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 瑛 許曉萍
在幼兒教育中,部分教師無法實現微型課題探究與課程實施的有效對接,即“兩課”對接,導致課題探究成果無法落到實處。基于此,筆者采取“五法四措三途徑”進行了專題探究,旨在指導教師正確把握“兩課”對接的方法,實現課題探究與課程實施的緊密對接,從而使教學更具實效性,使課題探究更具科研價值。
微型課題探究的對象一般為課程實施中的師生,也就是說,微型課題的探究離不開幼兒園課程,也離不開具體的教學問題。但在實際探究微型課題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對“兩課如何準確聯系?”“如何迅速、準確地找到對接點?”等問題不甚明了,在課程實施中無法抓住課題相關要素,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兩課”對接。基于此,筆者主張強化“兩課”對接,即將課題探究與課程實施緊密對接,并由幼兒園保教辦和教科辦聯手進行專題探究,指導教師正確把握“兩課”對接的方法。
在區教科室的指導下,筆者主張強化“兩課”對接,由幼兒園保教辦和教科辦聯手,采取“五法四措三途徑”進行專題探究,以期指導教師找到、找準微型課題與課程實施相聯系的要點。
“五法”是指筆者采取的五種課題探究方法及具體的指導方法,具體如下。
1.調查法。通過調查問卷,了解、探討教師開展“兩課”對接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并思考改進方法。在課題初期,筆者發放了調查問卷,找到了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如大家都認為無法較為準確地把握“兩課”的對接點,或沒有根據微型課題的目標和內容開展活動等。通過解析調查數據,筆者找到了進一步指導教師開展“兩課”對接的方法,如開展課題相關的培訓活動、展示活動等,并再次觀測,了解經過指導后教師“兩課”對接的情況,并做進一步調整,以提高課題探究的實效性。
2.觀察法。通過觀察幼兒在課中的表現和教師實際把握“兩課”對接的情況,了解教師在課題探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在觀察過程中,筆者先觀察幼兒,了解幼兒在“兩課”對接活動中的表現和獲得的發展,再觀察教師,了解課程實施的具體情況,找到問題的根源,并據此及時改進課題探究的目標、內容、方法、舉措等。
3.文獻法。通過閱讀、學習有關文獻,得出一般性結論或發現問題,進而尋找新的思路。與微型課題相關的文獻、著作都是專家型教師先前的教學經驗或探究成果,能為接下來的課題探究指明方向。
4.案例法。通過記錄并解析教師進行“兩課”對接的真實情況,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筆者記錄下了一個個真實、生動、鮮活的具體案例及典型故事,先詳細描述并解讀事件或情境,再提出有效的支持或調整方法,最后形成心得體會。這種來自真實情況的記錄與解析就像日常觀察幼兒所形成的學習故事一樣,真實自然而又科學有效,對找到“兩課”對接點、實現兩課有效對接具有實際意義。
5.經驗總結法。通過開展“兩課”對接活動,總結提煉經驗,形成理論性、概括性的材料。在實際探究中,筆者指導教師開展“兩課”對接,使用“兩課對接表”解析、概括經驗材料,找出課程實施中的規律,并組織教師開展心得匯總、經驗交流等活動,以幫助教師找準“兩課”對接點,從而更高效地進行課題探究。
“四措”是指筆者指導教師開展“兩課”對接的四項具體形式和措施。
1.專題活動,轉變觀念。筆者帶領教師開展學習活動、專題培訓、研討活動等,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并讓大家在課題探究中有一定的理論支撐,促使教師明確對接的目標、方向及方法。
2012年新刑訴法將英美法系“排除合理懷疑”引入到刑事訴訟證明標準之中,但異質法律文明之間的法律移植應當建立在“異質性”分析基礎之上,比較法意義上的法律移植更應該注重移植地的本土化效果。通過這層語境,重新審視一下我國的“排除合理懷疑”證明標準,確實存在多重現實的問題。以“排除合理懷疑”為視角,我們可以充分的比較和分析我國與英美法系的“異質性”所在,在此基礎之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國的“排除合理懷疑”的適用創造更為合理的環境。
2.指導活動,答疑解惑。筆者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形式,使指導更具有針對性,以幫助教師解決困惑和實際問題,促使教師在開展“兩課”對接活動時較快、較準地把握對接點,準確填寫“兩課對接表”,從而循序漸進地將微型課題探究繼續深入下去。同時,筆者指導教師在課程活動中貫徹執行課題的探究意圖,使課題成果得以落實,并觀察、解析其有效度,為后續的課題探究提供實證性資料。
3.梯隊活動,有效帶動。由組長帶領本組教師開展各類有關微型課題的研討、學習、交流等活動,讓骨干教師帶動梯隊發展,以達到相互學習借鑒的目的,促進教師間的優勢互補,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進而提升教研、科研的深度和質量,帶動“兩課”對接活動的有效開展。
4.教研活動,系列研討。筆者組織教師開展微型課題背景下的說課、上課、區域展評活動,先幫助教師通過實際操作與體驗,尋找“兩課”對接點,學習填寫“兩課對接表”,有效地開展“兩課”對接活動,再引導教師逐漸找到規律并形成經驗,最后讓教師將經驗運用到實踐中,以更快、更準地找到“兩課”對接點,高效實現“兩課”對接。
