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磊
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生成課程受到了幼兒園的重視,幼兒園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制訂的生成課程內容,在教學活動中彰顯正確的生活觀與價值觀,使幼兒在豐富多彩的幼兒園生活中獲得身體與心靈的成長。與此同時,STEM教學理念也在幼兒園中推廣開來。對此,教師應嘗試將生成課程與STEM教育理念相融合,以促進學前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不能僅僅把目光放在幼兒知識能力的提高上,還要注意培養幼兒基本的生活能力與基礎的思維方式。現階段,生成課程已經成為幼兒發展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合適的生成課程能促進幼兒各項能力的發展。在創新生成課程的組織形式時,教師也發現了STEM教育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幼兒園生成課程在STEM教育的輔助下,將更具有科學性與實用性。
生成課程與傳統課程的差異較大,其并非是一種由教師完全主導的課程模式,而是一種邀請幼兒一同參與課堂組織,鼓勵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發展個人能力的課程。值得注意的是,生成課程同樣需要預先進行合理設計,幼兒的活動不是無目的的。在這種課程模式中,教師的指導行為常常要隱藏在暗處,這更加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及教學水平。教師在創設生成課程時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與情緒波動情況,設計符合幼兒心理發展水平且與生活有關聯的活動內容,讓幼兒萌發探索興趣,并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感受事物的特點。總而言之,生成課程的目的是讓幼兒更好地向內認識自己和向外探索世界。
STEM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門學科的英文首字母的縮寫。科學是關于“為什么”與“是什么”的學科,該學科致力于探索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是一門研究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的學科,它在幼兒的活動中常常表現為幼兒探索事物和對活動作出結論;技術是有關“怎樣做”和“如何做”的學科,致力于總結工具的使用方法與技巧;工程是綜合各門科目來規劃設計、統籌安排、解決問題的過程,它在幼兒的活動中經常表現為完成某項作品或解決某個問題的過程;數學主要關于數、量、形狀、空間、方位以及信息等概念的感知與運用,它在幼兒的活動中常常被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如用來測量和計數等。
首先,教師要注重教學角色的轉變。STEM教育的核心是在協作過程中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協作發生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這要求教師應重視幼兒的主體地位,促進幼兒與教師、幼兒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給予幼兒自主探索的權力,讓幼兒了解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的基本內容。
其次,教師要實現教學重點的轉移。STEM教育以工程活動為主線,而工程的核心是設計和探索。在實踐中,教師生成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是讓幼兒掌握定量的知識點,而是要培養幼兒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因此,在融合生成課程與STEM教育時,教師要將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上,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幼兒認為求知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培養幼兒規劃設計、統籌安排、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教師要展現完整的探究過程。STEM教育活動需要豐富的資源和工具作為支撐。在制訂方案和收集材料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探索和選擇。在設計生成課程內容時,教師要注重探究過程的完整性,保證幼兒全程的參與感。
最后,教師要使用合理的評價方式。STEM教育強調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通過幼兒在生活和游戲場域中獲得的對事物的認知來生成課程。這種情況下的課堂具有很強的互動性,不論是幼兒與探究素材的互動,還是幼兒與教師的互動都將面臨各種各樣的情況。教師要根據課程設計全新的評價方式,發掘幼兒的閃光點,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的內容納入評價體系。
STEM教育理念主張讓幼兒參與科學性較強的完整探究活動,教師在組織生成課程時要盡量體現STEM教育的各個步驟,鼓勵幼兒在活動材料的選擇、活動。因此,計劃的制訂、活動過程的操作以及活動評價的展開等各個環節積極參與。
