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略 李 臣
長江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中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與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太極拳、少林拳作為中國武術的典型拳種,源遠流長,凝聚著中華民族保家衛國強健自身,尚武崇德“俠之大者”的千年智慧,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的瑰寶,其蘊含著佛、道、儒、兵家包容友善、和平共處的哲學思想,與中國維護世界和平愿景相同。太極拳和少林拳兼具健身、實用、技擊、觀賞性,技擊風格與西方的“暴力美學”有相似亦有不同,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應是有效繼承和大力弘揚的優秀文化。
即便如此,亦有人妄稱中國拳術無實際價值,說太極拳、少林拳是“花拳繡腿”,“馬保國事件”的出現,以及“被商業化”的非議,更讓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遭受負面影響。基于此,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內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從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三個層面回溯太極拳、少林拳國際化傳播取得的成就,審思其傳播面臨的困境并作歸因分析,繼而理性設計太極拳、少林拳應答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有效推進的可行性傳播策略,為太極拳、少林拳深度國際化傳播進一步提質增效。
2.1.1 人際傳播層面:明星宗師海外訪問產生的“馬太效應”
憑借陳小旺和永信法師等明星宗師海外訪問產生“馬太效應”,以及海外華僑和留學生的交流活動,使太極拳、少林拳“走出去”擺脫空間、地域、宗教信仰的束縛,并以海外傳播者所在地為中心發散式傳播。1981年,日本太極拳愛好者造訪陳家溝,進一步加深中日太極拳間的研究與交流。著名武術家馮志強多次到日本、美國、新加坡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太極拳,出訪期間理性對待外國人提出的“切磋”,以精湛的武技勝人,以高尚的武德贏取挑戰者的尊重。太極拳宗師陳小旺2013年1月入圍中央電視臺《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評選》20人候選人,多年來致力于在國內外傳播太極拳,享有“三十萬洋弟子,一代宗師”的盛譽。目前,太極拳已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習練者有4億多人,被公認為21世紀人類最佳健身運動方式。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拳在不斷的發展中演變出迷蹤拳、洪家拳、詠春拳、螳螂拳等門派。著名武術家李小龍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此外,他還練過太極拳、少林拳、洪拳等拳種,為后來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小龍在美國收杰西·格洛弗、木村武之等外國徒弟。1970年,在世界搏擊大會上李小龍橫掃各國功夫高手,被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作為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為推動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作出重大貢獻。1947年日本人宗道臣在學習了少林拳法之后創立了日本少林拳法聯盟,該聯盟擁有180萬名會員,是日本重要的武術團體。作為少林寺的代表性人物,釋永信在2011年“第八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指出:少林寺的宣傳,重點放在國外。其先后帶隊訪問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并傳播少林拳。陳同山以弘揚少林武術為己任,于1993年成立少林武術表演團,通過在國外拳術展演活動傳播少林拳。此外,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博士、俄羅斯總統普京等國際名人參觀訪問少林寺,與太極拳、少林拳結緣,讓中國武術在全球范圍內呈“星火燎原”之勢廣泛傳播。
2.1.2 組織傳播層面:武術組織成為傳播領域的主力軍
