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克斌
廣州中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內容豐富的太極拳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哲理內涵,他與儒釋道思想以及中醫學、心理學、美學、宗教等都有一定的聯系,特別是近年來其養生思想的突顯與養生體系的形成,更加豐富了太極拳文化內涵。“太極”一詞源于《周易·系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之理及陰陽對立統一互化,太極拳以此來詮釋其剛柔虛實、動靜開合攻守之變化,故名太極拳。禪宗是佛教完全中國化的產物,相傳是由菩提達摩在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在六祖惠能大師時期大放異彩,“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形式。禪宗重視精神層面的提升,認為只有摒棄雜念、清心靜思、保持泰然的心境,才能夠通向禪定之門,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禪是梵語“禪那”的略稱,意思為“思維修”“靜慮”,安靜而止息雜慮,專注一境久之可達身心輕松、觀照寧靜的狀態,即成禪定。修禪的功夫有“四禪八定”之說,而“四禪八定”為共法,即不僅是佛家有禪定之說,其他任何修氣、修道乃至于武術、健身氣功、瑜伽等等都可以通向禪定之門;隨著禪宗在中國的普及興盛,“禪武合一”的思想逐漸形成,開創了中華武術的新局面,禪拳歸一使得武術成為了禪修的具體修行方法和表現形式。
太極拳作為最受世界歡迎的武術項目,在禪武合一的理念下,他與禪文化的融合更加有優勢,因為它的運動特點和技術風格本身就充滿了禪意。比如太極拳的境界是在練習過程中,追求在“松靜中正”的身法下“意、氣、神、拳合一”,從而使練習者得到專一無雜念的狀態,與禪修所追求的一心境界相似并且互相通融;太極拳基本技術“中正安舒,周身放松”,“呼吸綿綿,氣入丹田”,“神貫于頂”以及其樁功練習方法,與禪修的調身、調息、調神有相似相通之處。禪修有養生的功效,但是它的目的并非只是養生,而是通過對身體的把控以及心理的凈化,開發人的智慧與潛能,更好地認識和善待世界,比如2013年馬云和李連杰在杭州共同發起成立的“太極禪苑”,它以推廣太極文化為經營理念,以儒釋道理念來修心健身,將禪理以及中國優秀文化融合,共同來促進人們的生活質量。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提到“外不著相為禪,內不動心為定”,可以說把禪定境界一言而道明,“外不著相”即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不受影響,不生煩惱;“內不動心”指心境永遠保持在清凈平等覺中,得到這種智慧是無法用文字來描述的,要通過自己不斷的修行和體驗,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悟”。禪修過程總的來說是為解決兩個問題,其一“云何降伏其心”,其二“此心安在何處”,通俗的講,第一步是怎樣去除過多的妄想雜念,使心境得一心,而人的思想雜念一刻也不停息,即使在睡覺時也會有夢境出現,故稱之為亂心。禪宗通過種種的修行方法,比如坐禪,行禪,參話頭等等,以此來去除妄念,從而斷煩惱得禪定而生智慧,最終的目標是“明心見性”。
太極禪從禪宗“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受到的啟示,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注重心意識作用,“輕技擊重心法”;第二,發揮太極禪者“悟”的個人體驗;第三,重實質不重形式;太極禪者已經把太極拳習練從身體健康提升到修禪悟道的高度,如何除去過多妄念,凈化身心成為重要目標,所以在練習太極拳過程中,套路的一招一式應該避免過多的技擊內涵而產生的思想導向性,專注在太極拳心法上,更有利于攝心歸一,比如“以一念代萬念”。“悟”是太極拳境界同禪宗修禪共同的特點,“拳打萬遍,其理自現”,太極拳外在的表現形式雖然是以身體活動為主,但更加強調“動靜相濟,內外兼修”。太極禪者也應該注意氣的修煉,注重調息調心,排除雜念干擾而達到心如明鏡的禪境,這個過程也是太極拳者“悟”的個人體驗過程;禪宗強調“心外求法皆是外道”“直指人心”,太極禪者初學階段,著重外在表現形式是經歷的一個過程,包括外在的服裝,動作的優美,音樂的融合等等,而禪的境界是需要向內心證悟,太極禪者隨著功夫的不斷提升,應從復雜回歸到簡單,從外在的表現形式轉到內心的悟入體會,清凈自然而達到一心境界并與環境和諧統一。