“三途徑”是指筆者在專題探究中形成的三種實施方式。
1.理論學習,明確概念。筆者通過組織全園、全年級組的“兩課對接”專題學習活動,讓每一位教師都明白“兩課”對接就是微型課題與課程實施的對接。
2.“菜單”對接,自主點單。針對種種情況,筆者提供了時間靈活、形式多樣的分層、分類的課題輔導“對接菜單”,具體如下。
一是修改指導方案,尋找對接點。筆者知道,要做好課題探究,特別是要做實微型課題的探究,課題方案撰寫得到位是成功的一半。在探究過程中,筆者發現部分教師撰寫的探究方案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目標設定不合適、實施方法不正確等。針對這類情況,筆者為教師提供了修改方案的方法指導,幫助教師調整、補充和完善課題方案,方便教師從方案中正確把握“兩課”對接點,具體有以下兩個方法。
方法一:從課題目標到活動方案目標,尋找重合點。筆者仔細審閱教師的微型課題方案發現,部分教師因為缺少課題探究的實踐經驗,制定的課題目標有一些問題,便給他們提供了修改方案的方法指導,先通過集體討論,幫助教師正確調整和修改微型課題的目標,避免教師在課題探究中出現方向性的錯誤,再請教師設計相應的課題展示課的教案,最后組織教師集體研討,看教案的目標是否切合課題的目標,幫助教師從正確的課題目標和活動方案目標中尋找重合點,并讓教師明確這個重合點就是“兩課”對接點。
方法二:從方案到教案,尋找關鍵詞。在撰寫微型課題方案時,有的教師沒有撰寫探究課題的具體措施,有的教師撰寫的具體措施過于簡單。于是,筆者就從這一方面入手,與教師一起細化具體措施,讓教師發現具體措施中的關鍵詞就是“兩課”的對接點。很多微型課題題目中的關鍵詞就是對接點。所以,筆者也組織教師從自己課題探究的題目入手,嘗試尋找關鍵詞。
二是多層次探討,填寫“兩課對接表”。在修改方案找到對接點后,教師在展示活動前要填寫“兩課對接表”。但部分教師在填寫對接設計、活動中方法的運用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疑惑。于是,筆者提供了多層次的指導方法,旨在幫助教師正確填寫“兩課對接表”,理清探究思路,有效實施“兩課”對接,具體方法如下。
方法一:從方案到表格,填寫對接點。不同教師探究的微型課題的領域不同,專業水平存在差異,教學特色也各不相同,無法開展集體指導。于是,筆者為教師提供了面對面的指導,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為教師答疑解惑。
方法二:從展示到反思,尋找調整點。在教師正確找到“兩課”對接點并進行課題展示活動后,筆者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他們對展示課的感想和反思,同時也向教師反饋自身的感受和體會,以不斷改進和調整展示活動。
三是組建微信群,探討對接點。筆者組建了微型課題微信群,方便教師隨時交流在微型課題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具體方法如下。
方法一:視頻拋磚引玉,探討對接效果。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筆者鼓勵教師巧妙運用手機,拍一些與自己探究的課題有關的小視頻或照片并發到群里,有興趣的教師都可以參與研討,各抒己見,形成思維碰撞,及時解決教師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方法二:領域主題討論,共享對接方法。在探究過程中筆者發現,雖然不同課題的側重點不同,但同一領域的課題有些方法是可以共享和遷移運用的。所以,筆者每月都會在微信群中開展一次主題研討,由一位課題組長或教科研骨干提出主題,讓全體教師分享和探討課題的探究或實施方法。
3.小組合作,交流分享。在筆者多層次、多形式的指導下,教師已經逐步掌握了尋找“兩課”對接點的方法。所以,接下來,筆者主要是讓教師結合探究舉措中的教研活動和梯隊活動,在組內開展“兩課”對接活動,鼓勵教師一起分享、交流、探討與合作,幫助教師進一步明確如何有效地開展“兩課”對接,以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微型課題認真、扎實開展能讓幼兒受益匪淺,他們在一次次的展示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和發展,表現得積極、主動,其交往能力、表現力、創造力、認知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同時,在享受游戲和快樂學習的過程中,幼兒形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發展。
保教辦和教科辦聯合開展的專題探究為教師按需提供了菜單式的“兩課對接”服務和指導,充分激發了一線教師參與微型課題探究的熱情。在常態化的課題探究和特色課題的展示活動中,教師越來越熟悉“兩課”對接,能找準“兩課”對接點并有效開展“兩課”對接活動,專業能力得到了提升。
“兩課”對接活動的常態化開展使微型課題與課程實施有效對接,形成了許多具有科研價值的資料、照片、結論等,切實推進了園區微型課題探究的深入開展,也使得課題探究與課程活動更具有實效性,有效提高了幼兒園的教育質量。
在專題探究中,筆者采取“五法四措三途徑”,努力做到教研與科研合一,并就實際探究中發現的問題作了調整與改進,使微型課題與課堂教學真正實現有效對接,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