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雪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體教融合的提出,無疑說明了這樣的問題,在大家的認知中,體育和教育是兩個不同的部門,屬于不同的兩個范疇。那體教融合究竟是什么?體教融合絕不是把體育和教育做簡單地相加,而是通過一場理念的變革發揮體育的最大功能和價值,最終達到以文化人、以體育人的目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體育的內涵慢慢從身體與運動到身體教育的概念轉變,而教育為區分,把自己的體育內容弱化乃至忽略了。就像有人認為文和武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并行的概念。孔子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備者必有文事。這很好的證明說,在一定的時期中,文和武是兩個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說,文中有武,武中蘊文。第一屆全國教育會議上通過的《軍國民教育施行方案》中明確提出武術的功能,“各科教授的內容只要與軍國民主義有關系者,均冠以勇武精神”。武術被提升到了國術的位置,也正式進入了近代以來武術教育的新歷程。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化體教融合,武術應如何發展,武術的作用有哪些,在新時代背景下存在哪些問題,探究武術在新時代的發展路徑有重大的意義。
回歸本源——武術在生存和傳承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其良好的適應性和包容性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和完善。“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在中華民族漫長且復雜的歷史長河中流傳至今。”我們需要密切關注武術的功能,進一步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重新確定中國武術與現代社會的融合點。轉變觀念、解放思想,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中華武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是真正做到內外兼修、文武兼備的運動項目。我們強調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傳統。“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相輔相成,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在保留傳統武術本質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武術。”資源整合——將可利用的資源進行合理的有機融合。武醫融合符合現代健康中國建設背景“治未病”的觀念且能夠更好地干預慢性疾病;武術與舞臺表演相結合,呈現方式多元且復雜,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武術與旅游業、服務業等結合,不斷夯實武術產業發展基礎,形成武術快速發展態勢。科學創新——堅持創新,“只有深度契合時代的主流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價值,中國武術創新發展既是自身進化的時代訴求,又是滿足美好生活的時代應答。”武術發展要立足科學的歷史觀、塑造正確的文化觀,“積極開發新的文化形態,主動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時代需求弘揚民族精神,最終使中華武術面向全世界”。
中國武術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堅持走競技和傳統共生共存的道路,找準定位和當代價值,發揮實踐功能的作用,才能達到以武育人的目標,不斷深化改革與創新,打破傳統的固有思維,讓武術成為真正熱愛和喜愛的事物;適應現代教育改革理念的轉變,加強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建設,從教到學;要求加強武術理論和武術技能的有效契合,強化理論教育,激發對武術的學習興趣和技術的掌握。武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變遷,濃縮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與思想,吸收歷代武術創新發展的精華和武術大家的豐富經驗,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武術發展必須進行與時俱進的變革,停滯不前、固步自封只能在競爭中被淘汰。”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演變中,健身仍然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首先就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核心理念,積極發揮武術的健身價值,引導學生在傳承中華武術文化的學習過程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身心健康發展。隨著智能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沉迷網絡,不良習慣和不規律的作息,導致身體發育、身體素質逐年下降。實驗證明:習練武術可以增強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及心肺功能等機體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健康。另外,武術的健身功能對維持機體內外恒定、促進機體內外協調有積極的作用。
“中國武術是‘德’性文化,在‘身德互訓’的場域中體現習武者的主體價值。”武術文化重視“德、嚴、謙、勤”的優良傳統,經過歷史的沉淀和豐富經驗的總結,同樣規訓習武者在社會中的為人處世和生活方式。使其融入校園文化文明建設,規范師生行為,將文明禮貌、樂于助人、尊重師長、懲惡習善、善于忍讓的武德修養融入學生日常操行之中,形成學生堅韌不拔的集體人格、務實求真的工作作風、和諧包容的人文氛圍、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武術的發展只有在對其進行準確認知后,方能得到正確的引導,獲得正向實踐的力量。”從技術層面而言,技擊是武術的本真,攻防技擊教學才是武術教學的本質要求。武術是體育教育的一個載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傳統的教學、推廣模式無法滿足社會和人民的需求,更難以提升武術在國際上的地位。因此,武術應從技能提升為主向實踐應用方向發展。“傳統武術顯性的技術套路背后蘊含內隱的文化要素,潛在的精神價值是其核心和靈魂。”一方面,深化傳統教學方式和內容的改革,突出知識的前沿性。在基本技能知識和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與醫學健康、服務產業和體育賽事系統等方面跨越性知識的傳授,尤其是通過實踐性、創新性教學手段培養基層產業所需要的人才,提升其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實用性。另一方面,深化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環境改革,以不同的方式將所學知識體系和教育理念應用于實踐之中,創新改革舉措,以本體知識與實踐應用的跨域整合,立體式打造武術應用型知識體系和高復合性人才培養。
當前社會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創造性、培養實踐能力,適應社會發展,開展“教學、訓練、科研”三位一體的體教融合體系。自主培養——進一步加強武術專業和其他專業交叉融合建設,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根據社會的需求來改革武術教育開展工作的供給,努力培養復合型、實用型的高水平人才;社會化合作——在政府的布局下,宏觀地控制武術多元多樣的發展模式,加強對傳統武術的研究,科學闡釋每一個武術拳種技擊術所蘊含的哲理,增加有創新、有趣味和觀賞性的比賽,建立學校、社會、城鄉三位融合的立體發展模式,逐步開展全民健身性質的武術活動;特色發展——根據地方區域文化特色,在加快發展培育特色品牌,提升競技武術競爭實力的同時,培養武術發展的中堅力量,推進武術對外推廣交流,以繼承和弘揚優良的當地傳統文化。
根據體教融合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以及武術內在發展規律,推進武術發展一體化的運行機制。以目標融合為導向,通過設置總體目標、分段目標,明確武術發展方向。根據現階段的時代需求、整體概況調整并制定合理、具體的發展目標。體教融合背景下,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合理設計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課程、形式。正確認識到傳統武術要與競技武術相融合的發展理念。以機制融合為核心,政府和各部門協調配合,積極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的支持,加大對武術的宣傳力度,采取“互聯網+”形式,線上、線下結合方式推廣,相互配合,落實責任、職責明確。資源整合為支撐,推進武術各要素系統的功能發揮。大力宣傳武術豐富的人文主義思想和文化內涵,全方位發揮武術的教育功能,傳承知識和技能;加強跨學科結合,大力開發武術的娛樂功能,通過觀看電視劇、電影、武術表演及親身體驗等方式參與武術;推動武術產業迅速發展,帶動市場經濟;全面深入地開展武術文化保護工作,實現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新時代體教融合背景下的武術具有什么樣的發展路徑,如何在新時代創新性發展,具有深刻的思考意義。本研究提出深度拓展體教融合模式,讓武術在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把強健體魄、不怕吃苦、堅強毅力的精神融合到教育層面,推動整個青少年群體的體質健康和意志品質培養,既能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文化,也能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磨煉堅強意志,樹立規則意識的有效途徑,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武術的興趣,掌握健身方法,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