1991年,國家體委頒布《太極拳、劍競賽規則》,推動太極拳比賽進入新階段。基于以陳氏家族為主線代代相傳的武術傳承模式,陳沛山于2000年與胞妹陳沛菊共同創立了國際NPO非營利法人“國際陳氏太極拳聯盟”,國際注冊會員數千人?!吨袊湫g發展五年規劃(2010-2015)》提出:中國武術可與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合作,爭取更多中國武術和孔子學院相結合的教學項目?!耙粠б宦贰背h的實施,推出了一系列海外文化發展活動,促進太極拳、少林拳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傳播?!吨袊湫g發展五年規劃(2016-2020年)》再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合作交流,拓展武術推廣渠道。2020年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運動項目,以推動中國武術深度國際化傳播。
2001年以來,政府多次撥出專款整修少林寺,且在各相關組織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少林拳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河南登封市少林寺塔溝武術學校、山東鄆城宋江學校為代表的民間武術學校遍地開花,使傳播活動后繼有人。1990年成立的國際武術聯合會,致力于把中國武術推進世界發揚光大,其每兩年舉辦一次世界武術錦標賽。2004年10月,第一屆世界傳統武術節在鄭州舉辦,來自62個國家和地區的160多個團體、2100多名武術運動員參加此項賽事,其賽事主題詞是“弘揚少林武術,展示中原大地豐厚文化內涵”。2019年6月,日本少林寺拳法聯盟集團總裁宗由貴帶領日本少林寺拳法聯盟青年代表團一行112人參訪嵩山少林寺,使更多日本友人了解少林拳。2020年1月8日,國際奧委會確定太極拳、長拳(包含少林拳)成為達喀爾2022年青奧會新增正式比賽項目。國內外太極拳、少林拳習練者在各組織舉辦的武術大賽中展示自我,在得到認可與贊美的同時促進中國武術走向世界。
2.1.3 大眾傳播層面:新媒體技術拓寬傳播視域
太極拳、少林拳作為中華武術的典型拳種、文化符號,隨著5G技術的普及,包含音頻、視頻、圖文一體化的網站、移動媒體、數字技術和融合網絡技術的數字電視等一些新興的網絡媒體出現,開拓出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新陣地。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至今仍被國內外觀眾視為經典,該影片在香港、日本、韓國等地上映后,座無虛席且不斷刷新票房最高記錄,海內外游客掀起到少林寺參觀的熱潮。1996年有多種語言版本的少林寺官網成立,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又一里程碑事件。2018年第十二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開幕式和閉幕式上,名為《天下少林》、《太極》的武術表演節目,為觀眾們奉獻了一場水平高超、特色鮮明的武術盛宴,其視頻在網上發布會,迅速在國際間走紅。
2008年,美國《新聞周刊》集合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網友的綜合投票,評出12大文化國家的各20個文化符號,少林拳位列第14位,可見其國際知名度。2013年6月29日,陳小旺九太極網絡學院正式成立,陳小旺“線上+線下”的太極拳新型傳播模式形成,拓寬了拳術傳播渠道。2015年中英文版的《楊家傳太極拳體用秘法》發布,克服了不同國家語言文字方面的閱讀困難。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1年10月18日由國際武聯主辦的首屆武術套路網絡大賽線上開幕,共吸引來自61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名武術套路運動員參賽,比賽利用國際武聯官方微信視頻號、YouTube等平臺播出,是國際武聯成立以來參賽人數最多的一場比賽,且用實踐證明跨地域線上舉辦武術賽事的可行性。此外,通過外文數據庫檢索平臺對太極拳、少林拳相關內容進行檢索,檢索到相關學術論文超過一萬篇,其中不乏世界一流期刊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使中國武術可以借助期刊品牌帶來的影響形成一定的社會效益。
2.2.1 人際傳播層面:傳播者核心素養良莠不齊
新生代拳術國際化傳播人才數量供不應求、傳播者綜合素質良莠不齊等問題日漸突出。《拳道中樞》中寫道:“欲卻之而不能也”,沒有優秀的拳術教授者做技術指導,不經歷長期系統性訓練的積淀,也難以成為“德、才、學、識”諸方面達標的傳播人才。追求武術至高境界而忽視物資享樂的習武之人,如陳沛山這樣技藝高超且精通多國語言的武術傳播者不多。像釋永信這樣優質的少林拳國際化傳播者,除了要處理繁重的日常寺務,還兼任多部門的會長。少林寺雖然培養出王寶強、釋小龍、釋行宇等優秀的功夫明星,但其對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層面作出的貢獻卻有待提高,以王寶強主演的《泰囧》《唐人街探案》等高票房電影為例,其展示中國功夫的戲份并不多。優質的傳播者“身兼數職”疲于奔波的狀態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拳術傳播的廣度與深度。
