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成 王海鷗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8
中華武術是華夏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通過對生活和戰斗經驗的提煉,不斷發展完善而形成的科學的技擊形式,其具有的技擊性是武術區別于其他中國傳統體育運動的本質特點,也是中國武術的立足根基。近些年來,徐雷之戰,閆芳太極,馬保國比武等事件輪番轟炸,引發了人們對中國武術技擊能力的懷疑,也使大眾開始認識到當前中國武術技擊屬性加速淡化的現狀。面對當前武術技擊屬性的加速淡化,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探討用何種方式證明武術的技擊價值,對于當代中國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具有深刻意義。
原始人類在狩獵野獸、群落間沖突時的搏斗是技擊的雛形。根據歷史資料考證,“技擊”一詞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的《荀子·議兵》:“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無本賞矣?!蔽闹兴峒暗摹凹紦簟笔擒髯优c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討論軍事時所言。對于此處“技擊”的含義,普遍認同的是唐代楊倞在《荀子注》中的解讀:“齊人以勇力擊斬敵者,號為技擊?!边@里的技擊是指戰爭中的殺人之技,說明技擊的對抗性本質和克敵制勝的效用。當代對“技擊”二字的闡釋,我比較認同張雷的觀點:“技”是“擊”的前提支撐,“擊”是“技”的最終方式。依據文明程度可以將技擊劃分為原始搏殺、規則制約下對抗、儀式化對抗三個發展階段。結合上述觀點,本文對技擊定義為以器械或自身為工具,在搏斗或戰爭中克敵制勝的技術或技巧。
跟據武術起源于原始的沖突與斗爭的說法,武術的本質功能就是使人具備搏擊和自衛的能力,所以技擊應當是武術的靈魂。在當代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中,作為武術次要價值的健身、文化等功能因為符合時代的需求,逐漸超越了武術的本質功能——技擊而成為了當代武術發展的主要訴求點。追根溯源來看,武術的起源和發展是建立在技擊基礎之上的,當前其次要屬性的發展仍然脫離不開技擊這個武術的本質屬性,它們的發展依然需要武術的技擊屬性作為支撐。因此對于武術的技擊屬性與其它屬性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技擊屬性為主干,其余屬性如枝葉,技擊是武術的本質屬性,其它屬性是衍生。所以,雖然時代不同,訴求不同,但武術的根本價值依舊是技擊。
我們當前所面臨的武術技擊屬性淡化不是突然出現的現象,而是一個由來已久問題,根據歷史資料,自宋元到清末武術技擊屬性一直處于緩慢的淡化過程中,只是到了現代這種淡化驟然加速,也引起了普遍的關注。綜合分析,武術技擊屬性淡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從武術的誕生和發展來看,它與軍事是密不可分的,而武術最終能夠從軍事、斗毆中脫身出來應當是文明的推動?;鹚帒糜谲娛率菓馉幮问睫D變的開端,也是武術技擊屬性淡化的根源。據史料記載,火藥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煉丹術,在唐朝時已經有被用于軍事的記錄,自北宋開始,火器逐漸在戰爭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武經總要》記載,宋初的火藥爆炸武器就有八種。明朝時軍隊的火器配備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趙士楨《神器譜》記載“行軍作戰,隨帶使用,有神槍、夾把、三眼、子母諸器”。明成祖更是設置了神機營,其親征蒙古時,依靠火炮的威力獲得勝利。時至今日,現代化武器在軍隊中的應用已經形成了十分完備的體系,火器對抗已經成為軍事戰爭中的主要的戰斗形式,武術技擊在戰爭中的價值逐漸縮水,最終造成了其軍事作用的邊緣化,進而導致武術技擊屬性的淡化。
歷朝統治階層出于各自的原因,嚴禁習武的次數不在少數。北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軍事權力收歸中央后,在政治上重文輕武,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宋朝軍隊的戰斗力降低,同時也使民間重文輕武的風氣盛行。元朝多次頒布禁武令,習武者被迫將武術搬上了戲臺,武術走上了藝術化的道路,盡管戲曲化的武術一定程度上還保留了技擊攻防的特點,但終因戲劇表演形式的限制,其技擊技法難以得到完全傳承。清朝入關后民間始終存在反清復明的勢力,為維護其統治清朝亦多次禁止習武。新中國成立初期出于政治需求,將武術定義為具有技擊性質的體育運動,其發展初始階段僅限于文字性保護發展,雖然后來進行了全國范圍內的保護性發掘,但隨著年老武術家的去世,很大一部分具有技擊價值的武技失傳。歷史上武術也經歷過明朝拳派大發展和民國時期作為“國術”等發展的黃金時期,但終因時代限制,難以阻擋武術技擊屬性淡化的趨勢。
大眾習武主要是為了防身自衛和強身健體,當今穩定的社會環境使人們習武用以防身自衛的需求降低,失去了防身自衛的需求之后,武術技擊適用的社會環境急劇縮小,反而作為其次要屬性的健身、養生、文化等因素因為符合時代的需求成為了武術發展的主要訴求點,因此也就造成了武術技擊屬性的加速淡化。另一方面,伴隨全球化,世界文化交融已經勢不可擋,跆拳道、拳擊、泰拳等國外技擊術借助文化交融的浪潮在國內傳播,與武術進行競爭,擠占了本就有限的國內市場,使武術的發展受到阻礙。同時武術商業化不成熟,缺乏合理的商業運行模式,現代化訓練體系欠缺,這使得武術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也讓本就技擊屬性淡化的武術雪上加霜。
對于當前武術技擊屬性的淡化,不能籠統的概括為單純的武術技擊性淡化,主要包括武術本身的技擊弱化和習武者技擊能力的降低兩個方面。
