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燁
(河北傳媒學院研究生院,河北 石家莊 051430)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新要求,并把建設全媒體和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作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的時代課題,并通過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 (即“四全”媒體)進一步闡釋了媒體融合的內涵。作為一種融合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的全時空傳播的媒體形態,全媒體概念的提出是對媒體融合發展趨勢的概括,即一種整體性的媒介生態或傳播格局,而“四全”媒體的概念則凸顯了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總體特點。在全媒體傳播時代,融合新聞這一具有時代特點的新聞形態正是在媒體融合的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的。隨著融合新聞的內容、形態以及敘事方式的不斷更新,融合新聞所承載的新聞價值也在不斷延伸,即在新舊媒體邊界消融的過程中,探尋多元的新聞內容價值支撐點。本文以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類的部分獲獎作品為分析對象,以時效價值、信息價值、主題價值和文化價值為切入點,探討全媒體傳播體系下融合新聞的價值屬性。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把握好“時度效”,“時度效”是檢驗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重要標尺 ,其中,“時”就是把握時勢、時機、時效,贏得輿論引導先機。傳統新聞價值的時效性回應的是微觀層面的時間速度問題,即以新聞發布的快慢為評判新聞價值優劣的標準;而融合新聞產品不僅要確保新聞的時效性,更要把握準時機,在適當的時間傳達有效的信息,在特定的時間回應特定的議題,做到科學、針對性地引導輿論。由于融合新聞具有多種表現形態,不同表現形態的新聞產品制作周期也不盡相同,因此,根據新聞事實的掌握情況,選擇適合的新聞形態進行新聞發布是融合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這一特殊節點推出的融媒體產品 《聽·見小康》H5作品,運用了豐富的視聽語言,調動了人們的多重感官體驗,實現了多重資源的有效整合。首先,《聽·見小康》以小見大,在一點一滴的小康故事中尋找各地小康成果,記錄了人民群眾最真實的小康生活寫照;其次,《聽·見小康》堅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示精神,不僅體現了媒體應具備的黨性原則,也凸顯出了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功能。
榮獲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一等獎的 《老外看小康中國》,不僅是一部講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的作品,更是對“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時代命題的重要實踐。《老外看小康中國》通過不同的故事講述了人民群眾在小康生活下的變化,以動畫的表現形式和趣味性的旁白,讓外國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小康,以及小康對于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影響,不僅增大了中國故事對外傳播的聲量,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中國啟示與中國經驗。《聽·見小康》《老外看小康中國》等融合新聞作品緊扣時代主題,共同作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議題的輿論生態建設,體現了融合新聞作品巧借發布時機,實行精準發布的重要性。
由于敘事話語、表現形式以及話語方式的不同,在傳統新聞中被舍棄的不完整信息和新聞價值較弱的信息,往往能夠經過技術包裝,以融合新聞的形態重新被發布,并且能夠呈現出不一樣的宣傳效果,產生新的新聞價值,這主要是因為融合新聞產品的選題邏輯和生產動力發生了改變,流量價值、消費價值、體驗價值成為融合新聞生產的內在邏輯之一。總而言之,在全媒體時代,融合新聞的選題價值從單純的信息價值轉向基于信息價值的流量價值。比如,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短視頻現場新聞 《獨家視頻|游客:“彭麻麻呢”》,這個23秒的短視頻在發布當天就獲得了23億的點擊量和37億的全網累計閱讀量。這則新聞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調研時與游客的親切交流,當時有一位女游客不經意地問“彭麻麻呢?”,習近平總書記回答道:“快過年了,過年了都在家里忙著呢”,引發眾人歡笑。《獨家視頻|游客:“彭麻麻呢”》的信息量并不大,能夠獲得如此高的點擊量,主要原因是其所具有的流量價值,充分體現了生活化是短視頻新聞的底層邏輯。通過習近平總書記與游客之間的對話、習近平總書記笑容的特寫以及標題中“麻麻”這一網絡流行用語的運用等細節,以“接地氣”的表現方式來發布時政新聞,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國家領導人日常生活的好奇心,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國家領導人及其家庭的關心、關注、關愛,也展現了國家領導人親切、和善的一面,使新聞報道既活潑又嚴肅、既接地氣又鮮活、既及時又不失新聞價值。我們可以試想,如果這則新聞以其他媒介形態來進行報道,與多數時政新聞的風格相似,未必會收獲如此高的點擊量,傳播效果和流量價值也會打折扣。因此,在融合新聞產品的創作過程中,要注重通過差異化的敘事表達來挖掘新聞素材的傳播潛力和社會影響力,并善用多種表現形態進行新聞傳播,最大化發揮融合新聞的新聞價值、信息價值和社會價值。