《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8 年及 2019年)結果顯示:國際民眾認為最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元素是中餐、中醫藥、武術,李連杰在影片《少林寺》中飾演的覺遠和尚形象,已成為一個不可復制的時代印記。由于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國際民眾對太極拳、少林拳認知存在不足,更不知中國武術巨星李小龍、成龍展示的是何種拳術。受疫情的持續影響,太極拳、少林拳國際化傳播者走不出去,傳播者多年構建的國際民眾對中國武術的記憶將漸漸淡忘。1946年出生的武術家陳小旺現已76歲,老一輩傳播者日漸年長,在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傳播活動的賡續,如何培育新型拳術國際化傳播人才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2.2.2 組織傳播層面:政府部門與民間力量聯動機制失靈
太極拳、少林拳在武術國際傳播領域的競爭對手較多,跆拳道和空手道已經是奧運會項目,泰拳、巴西柔術在全世界也頗具影響力,尤其韓國的跆拳道,不僅在韓國體育事業中占據著舉足輕重地位,在國際體育舞臺上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聚思之,中國武術在國內雖然市場廣大,但是其推廣力度遠不及跆拳道的普及程度。雖然在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等組織的支持下,太極拳和少林拳的相關國際賽事逐漸增多,但是參賽門檻較高,參賽人員普及度和受關注度有限,并且比賽評分標準不詳,過于追求動作的高、難、美、新,例如:競技太極拳中騰空擺蓮轉體類動作、少林拳中側空翻等高難度動作,習練者易產生傷病,因而不易被大眾接受。
太極拳、少林拳相關國際組織間競技競爭的對立關系,曾出現到孔子學院傳播太極拳者因與學院教師門派不同而遭拒絕事件。部分組織不與官方合作的“游離”狀態,組織間聯動不足。雖然太極拳在美國開展十分普遍,但是傳播組織之間存在“多而不和”的現象,政府的缺位與松散的組織關系缺乏統一的規劃與協調,現階段武術社會經濟貢獻價值有限,盡管在全面提高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自信等國家相關政策的有力支下,已經具備一定的涉外交流輻射作用和影響力,但不同國家受眾對中國武術文化內涵存在的認同偏差,以及武術精神價值的嚴重缺位,導致其傳播力量弱化。
2.2.3 大眾傳播層面:受眾需求認知偏差和典型載體匱乏
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改變,以及西方“享樂主義”“娘炮文化”“拜金主義”思想沖擊下,《你好李煥英》、《速度與激情》等幽默詼諧的影視作品吸引受眾。反觀中國武術方面的影視作品,飛天遁地特技效果雖提升其觀賞性,卻因為虛假而被海外受眾嗤之以鼻。語言文字差異和主流文化的認知偏差以及缺乏創新的傳播手段,導致傳播素材的匱乏,太極拳、少林拳成“空中樓閣”,更多人駐足欣賞,鮮有走近探索習練者。在世界武術大舞臺上,觀眾常以一個拳種能不能“打贏”作為衡量其現實價值的標準。譬如:李小龍在擂臺上用中國功夫擊敗世界跆拳道冠軍李俊九,外國人會為中國功夫豎起大拇指,而忽略中國武術文化所承載的人文精神內涵。
現代通信網絡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在為太極拳、少林拳國際化傳播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中國武術負面新聞不脛而走的風險。2019年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報道稱,作為中國短視頻APP的代表,抖音在海外上線的國際版名稱為:TikTok,其海外用戶千千萬萬,“馬保國事件”的惡搞視頻借助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傳到國外,頃刻間就會扭曲中國武術形象。由于各國傳播媒介使用習慣不同,例如:中國通信軟件以微信、QQ為主,而美國Meta(曾用名:Facebook)為主,部分影音文件播放格式難以轉換造成視頻卡頓,將影響武術傳播的質效,譬如:2021年12月5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清華·武術傳播九人談”學術會議上,王德慶教授線上同步播放武術視頻時,因視頻播放格式不匹配多次出現卡頓。此外,國外受眾所在時區作息時間、網絡信號存在的差異,跨時空的線上傳播拳術質效不佳。
2.3.1 人際傳播層面:借助專業培訓全面提高傳播者核心素養
從思想上端正對武術國際化傳播的認識,更加重視培養太極拳、少林拳的國際化傳播者。一方面可適當降低對傳播者的技術要求,以外國人能夠“跟著做”為目標,廣泛號召能夠做近乎標準動作示范的人才做拳術的國際傳播者。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武術宗師在培養傳播人才領域的傳、幫、帶作用,進一步打破“拳不出門”的戒律,廣取博收更多像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這樣有較強外語水平、懂管理,品行端正且對中國武術感興趣,愿意為太極拳、少林拳國際化傳播做貢獻的徒弟,完善太極拳、少林拳語言詞匯,解決拳術傳播內容“跨文化闡述不足”的現象。
