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華
外陰癌是繼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后,女性生殖系統發病率較高的癌癥。外陰癌以原發性腫瘤為主,占女性生殖器腫瘤的3%~5%,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才能提高治愈率。外陰癌可發生于外陰皮膚、黏膜及其附件組織,常見的病理類型有以下幾種。①主要是原發性鱗狀上皮癌,約占外陰癌的95%,平均發病年齡為50~60歲,40歲以前也可能發病。②外陰惡性黑色素瘤,位居外陰癌的第二位,由外陰黑色素痣惡變而來。有10%的患者病灶不含黑色素細胞,為無色素的外陰惡性黑色素瘤。③基底細胞癌,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外陰癌,占外陰惡性腫瘤的2%~3%,其表現雖與鱗癌相似,但惡變率較低,生長緩慢,病程較長,以局部浸潤為主,腹部淋巴結轉移較少見。④外陰前庭大腺癌,發病年齡較小,中位年齡為45~55歲,表現為腫物光滑,少數可繼發感染或有潰瘍。⑤外陰前庭大腺囊樣腺癌,腫瘤生長緩慢,約有10%的患者有腹股溝轉移。⑥外陰佩吉特病,是一種緩慢發展的外陰癌,多見于年老女性,主要表現為外陰潰瘍和結節。
外陰癌的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大多學者認為可能與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及外陰營養不良、淋巴肉芽腫、梅毒等有關。
1.外陰感染。如性傳播性疾病、病毒、細菌、滴蟲、真菌等,以及月經引起的外陰炎。
2.長期慢性刺激。如不良衛生習慣,洗滌不當,外陰污垢長期存積,內褲太緊,汗漬、尿液、糞便及糖尿病人的糖尿刺激等。
3.過敏性外陰炎。主要由洗滌劑、化妝品、陰莖套和藥具等引起的過敏性皮炎。
4.陰道內異物。長期安放子宮托及異物殘留陰道而感染、刺激外陰,長期腫痛。
5.某些疾病。如肥胖癥、高血壓、系統性紅斑狼瘡、丘疹性銀屑病及糖尿病等,常合并外陰癌。
6.其他器官癌。如乳腺癌、子宮內膜癌、陰道癌等,易并發外陰癌。
7.外陰慢性炎癥。如外陰慢性皮炎、慢性潰瘍、外陰瘙癢、外傷血腫、不明原因的外陰腫痛等長期刺激。
8.性病。外陰白斑、梅毒、潰爛性性病,容易發生外陰癌。
1.白斑。早期外陰部可出現皮膚顏色改變,或有微小、光潤的白色斑點或條紋,相互融合成肥厚有光澤的乳白色斑,觸摸有粗糙感。
2.結節。外陰部如大陰唇、小陰唇、陰道前庭或陰蒂等處,可摸到有黃豆大小的結節或乳頭樣腫塊,并逐漸增大。
3.潰瘍。外陰部可出現久治不愈的凹陷硬底潰瘍及感染,且伴有不定時的輕微疼痛,有時可見少量分泌物或出血。
4.瘙癢。在排除念珠菌感染、陰虱、疥瘡、陰道滴蟲病等引起的女性外陰瘙癢癥后,若外陰瘙癢久治不愈而又查不出原因,呈頑固性奇癢,應考慮可能是女性外陰癌。
外陰癌的治療方法常見的有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生物免疫治療等。手術治療是外陰癌的首選,外陰癌較少侵犯深部組織。因此,即使腫瘤較大,仍可以進行治療性或姑息性手術切除。外陰癌的常規手術包括外陰根治性切除及雙側腹股溝淋巴結清除術;前庭大腺癌可根據情況清除部分陰道、提肛肌等。
近年來,隨著放療的技術改進及副作用的降低,許多外陰癌患者選擇放療,尤其是有手術禁忌證或晚期不宜手術的患者,有一定療效。生物免疫治療能改善機體功能狀態,防止轉移復發,提高療效,減輕毒副作用,有利于早日恢復手術損傷。對不適合手術及放化療的晚期患者,生物免疫治療可作為主要治療手段。
1.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積極樂觀,及時緩解壓力。中醫認為,壓力可導致精神緊張,引起氣滯血瘀、毒火內陷、免疫功能下降等,容易引起外陰癌。
2.生活要有規律,早睡早起,勞逸結合。避免熬夜、打麻將、夜不歸宿等晝夜顛倒的生活方式,應保證睡眠充足,否則會加重體質酸化,容易罹患癌癥。
3.要加強體育鍛煉,多曬太陽、多出汗,可將體內酸性物質隨汗液排出體外,以增強機體抵抗力。
4.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戒煙戒酒,飲食清淡,營養均衡,不吃過熱、過冷、過期、變質、被污染、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病從口入。多吃些高蛋白、補血氣、防癌、堿性的食物,以提高抗病能力。
5.平時保持外陰處皮膚的清潔衛生和干燥,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部。避免使用局部刺激比較強的藥物來清洗外陰。勤換內衣褲、勤洗澡,性生活要注意雙方外陰的清潔衛生,尤其要避免傳染梅毒、艾滋病等。
6.要避免婦科炎癥的發生,一旦有陰道炎和外陰炎,應積極治療,避免陰道的分泌物刺激,導致惡性病變。
7.出現外陰瘙癢時,避免長期抓撓,禁用刺激性藥物或溶液擦洗,防止加重皮膚的感染。
8.定期體檢,重點檢查,也可通過接種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來預防外陰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