從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類的獲獎作品中可以發現,大多數媒體從鄉村振興、脫貧致富、講好中國故事、疫情防控等重大社會議題中尋找新聞選題,回應時代主題,回應社會關切。比如,《聽·見小康》《一張照片背后的這七年》《老外看小康生活》《2020脫貧攻堅——阿中邀你助力奔小康》 《磐小藥西游記》都是在回應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等時代主題;《疫情24小時》《今天,發條微信點亮武漢》《武漢記“疫”》等作品都是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為主題,反映了當下全人類共同關切的重大事件,對凝聚人心、共筑疫情防線、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些新聞之所以榮獲了中國新聞獎,取得了良好的新聞傳播效果,實現了較大的新聞價值,主要是因為兩點:其一,融合新聞在技術賦能的基礎上實現了宏大敘事和受眾微觀感受的有效結合;其二,當今社會中出現的涉及公共利益的社會問題也是主題價值的構成部分。
工人日報社針對2020年南方重大洪災推出了一條短視頻現場新聞 《抗洪Vlog|記者坐拖拉機趕往安徽廬江圩堤搶險現場:數千人會戰守堤壩!》,獲得了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相較于一般的短視頻新聞,Vlog新聞以第一人稱為主體,以充滿個人特點的拍攝方法來記錄新聞,使用戶在觀看時能夠產生代入感,有效調動起視聽感官,建立起與拍攝者之間奇妙的關聯,從而提高新聞傳播效果。《抗洪Vlog|記者坐拖拉機趕往安徽廬江圩堤搶險現場:數千人會戰守堤壩!》通過vlog獨特的拍攝手法,記錄各種抗洪場景以及抗洪過程中的感人故事,體現了極強的現場感,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此次洪災的關注。需要注意的是,融合新聞通常是以多種形態進行新聞發布的,因此一定要堅持“內容為王”這一基本邏輯,避免出現無效新聞、重復新聞,只有這樣,才不會讓表現形式喧賓奪主,才能提升新聞價值和社會影響力。
本文所說的文化價值是指融合新聞產品所具有的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喚起人們內心中的情感認同和文化認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作用。在全媒體時代,技術的不斷變革使得融合新聞的表現形態也逐漸增多,從最初文字、聲音、圖像的簡單相加,到現在的數據新聞、短視頻新聞、動畫新聞、H5新聞等,新的新聞表達方式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多樣的傳播途徑。比如,獲得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的短視頻專題報道 《黃河十二時辰》,借助古代的計時單位“時辰”來表現黃河流經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自然風貌,起于“辰時”那一碗體現黃河“繞指柔情”的牛肉面,止于“卯時”在黃河邊上那一曲 《黃河大合唱》。《黃河十二時辰》通過展現黃河的雄偉壯闊以及黃河沿岸的風土人情,使人們體會到了黃河精神和黃河文化,也把母親河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文明、哺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厚重滄桑感體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申時”氣勢磅礴的黃河,還是“卯時”瑪多草原上宛若銀河般平靜的黃河,它們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品格,喚起了人們內心深處隨著黃河奔流不息的愛國情懷。簡而言之,融合新聞的表現形式不同,蘊含在新聞中的文化價值也是不同的,所以說全媒體傳播體系為社會打造了一個多維的文化感知空間,并通過各種形態的融合新聞產品凝聚起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在文化維度上引起人們的共鳴。
綜上所述,在全媒體時代,要想打造更科學、更全面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新生態,就必須拓展融合新聞產品的邊界,重塑融合新聞產品的價值標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融合理念得以不斷更新,融合新聞的選題會越來越廣,融合新聞的價值標準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本文所提到的時效價值、流量價值、主題價值和文化價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些價值標準會隨著全媒體傳播體系的不斷完善而發生變化。因此,我們不僅要勇于創新、敢于創新、守正創新,還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堅持“內容為王”,回歸到新聞本位、回歸到事實本身,恪守新聞本體的信息倫理,守住新聞內容的基層邏輯,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融合新聞產品,并以此推動全媒體時代的新聞觀念創新和實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