禪宗文化強調“戒為無上菩提本”,在“戒定慧”三學中戒是修行的根本,而“五戒十善”是根本的根本,五戒即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在思想內涵上對應著五戒。仁即仁慈,相應的是不殺生這一戒律;義即正義,相應的是不偷盜;禮即禮敬,相應的是不邪淫;智即理智,相應的是不飲酒;信即守信,相應的是不妄語。陳式太極拳門規戒律,記載了門尊十二嚴,基本上包括了五戒五常的內涵:1端:舉止端正;2公:公正;3仁,仁慈;4浩;浩然之氣;5忠:忠誠老實;6誠:誠心誠意;7敬:恭敬尊重;8正:正直正派;9義:正義;10勇:見義勇為;11信: 守信;12德:品德。武德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從古至今都是武者嚴格遵守的準則,習武人都具有仁義情懷,把培養高尚的品德放在第一位。太極禪從禪宗“以戒為本”的思想得到的啟示重在“意念”上,禪宗的戒律分為“身、口、意”三個方面,武德已經從身體和語言的表現加以約束規范,而意念上的“貪瞋癡”是太極禪功夫境界提升的重要障礙,從五戒深層意義來講,一不殺生,不僅僅是不傷害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都放在這一戒律而不敢為之,太極禪者應該保持仁慈儒雅之風,“含蓄禮讓、以德服人”“成人之美、與人為善”,在任何環境下都與外界和諧自然的相處。二不偷盜,禪宗認為一切損人利己、占人便宜之心皆為盜心,太極禪者在當今快節奏充滿物欲的時代,應保持平常心的“恬淡虛無,清凈無為”,物質生活更是樸實無華而知足常樂。三不邪淫,太極禪者不僅僅在行為規范上保持武者的舉止端莊、老實正派,心理上更要保持恭敬尊重的浩然之氣。不飲酒以及不妄語的深層內涵,武德的“理智、守信”已包含其中。
“生活禪”強調的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強調一切法門都離不開禪定,要求不僅僅把禪落實到工作勞動辦事中,而且要將禪落實在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去,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滿禪的精神,禪的喜悅。生活禪在實踐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四點,第一點:將信仰落實于生活,指在生活中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要依據五戒十善的原則,用禪宗精神來提高生活品質,改善生活環境;第二點: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強調修行要時刻不離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處理不好,一切無從談起,“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就是觀照當下一念的方法;第三點:將禪宗思想融化于世界,正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禪宗文化思想融于現實生活,從而使世間變得更加清凈美滿;第四點:將個人融入大眾,意思是說萬事萬物都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修行不能一味離群索居,而應該融入社會大眾并為之服務,“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