建議開展太極拳、少林拳傳播者免費的系統化培訓,做到有培訓、有實踐、有反饋、有召回、再培訓,人才培養方面實行“寬進嚴出”,核定對外人才輸出標準,切實培養愛國守法、德才兼備的新型拳術傳播人才,使其能夠站在民族情感的高度去助推太極拳和少林拳國際傳播,以“口傳身授”的方式全面提高國外受眾的學習效率。要拓展傳播者交流渠道,讓新一代武術傳播者走出去“開眼界”,了解中國武術在國外的傳播格局,知彼知己、因地制宜開展傳播活動,要整合海外華僑、來華留學生以及孔子學院中的武術傳播優勢人力資源,將國外民眾發展為中國武術的傳播者。
2.3.2 組織傳播層面:統籌兼顧武術傳播“借勢”與“造勢”力量平衡
武術傳播組織凝心聚力講好中國故事,借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策紅利,提高海外民眾對中國武術的認知度并積極“造勢”。以中哈、中非、中巴、中俄友好關系為切入點,構建國與國之間武術傳播范式,適時推行“武術外交”以打破“政策壁壘”,統籌兼顧政府與民間的力量,促成國際間太極拳、少林拳傳播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加強政策、資金的扶持,提升相關賽事的等級,拓寬資金獲取渠道,對前往非洲條件艱苦地區的武術傳播群體進行補助,進一步清除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障礙。學習昆侖決的賽事運營管理模式,打造世界品牌賽事,創新創造具有太極拳、少林拳文化符號的周邊產品,提升太極拳、少林拳的市場經濟貢獻值,打造競技拳術與大眾拳術雙核驅動新格局。
習主席指出:兒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太極拳、少林拳植根于教育中,走入青少年的生活,培養更多熱愛中國武術、會中國武術、愿意走出國門傳播武術且德才兼備的傳播者,才能幫助中國武術傳得更遠更深。合理運用國外孔子學院、武術學校等的平臺開展拳術教學活動。借助高校來華留學生傳播中國武術,無論在文化素養、語言水平還是經濟成本方面,都比中國武術“走出去”占優勢。基于此,可創設國內外高校聯合培養武術留學生項目,把既有文化素養又有武術功底的高素質人才“引進來”“送出去”,提高太極拳、少林拳國際化傳播整體效益,助力傳播理想的實現,讓武術傳播“得勢”。
2.3.3 大眾傳播層面:以受眾為中心構建多維新型武術傳播平臺
借助主流媒體的國際影響力進行宣傳,提高太極拳、少林拳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并通過更新拍攝相關影視作品,讓國外受眾能對中國武術人文精神內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合理編排拳術動作,簡化難度,“健身”“自衛”均衡,使拳術更加“利國利群”。要做好武術相關名詞解釋工作,進一步縮小傳播活動中語言文字的偏差,并翻譯出版不同語種的太極拳、少林拳相關書籍,發揮好學術期刊在文化傳播領域的功能,創建世界一流武術期刊,支持鼓勵國內優秀的太極拳、少林拳學術成果在外文期刊上發表,在國外高校設立專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吸引國外學者從事中國武術相關研究,深入解析中國智慧。
拳術內容創作與新媒體技術相適應,且根據傳入地的民風民俗、語言習慣對作品內容進行調整,理順傳播過程中各環節組成元素間的關系并形成共識,創作真實且受眾喜聞樂見的太極拳、少林拳影視文化作品。創立武術線下與線上相融合的跨平臺、跨場域、精準化、細分化傳播體系,加強網絡監管構建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小程序等在國內外頗具影響力的傳播平臺,并打破全媒體平臺構筑的將受眾生活現場嚴密包裹的牢籠,在線上多維度向國外民眾推送優秀的太極拳、少林拳作品。增強VR虛擬現實等新媒體技術在武術國際化傳播領域的質效,使拳術能夠通過移動通信設備以“一對多”的形式在國際間廣泛傳播。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太極拳“點到為止”與少林拳“禪武合一”的價值共識在跨文化傳播領域具有塑造國家形象的戰略意義,契合和平與發展的永恒主題。太極拳、少林拳作為中國武術典型拳種,在文化強國戰略政策引領下,中國武術唯有植根中國文化沃土,堅持文化創新,立足不同國家和地區民眾的實際需求,匯聚人際、組織和大眾傳播三股力量協同發力,積極探索更高效的文化傳播方式和途徑,形成全方位、多層次、深領域國際化傳播局面,才能更直觀地、更高效地走出去,向國外民眾展示其獨特的魅力,形成與世界各國武術“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新格局,更好的用中國智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中國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身份屹立世界之林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