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文,張德芬,王書亮,謝芋江,黃本生
(西南石油大學新能源與材料學院,四川成都 610500)
2019 年10 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據此,一流課程的建設就成為了當今高校的重要任務,課程是人才培養的中心,是知識傳播的載體,淘汰水課,建設高質量的一流課程,已是當今中國高校改革和培養人才的焦點問題,課程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1]。
《意見》中要求“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解決好教與學模式創新的問題,杜絕信息技術應用的簡單化、形式化[2]。”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本質上就是要重新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大力推薦課程建設改革創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條件下各種網絡資源,隨著科技進步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完善考核評價,提高教師執教能力,完善以質量和產出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當前,很多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不能很好地滿足現在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必須對課程建設進行改革和完善,高校教師對一流課程的建設進行了大量的研究[3-5]。
《意見》還指出,“應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并進行持續改進的理念,提升課程的高階性,突出課程的創新性,增加課程的挑戰度。”其中重點是要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即在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上,應將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避免單一地傳授知識,以目標為導向進行課程建設。應當增加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這些知識應具有一定創新性和挑戰度,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進一步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如深度分析、對比分析以及勇于創新的能力等,這些知識和能力的獲得主要通過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的創新來實現。
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要結合多媒體等現代化設施,體現出先進性和互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和個性化學習;課程設計應以工程案例為基礎,增加探究性和綜合性內容;教學內容創新要緊跟當下科技發展步伐,體現出知識的前沿性,將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時融入教學內容中。在一流本科課程的建設中,教學模式的創新也非常重要。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探索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教學和翻轉課堂式教學方法,融入案例教學,讓課堂成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為學生今后繼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今時代已是信息化時代,學生通過手機和電腦等可以實時接觸到很多網上資源,翻轉課堂、慕課、SPOC、微課等已經成為時下人們普遍采用的學習方式,可以結合學生喜歡玩手機的特點,教學過程中充分將手機與現代化的學習方法結合起來,以學生為中心,將信息元素融入翻轉課堂、慕課、SPOC、微課等新型教學方法的現代教學方式,進一步拓展學習空間,創新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
“金屬材料及熱處理”課程是西南石油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焊接技術與工程以及機械制造等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該門課程主要是根據金屬熱處理原理和工藝,系統地討論各種常見金屬及合金中的化學成分、組織結構、熱處理方法、環境對金屬材料性能的影響的基本規律。其主要任務是研究金屬固態相變過程的基本原理、熱力學條件、動力學條件及相變特點、熱處理工藝設計等。本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固態相變的基本理論、奧氏體的形成、珠光體的轉變、馬氏體的轉變、貝氏體的轉變、鋼的等溫轉變曲線和連續冷卻轉變曲線、回火轉變、鋼的常規熱處理工藝、化學熱處理及表面處理工藝、鋼的合金化原理、工程結構鋼、機器零件用鋼、工具鋼、不銹鋼和耐熱鋼、鑄鐵和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等。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會應用金屬熱處理相關的理論知識,掌握各種常見金屬材料的特點并能正確設計出滿足性能要求的熱處理工藝,能夠面對復雜工程問題能提出提高產品質量的方法,利用各種常規的熱處理手段開展實驗研究,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金屬材料及熱處理”課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先修課程主要是“材料物理化學”和“材料科學基礎”等課程,后續課程主要有“材料成型原理”“焊接冶金與工藝”“液態成型原理與工藝”“塑性加工原理與工藝”等課程,在專業課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該門課還具有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特點,在學完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完成熱處理相關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掌握固態相變和金屬材料的理論知識,還要能夠根據工件性能要求進行選材,并對選出的材料進行合理的熱處理,使性能滿足要求,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根據專業認證的要求,結合本課程的特點,確定本課程的主要目標有以下4 個:①應用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相關專業知識,要求學生能針對實際生產過程中各種常用金屬材料及其熱處理方法進行合理的分析和選用,并對各種金屬材料的選用及熱處理進行比較與綜合分析。②能夠對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各種金屬材料的選用及熱處理方法等復雜工程問題進行表達與評估;能夠對復雜工程問題有清晰的理解,初步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起來。③能夠根據金屬材料使用性能的要求,完成金屬材料熱處理工藝方案的設計與優化,并在工藝的設計與優化過程中體現創新意識。這主要通過實驗、作業或考試等方式來體現。④能夠基于金屬材料熱處理原理和工藝的理論知識,對金屬材料熱處理的實驗過程、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與解釋,獲得有效研究結果。實驗技能也是本門課程要培養的一項重要技能,要求學生在實驗結束后能對實驗結果進行正確的分析。
“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是金屬材料和機械類相關專業的一門主要課程,應用較廣。該課程具有知識點多、抽象難懂、與實際應用結合較為緊密等特點,學生反映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在教學過程中,該課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教材種類多,基本原理和理論知識相對固定,教師講課也主要以傳統的熱處理原理和工藝作為重點,新材料新工藝涉及較少,但新材料的發展速度較快,熱處理的新工藝新設備也不斷翻新,教材的更新速度永遠趕不上新材料的發展速度,因此存在教材內容陳舊、教學內容老化的問題。