禪宗“生活禪”理念對太極禪的影響和啟示尤為關鍵,太極禪在實踐過程中也應該體現出相應的思想內涵,第一,將太極拳修身文化以及身心之法融入生活中,功夫的提高過程作為禪修境界進步的體現,以凈化身心為目的,也就是生活禪體現的“將信仰落實于生活”。第二,“安住當下,守一專注,靈光獨耀”。太極拳在習練過程中追求在松靜中正的身法下,意、氣、神、拳合一,從而使人得到專一無雜念的狀態。生活中的工作勞動時時以太極拳身心之法要求自己,“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專注在當下而不起妄念,體現禪定一心的境界。第三,融于社會并服務大眾,禪生活是向善向上積極的人生態度,太極禪者習練太極拳過程是不斷凈化自我的過程,功夫的提高從而獲得健康智慧的生活,感恩社會并服務于更多的人民群眾。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出自禪宗永嘉大師的《證道歌》,旨在說明不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要安定自然在禪的境界里,圣嚴法師在《禪與悟》中提及論述了許多行禪的方法,“禪的修行原則不出乎調身、調息、調心三個要素,目的在于調理身心;中國的禪者,有少林寺的拳法,道家丹道派的運動方法尤其繁多,后來則演化為太極拳,東方人的許多運動方法是禪者于修行之際,身體自然發生規律的柔軟運動而來,禪拳不分家。” 為了更好的把禪修融于生活,他借鑒內家拳的方法,創編了一整套行禪的方法,例如頭部運動,全身按摩,走的方法,臥的方法以及日常生活中運用的方法,目的就是在行住坐臥等日常雜事中都能心無二用,不起雜念,這便是時時刻刻行禪的方法,即“動中求靜,觀照自性”。
太極禪從禪宗“行禪”中得到的啟示顯而易見,從以上論述中可以得出參禪于生活中的“行禪”目的是“心無二用,不起雜念,動中求靜,觀照自性”,太極禪為表現出行禪的要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行拳或樁功練習時,將禪意融入拳法,功法的練習從調身、調息、調心三個步驟入手,逐步達到身心合一、凝神專注、空靈忘我的禪境。其二,生活中的工作勞動,行住坐臥等等,時時觀照自己,都能以太極拳身心之法要求自己,“中正安舒,周身放松”,“呼吸綿綿、氣入丹田”,“意、氣、神、動作合一”,以此來達到禪境,即“動中求靜,心無二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生活中洗衣掃地時,平常人因動作己熟練,可以一邊勞動一邊念想其他事情,即妄想雜念伴隨在勞動中,而太極禪者洗衣掃地時,以太極拳身心之法要求自己“松靜自然”“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氣到動作到”“神貫于頂”而入禪的一心境界。
禪宗“坐禪”對太極禪的啟示筆者認為主要在“隨息”上。打坐修禪即禪宗之坐禪,而“數息觀”是禪宗打坐修行的最重要方法之一,稱為“六妙門”,分別是數息、隨息、止息、觀、還、凈六個過程,“隨息”即注意力跟隨著呼吸自然的進與出,心息相隨。“知息出入,知息長短”,妄念排除而得禪定。太極拳無論是在行拳還是樁動的練習,對呼吸的注意力控制始終貫穿在其中,太極拳的呼吸講究“深、長、細、緩、勻”,動作的開合即是一呼一吸的過程。太極禪為達到禪修的一心境界,追求在松靜中正的身法下“氣與拳合一”,表現在行拳過程中,氣入丹田的呼吸融入在套路動作的開合中,“動作隨息”是氣與拳相合而得一心的體現。樁功練習中調身后的“調息”以及“守丹田”也都會借鑒于坐禪的隨息之法。真正要練好太極拳也是需要配合參禪打坐的,太極禪在實踐過程中亦復如是,這樣才可以更好的促進習練者的功夫境界,獲得心靈寧靜而更好發揮太極拳的養生之效。
太極禪的內涵是指禪修者通過長期的太極拳練習,不僅能夠在練拳中保持松靜自然,一心一意的禪定狀態,而且能夠在生活工作以及勞動中以太極拳身心之法貫穿其中,排除過多的思想雜念,從而更容易保持忘我專一、系心一緣的禪定境界。
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儒釋道思想交相輝映,貫穿于歷史長河中,它是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根脈。太極拳之所以受到當代人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運動魅力和精神價值,更重要的是它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它以運動來體現身體的養生,以文化來體現其道德的養生,這便是太極拳獨特的一面。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是當代社會之必須,“文化自信”的提出更是時代的要求,太極拳有責任和義務為民族文化傳播做出貢獻,禪宗思想影響下的太極禪,可以發揮太極拳與禪宗文化在世界交流中的雙重橋梁,禪宗智慧融入太極拳,增強了習練者的武德意識,而太極拳亦可成為一種獨特的行禪方法,兩者的融合能夠促進彼此的共同發展。