例如,在生成課程“認識螞蟻”中,教師在準備活動材料時要向幼兒說明所需材料,如放大鏡、食物、塑料盒等。隨后,教師要將活動目的告知幼兒,即觀察螞蟻的生活方式,鼓勵幼兒帶著科學的思維進行探索活動。在實際的操作中,教師要使用幼兒樂于接受的語言描述實驗步驟,如在使用放大鏡尋找戶外的螞蟻時,教師可以告訴幼兒:“螞蟻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讓我們來猜猜螞蟻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當幼兒產生了足夠的探索興趣后,教師再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塑料盒,讓幼兒動手為螞蟻制作一個小家,并放上充足的食物,方便后續開展觀察活動。在制作螞蟻之家的過程中,幼兒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將泥土與石塊填入塑料盒中,并從戶外抓取螞蟻放入其中,然后觀察螞蟻什么時候去搬運食物,運用數學的視角總結螞蟻在空間中的軌跡,梳理數、量、形狀、方向等因素。等螞蟻適應了新家后,幼兒再進行下一步的觀察,總結螞蟻合作的方式。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同總結與反思本次活動的收獲與不足,讓幼兒逐漸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如此一來,在融合了STEM教育的生成課程中,幼兒親身完成了準備材料、制訂計劃、進行觀察與反思等各個步驟,鍛煉了多種能力,對螞蟻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達到了生成課程的教育目的。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推動下,幼兒園要極力避免學前教育陷入小學化情況的出現。因此,在當前的幼兒園生成課程中,教師要更加凸顯教學的游戲性,使用游戲資源優化生成課程與STEM教育的融合。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改編各類游戲,并結合STEM教育理念豐富游戲的具體環節,使幼兒在游戲中完成探究任務,增強學習興趣,鍛煉各項能力。
比如,在組織“垃圾分類”游戲活動時,教師不僅要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快樂,還要借助游戲的契機讓幼兒明白“我們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以及“垃圾分類的具體規則是什么”,從而解決“為什么”與“是什么”的問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可以融入技術中“怎樣做”和“如何做”的內容,設定如下的游戲規則:幼兒自行選擇扮演某一種垃圾,以接力賽的方式跑向終點——垃圾桶。當游戲結束后,教師在課程中加入數學環節,組織幼兒對游戲結果進行分析,統計“垃圾分類”游戲中各類垃圾的數量。
隨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自主設計垃圾桶,或為常見的垃圾桶設計新的功能,以此來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提供蠟筆與畫紙,讓幼兒繪制出常見垃圾桶的形狀,并標注出垃圾桶的尺寸。之后,教師再讓幼兒思考:“現在我們要進行垃圾分類了,那平時一個垃圾桶夠不夠用呢?”于是幼兒發現,為了保障垃圾分類工作順利進行,需要對家中常見的垃圾桶進行改造。科學是關于“為什么”與“是什么”的學科,教師讓幼兒從生活中的實際需求出發進行思考,可以使其更好地認識“科學如何為生活服務”這一問題。當幼兒理解了垃圾分類的具體要求,知道要增加垃圾桶的種類后,教師再鼓勵幼兒使用手上現有材料對垃圾桶進行改造,完成游戲活動中有關“怎樣做”和“如何做”的部分。最終,幼兒在充分發揮個人創造力的情況下,成功完成了對垃圾桶的改造。
在上述游戲活動中,幼兒可以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獲得STEM學習經驗,最終獲得思維能力的拓展。為了使STEM教育與幼兒園生成課程充分融合,教師要注重幼兒在活動中的個人體驗,不為幼兒制訂苛刻的學習任務,而是讓幼兒遵循STEM教育的基本原則進行自由探索,充分發揮幼兒想象力。如此一來,生成課程與STEM教育融合過程中的“以幼兒為中心”的原則得到遵循,而幼兒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從“灌輸式”的學習中解放出來,更好地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
STEM教育給幼兒提供了在“試錯”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的機會。STEM教育的教學場所不是在教室,教學目的也不是讓幼兒學習豐富的理論知識,其旨在讓幼兒在常見的生活場景下自由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情況下讓幼兒盡情釋放想象力并動手實踐。因此,在評價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時,教師要避免使用常規的評價方式,而是要采取符合活動特點、能激發幼兒探究熱情的評價手段。具體來說,教師可以使用多角度評價的方式,即結合教師評價、幼兒自評和小組互評,最終給幼兒呈現一份角度多元、內容生動真實的評價結果。
綜上所述,融合了STEM教育理念的生成課程,凸顯了教育的科學性,使幼兒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了綜合能力,并在動手實踐中積累了相關經驗,為日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了基礎。因此,幼兒園教師應采取合理的手段融合生成課程與STEM教育理念,將幼兒園一日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使幼兒在思維發育的初始階段就得到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