部分教師教學方法單一,仍然采用教師課堂講解為主的灌輸式和填鴨式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只能被動學習。由于該門課程知識點多且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學習的興趣度降低,導致課堂活躍度不高,最終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的考核方式以期末筆試為主,導致學生考前突擊,死記硬背,沒有理解,沒有消化,考完后沒多久也就忘得差不多了。考核方式是指揮棒,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應該是多種考核方式結合,全面評價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這樣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果。
部分教師仍然采用課堂教學這種單一形式,當今社會是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和各種工具撲面而來,學生接受新事物比較快,接觸手機和網絡資源時間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順勢而為,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提升學習成效,有效彌補傳統教育手段的弊端和不足。
課程思政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緊密結合,部分教師還固守以前的教學形式,課程思政講得很少甚至不講,這樣是不符合一流課程建設要求的。新時代條件下培養的大學生是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內容,培養思想政治素質過硬、能為祖國作貢獻的高級別人才。
“金屬材料及熱處理”一流課程建設任務繁重,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從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到考核方式的完善,從單一的知識傳授到綜合能力的培養,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探索和實踐。西南石油大學在“金屬材料及熱處理”一流課程建設中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優化教學內容,將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內容是教學的基礎,教學內容必須與時俱進,緊跟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適時講授新材料及熱處理技術的前沿知識,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研究的熱情。為此,會結合筆者們科研成果,同時利用網絡資源,將新材料及熱處理新技術融入教學內容,學生非常感興趣。筆者們還編寫了《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教材,融入了具有石油天然氣特色的油氣田材料,為今后學生在石油天然氣行業工作打下基礎。
提升教師執教能力,豐富課堂教學方法。目前高校教師科研壓力大,對本科教學能力有所忽視。西南石油大學主要通過校外培訓、課程小組討論學習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的執教水平,讓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學方法由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由過去的講授為主變成現在的引導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能力。采用討論式和翻轉課堂等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個與新材料及熱處理相關的任務,讓學生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制作PPT 和上臺分享,實現角色轉換,學習效果更好。
完善考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考核方式是指揮棒,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能有效調節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提升學習效果。以前的期末卷面考試,學生習慣于搞突擊,記得快忘得也快,不利于知識的學習,更不利于能力的培養。一流課程建設過程中,筆者們加大了過程考核的比例,降低了期末閉卷考試的比例。過程考核包括作業、專題分享、課后學習通測試、小組討論、小論文等,這樣就把學生期末集中復習的行為前移到平時不同階段,通過不同形式的學習并給以適當的分數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避免了死記硬背、考前突擊等不良學習習慣,學習效果明顯提升。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筆者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依托西南石油大學網絡教學平臺、超星學習通以及學校圖書館等多種網上資源,建成了以教學平臺和圖書館網上資源為主,微信、QQ 群,學習通,釘釘課堂等共同構成的學生線上學習的立體化空間,如圖1 所示。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學習,還可以利用課后的零碎時間進行學習,實現移動學習。信息化時代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緊跟學生心理特點,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習效果。

圖1 線上學習立體化空間圖
適時嵌入課程思政,實現全面育人。在國家一流課程建設背景下,創新性人才培養對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需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建設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課程。專業課程的開展有效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另一方面則能夠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講述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事跡,增強學生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立志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奮斗終身,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添磚加瓦,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探索材料科學的真理,仔細觀察、大膽思考,推動科學不斷向前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模式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在課程思政逐步推進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受教育、長知識、懂奉獻,實現認知、行為、情感合一的教學效果。
“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是金屬材料類及機械類相關專業的重要課程,一流課程的建設內涵廣泛,需要從教材建設、授課內容、教學模式、考核方式、信息化手段的結合及課程思政的滲入等多方面進行建設和完善,不同學校不同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重點還不完全一樣。因此,每個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讓金屬材料及熱處理課程的內容與學生深度融合,采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和模式,不斷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根據畢業學生和企業的反饋意見,對“金屬材料及熱處理”一流課程的建設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一流課程建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