太極拳養生思想體系包括修身養生、運動養生和生活養生三個方面,其中修身養生主要體現一個人的德行文化修養以及美德善德的踐行和發揚上,這便使太極拳成為傳統文化思想載體的文化拳,太極拳修身養生包括了儒釋道各家文化的養性修身思想,比如道家文化的“虛靜觀”“自然觀”“柔和觀”“守一觀”等。儒家文化的“中庸”“孝悌”“仁者壽”以及“浩然之氣”等等。禪宗思想影響下的太極禪自然成為了太極拳養生修身思想的組成部分。禪定是高級的養生方法,根據西方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禪修過程中人體的氧氣消耗、呼吸率、每分鐘通氣量以及動脈血乳酸顯著下降,這種禪定狀態的靜心過程也是人身體與心靈的凈化過程。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科學的養護生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太極拳養生功能的思想從而逐漸突顯,太極禪從太極拳文化內涵來講是其養生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禪武合一”理念的表現形式。
打坐是禪修最主要的方法,而心要達到“靜慮”不一定非要坐禪。現代社會是信息化時代,隨著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的思想信息量攝入呈現方變化、復雜化和依賴性特點,它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人的思想雜念更多,煩惱欲望更多,憂慮焦躁的情緒更加嚴重,傳統的禪修方法很難引入門路。“太極禪”是為了方便當代人性格特點而提出的禪修方法,初習禪定者的坐禪往往面臨兩個問題,其一,坐禪需要盤腿及身體放松,因身體的過于僵硬,調身不佳而無法持久。其二,坐禪時因為心只系在一個外緣上,身體沒有動作,純粹依靠心意本身的凝聚,呼吸不順的粗糙氣息往往很容易影響內心的狀態,常常因為散亂或昏沉而無法持續下去。太極禪是以太極拳運動作為禪修的方法,對于初修禪定者所遇到的問題都能相應的解決,太極拳不僅能增加身體的柔韌度及專注力,又能改善呼吸狀態,而且在練習中又不會鼓噪內心而失掉安定。太極拳運動用意不用力并且松柔緩慢,以內在的意識引領身體的動作,真正是外示安逸而內在專注的“動中禪”。禪修功夫的體現,是在行住坐臥中,所以在生活工作中如何修禪定,如何消除妄念而伏住煩惱才是其價值的體現,“生活禪”被推崇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生活中如何修禪定并沒有具體有形的方法,因為生活中有勞動工作,有走路站立,加上現代社會的信息化使人們過多的思想雜念很難專一做事,禪修者打坐時的境界并不一定能融入生活中,而太極拳有開合,有動靜,有松緩,有急應,它的境界很容易融入生活中去,所以太極禪者可以通過太極拳身心之法來提高“生活禪”的境界,體現“生活禪”理念。
功夫次第以太極拳武術技擊角度來講,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說到“由著熟漸悟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著熟即達到立身中正安舒,動作連貫圓活,內外相合,熟能生巧;懂勁即懂得自己的內勁和懂得推手時對手之勁,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之境界。神明即“神妙高明”,神、意、氣、力、形融為一體,形成條件反射,達到神到意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的隨心所欲。功夫次第以太極拳氣功養生來講,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虛”的三個階段。武者以“武德”為重,技藝最終會成為其修身育人的工具,功夫逐漸提升到其文化修養及人生境界中,此時的太極拳不僅僅是戰勝對手的武術技藝,也成為“格物致知”的克己方法,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成為修身養性、凈化自我的寶舟,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言,“太極拳到最后階段應該走入修道的途徑較為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