雜在“戲法”“焰火”等游藝雜耍節目中在上海的不同場所出現,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捧。1905年,我國第一部影片 《定軍山》的出現,標志著國產電影的誕生,此后的幾年內,國人一直都以無劇本、無導演的方式拍攝電影。直到1913年,我國第一部短故事片 《難夫難妻》首次使用完整劇本和專人執導,為國產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1917年商務印書館建立的“活動影戲部”和之后建立的“明星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聯華影業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等影片公司,共同促進了國產電影發展壯大,自此,國產電影進入了發展熱潮。
20世紀30年代初,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思想的左翼電影興起。左翼電影工作者以反帝反封建反資本主義為主題,創作出 《狂流》《三個摩登女性》《姊妹花》等40余部電影,揭露了帝國主義、封建文化以及國民黨反對派壓榨勞動人民、奴役勞動人民的本質。這也引起了反動當局的極大恐慌,他們通過恐嚇、雇傭藍衣社特務威脅、刪剪進步影片以及成立“電影檢查委員會”等手段進行阻礙,導致左翼電影從1934年開始進入曲折發展期。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昔日“三足鼎立”的電影公司都遭到了重創,大批電影工作者暫別影壇,投身抗日宣傳演出,在此期間誕生了 《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中華兒女》等一批抗戰題材的影片,鼓舞了人們保家衛國的士氣。
新中國成立后,國產電影迎來了三次發展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建國初期,為了適應新中國飛速的發展形勢,國家建立了國營電影生產體系、工業體系和發行放映體系。1951年3月,在全國26個大城市同時舉辦的“國營電影廠出品新片展覽月”,集中展映了 《白毛女》 《新兒女英雄傳》等20部故事片和《中國民族大團結》等6部新聞紀錄片。第二次高潮是1956年“雙百”方針的提出,極大地鼓舞了電影工作者的創作熱,誕生了 《上甘嶺》《馬蘭花開》《激戰前夜》《青春之歌》《江山多嬌》等優秀影片,繁榮了中國的電影市場。這些影片題材廣泛、風格不一,實現了時代精神與現實內涵、民族風采與藝術審美的完美結合。第三次高潮是1961-1962年“文藝八條”的制定,沖破了“左傾思想”對國產電影的創作束縛。比如 《甲午風云》《冰山上的來客》《霓虹燈下的哨兵》等國產電影,在內容創作和影片制作上都有了突破性的創新。
1966年,由于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國產電影出現了嚴重的萎縮和停滯,甚至出現了創作停頓、影片空白的局面,只能看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奇襲白虎團》等“樣板戲”電影。而對這種形式,毛澤東同志批評了文藝界的部分問題,提出要繁榮文藝創作。隨后,全國各電影廠開始恢復生產,停頓多年的國產電影終于走上了正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并且再次提到“雙百”“兩為”方針,促進了國產電影的復興發展。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國產電影突破了“三突出”原則和陳舊落后的創作觀念,出現了 《曙光》《都市里的村莊》《城南舊事》等緊扣現實發展的優秀影片。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紅高粱》《焦裕祿》《霸王別姬》等一批在藝術上有獨特追求的國產電影開始走向世界。歷經22年的發展,國產電影這段轉折與復興的特殊歷程,是國產電影走向成熟、譜寫新篇章的新時期。
進入21世紀,在全球化和電影全面產業化改革的背景下,國產電影進入了產業化高速成長階段。2003年,《電影劇本 (梗概)立項、電影審查暫行規定》 《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等規定的相繼推出,促進了國產電影的產業化發展。一方面,通過國家政策的推動,國產電影在組織形式、經營模式、供需方式等方面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通過“電影股份制”“電影發行放映機制改革”“院線制”等一系列產業化的改革,推出了 《英雄》《無極》 《非誠勿擾》等票房突破億元的國產電影,提升了國產電影的市場適應能力與國際影響力。2010年,在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的貫徹落實下,“國產電影首次突破500部 (526部),票房突破百億元 (101.7億元),觀影人次接近3億人次 (2.81億)”,并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國產電影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借助全球化的發展態勢,在內容創作和藝術表達上都取得了質的突破,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電影大國。2014年,在好萊塢大片的強大壓力面前,“國產電影壓產量、提質量,不斷提高創作水平和豐富類型品種,以超過54%的份額贏得了市場主體地位”,其中 《歸來》 《親愛的》《心花怒放》《智取威虎山》等一批優秀影片,不僅提高了國產電影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還加快了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轉變。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為國產電影的健康繁榮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時,《戰狼2》《八佰》《長津湖》等國產電影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深度融合,不僅引發了人們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還增強了文化自信和國際競爭力,為今后國產電影的發展提供了創作思路。