武術自誕生以來歷經了多次挫折,其本身的技擊屬性已經受到了嚴重削弱,如今的武術與誕生之時以技擊為目的的武術相比已經產生了極大差異。當今武術有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兩種形式,傳統武術以家傳和師徒為主要傳承形式,是武術技擊的主要載體。在傳統武術的拳種技術體系中,包含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實戰等諸多環節,然而大多數習武者所學的僅是套路,只有極少數人有機會接觸傳統武術拳種的技擊核心,這導致多數人所學習的傳統武術僅限于套路形式,武術的技擊要素在教學過程中丟失嚴重。競技武術是為了迎合現代體育而產生的,自誕生以來,其本質就不是為了技擊,而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分數。在“高、難、美、新”發展思想和“武術入奧”目標的指引下,有時為了追求高分甚至不惜與武術的技擊屬性相悖。過度“舞蹈化”的競技武術顯然不具備技擊的實用性。傳統武術技擊要素在傳承中丟失嚴重,競技武術發展目的與技擊相悖,共同造成了當前武術本身的技擊弱化。
武術是一種技藝,最終要以人為載體表現出來。武術技擊屬性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習武者技擊能力的降低。當今的習武者缺乏科學的訓練體系和合適的交流平臺。當前發展較好的技擊術大都具有完備的訓練體系,與國外其他技擊術相比,武術的技擊訓練水平落后,缺乏現代化科學訓練體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習武者武術技擊能力的提升。雖然武術的技擊技術具有獨到的一面,但因缺乏科學系統的訓練,習武者的技擊水平便很難得到快速提高。當今嚴重缺乏合適的武術競技擂臺也是武術技擊屬性加速淡化的重要因素,習武者不僅需要刻苦的練習,一定量的對抗交流也必不可少。因缺乏擂臺交流的大環境而逐漸傳播開來的武術拳法勉強可以用于防身,但卻很難直接用于技術相對綜合的競技格斗,因此這類武術的習練者其技擊能力顯然是有限的。而且武術為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在教學傳播過程中更是剔除了一些致命的和沒有觀賞性的招式。這從一定意義上造成了習武者技擊能力的普遍降低,同時也導致武術的技擊屬性淡化嚴重。
武術的技擊屬性淡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人類的文明化進程必然會造成帶有暴力因素的武術技擊屬性的淡化,這是武術不可抗拒的發展趨勢。但是當前的武術技擊屬性的加速淡化卻超出了可控的范圍,嚴重影響了武術在當代的發展,如何使武術在保有技擊屬性的同時獲得更好的發展,這是我們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武術的根本價值是技擊,采取合理措施緩解當前中國武術技擊屬性加速淡化的現狀,是中國武術能否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的關鍵。當前政府官方推動的眾多的措施中,武術技擊科學訓練體系的完善和建立適合現代武術的規則都是龐大且長期的工程,短期內難以實現。官方搭建的交流平臺經濟效益低下,基本處于貼錢維持的狀態,顯然也不是良性的發展方式。對民間武術的保護與發掘使眾多拳種都被收錄進了非遺項目,但是后續的宣傳和跟進工作卻不理想,最多只能起到保存現有拳種的作用。因此,在官方舉措不理想的情況下,嘗試在民間方向另辟蹊徑顯然是有必要的。
當今社會處于科技空前發達的時代,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將其中的部分新技術合理地應用到武術發展中,能夠解決很多以前想解決但不能解決的問題。如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為習武者提供交互式對抗練習體驗,增強其練習的效率。將新型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護具應用到訓練和比賽中,可以防止因對抗而產生的損傷。運動信息采集系統可以將練習時的技術動作記錄下來,然后通過處理分析,糾正錯誤動作。合理的利用現代科技不僅能提高訓練效率,同時也可以避免一味枯燥乏味的機械練習,激發習練者的練習興趣,是當代武術發展的一條可行之路。
當前的武術教學通常以套路練習為主,缺少技擊實戰的應用性教學。盡管套路練習是進行技擊訓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前的實際教學中,武術教師往往只進行武術套路的教學,絲毫不涉及技擊實戰的應用:一方面是武術教師本身技擊水平不高,難以進行技擊教學,另一方面是受制于當前教學體系,無法開展技擊教學。這就使教學現實與學生的實際期待產生了偏差,導致學生喜歡武術但不喜歡上武術課的現象。因此,在當前的武術教學中合理的融入技擊實戰就顯得尤為重要。
武術拳種是由于缺乏技擊交流而形成的,其形成過程中因為創拳者的差異難免會存在偏向,技法上有的偏向于拳法,有的偏向于腿法。風格上有的大開大合、有的變幻莫測。因此,單一的拳種便會存在不足之處,例如詠春、八極拳等偏向于近戰,距離遠之后便缺乏有效的攻擊方式,劈掛卻講究放長擊遠,如果將二者結合,可能會產生互補的效果。例如螳螂拳就是拼湊成的武術拳種,其風格變幻莫測,技法更是包含多種拳術的長處。雖然拳法各異,但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克敵制勝,因此習武者廣泛的學習多種武術拳種,博采眾長就顯得尤為重要。
武術之所以稱之為“武術”,恰恰正是因為其技擊屬性,武術的技擊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方面,我們不能讓武術在繼承和發展過程中丟了自己最本質的特征。當前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心只發展其技擊性,而是要使武術擺脫技擊屬性過度淡化的困境,使其在保有武術技擊屬性的同時,以武術的技擊性為根基,通過在文化、保健、教育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促進武術的積極發展,以期使武術在當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