電影創作中,導演是“影片攝制的組織者、各部門創作的協調者、作品思想的解釋者和風格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演員情感呈現的“鏡子”。丹欽科認為,“導演必須死亡在演員的 ‘創造力’里”。新時代以來,國產電影的創作主體不再局限于專業的導演、制片人,一些優秀的演員經過對自身演技的打磨和對電影藝術的理解,逐漸向“組織者”“解釋者”和“創造者”轉型。比如陳思誠編導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吳京執導的“戰狼”系列、徐崢執導的“囧”系列電影等,這些電影創作風格獨特、制作水平頂尖,獲得了較好的票房與口碑。此外,一些優秀的導演也開始以演員的身份在電影中客串角色,轉身成為“照鏡子的人”,比如,姜文在 《邪不壓正》中飾演藍青峰、馮小剛在 《忠犬八公》中飾演陳敬修、張藝謀在 《我和我的父輩·鴨先知》中飾演電視臺臺長等,這種演員與導演身份相互轉變的現象打破了以往專業導演、制片人對電影創作的操控,進一步繁榮了國產電影的市場和激發了創作主體的積極性。
新時代以來,人們的觀影習慣發生變化,影片敘事的結構也從“完整的線性敘事”逐漸轉向“碎片化敘事”,主要表現就是“去中心化”。新時代的國產電影通過多個重要角色來敘述多個事件,敘事方式可以在時間軸上任意截取并重置,這種對中心原則的弱化,顯示出一種無序現象背后“偶然性是唯一的必然”。同時也能夠看出,雖然新時代國產電影中的敘述事件是多樣的,但是影片所表達的主題依然是統一而具體的,并未因多元的敘事結構而變得模糊不清,比如《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等電影,均是運用分段式的敘事結構,使時空轉變成為超越想象的現實元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提出,文藝工作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以往的國產電影多集中展現大歷史、大人物,運用“全知視角”來敘事,對微觀現實人物的內容呈現不足。國產電影的發展,“唯有關注現實題材,以現實主義精神觀照身邊的人和事,書寫人間真情和真諦,才能使大眾在藝術消費中真正感受到世間大愛和道義”。比如,《我不是藥神》《金剛川》《你好,李煥英》等一批優秀的新時代國產電影,以民眾的視角講述大歷史背景下普通百姓可親、可近的平凡形象,追尋并構建共同的歷史回憶,增強了民族認同感。這對未來國產電影走向世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大意義。
進入新時代以來,國產電影在創作主體、敘事結構和內容呈現等方面均發生了較大變化,同時,對電影產業的發展、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個人觀影體驗等也產生了較大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國產電影的新變化所產生的積極影響。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電影加快了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轉變的步伐,進入了質量提升期。《奪冠》《八佰》《守望人》等優秀國產電影,在內容呈現上以立體的人物塑造映射國家形象,凸顯國家情懷;以樸實的民眾視角講述中國故事,激活了國民記憶;以真實的影視話語傳播中國聲音,反映時代呼聲。此外,《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等國產電影,利用時空截取的表現手法將“大事件”通過“小故事”的重組,滿足了不同年齡段的觀影需求,喚起了不同年齡的時代記憶,進一步提升了人們的觀影參與度和觀影體驗。
二是國產電影的新變化所產生的消極影響。由于中國電影市場廣闊、熱點較多,一些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不良亂象成為國產電影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一方面,部分國產電影工作者一味追求電影的量化生產,卻忽視了影片質量,比如 《閨蜜2》《素人特工》等,集中表現為內容上的空洞和制作上的粗糙,使國產電影的生態鏈缺失。另一方面,由于明星效應所產生的“粉絲經濟”,即使是口碑和票房都不理想的影片,一些流量明星也能憑借自身龐大的粉絲基礎獲取上億片酬,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國產電影的創作和藝術展示,需要根植于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提升制片水準。同時,為防止出現“孤芳自賞”的現象,國產電影要積極借鑒國外8K/UHD、HDR及高幀率等先進的制片技藝,用“精致的取景拍攝、巧妙的故事編織、引人入勝的視效場景”,促進國產電影制片技藝的整體提升。
國產電影的發展史告訴我們“打動人的好故事,不是高大上的生硬呈現,而是接地氣、有溫度的靈性之作”,只有扎根群眾、深入生活,了解群眾真正的精神需求,才能創作出引起群眾情感共鳴的好口碑電影。因此,可以通過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的文明實踐活動,挖掘身邊敬業奉獻、艱苦奮斗、團結互助的小事來反映家國情懷,真正做到電影創作來源于群眾、服務于群眾。
我國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每年全球票房最高的國產電影中,“超過95%的收入都來自于國內票房,僅有極小部分是海外票房收入”。因此,國產電影的發展一定要扎根國內市場,借鑒好萊塢電影的內容創作經驗,選取一些能夠引起觀眾共情和體現共同價值的選題,通過自建電影網站、電影頻道、客戶端或利用國際電影節等多種方式拓展海外市場,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給世界,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同時,彰顯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