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杰 冷美玲
1.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1;
2.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伴隨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老年群體的身體素質和生命質量成為當前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平衡功能障礙和因其導致的跌倒現象是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增齡引發的生理功能自然衰退以及各種復雜危害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有研究表明,太極拳運動療法能夠有效統籌老年人運動系統、感覺系統和神經系統等多個系統之間協作配合能力和精細控制能力,調理機體生理機制,增加老年人對重心的感知能力,加強老年人身體姿勢控制能力,在平衡功能訓練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價值和預防疾作用,降低跌倒非預期事件的發生概率。本文將進一步探討分析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平衡生理機制的干預療效,為太極拳的實用性研究提供依據,預防平衡能力障礙,促進健康老齡化的發展。
平衡能力是人體在較小支撐面上,在運動或受到外力作用時能自主及時的調整并維持身體姿勢在最大程度上穩定的一種能力。很多生活運動和體育動作都是建立在平衡素質的基礎上,良好的平衡能力可以有效減少跌倒概率和提高晚年生活質量,積極應對日常的突發事件。
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主要包含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兩個方面。其一是靜態平衡能力,指處于相對靜止狀態下,機體控制身體重心維持某種既定動作的穩定狀態,身體大部分肌肉處于等長收縮;其二是動態平衡能力,指處于動態或相對運動狀態中,對人體重心的控制及自動調整的能力,身體大部分肌肉處于等張收縮。動態平衡也分為自動態平衡和他動態平衡。
伴隨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器官機能和生理系統出現退行性變化,呈現不同程度的自然衰化現象,導致人體重心垂線偏離穩定的支持面,身體不能維持平衡處于不穩定狀態的現象,造成平衡功能障礙。一般情況下,人體在平衡能力在空間達到或維持平衡狀態時,由人體三大生理機制系統來協調支配:感覺系統的輸入、中樞神經的整合、運動系統的控制。任何一個系統傳遞環節出現任一問題都會致使人體平衡功能的受損或者喪失。當平衡功能處于長期病態機理下,所產生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跌倒,老年人跌倒概率將會發生急劇上升趨勢,且跌倒后的生理組織損傷、骨折等受傷情況的比例高達52.6%;病情嚴重情況下會導致身體相關慢性疾病的復發或誘發,高住院率、高死亡率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無助感、沮喪感及社會孤獨感盤旋于腦海中,造成焦慮、抑郁、不安等心理障礙疾病嚴重影響老年人患者日常生活質量與生存能力。
太極,是由人體內在物質所產生的辯證運動;拳,是肢體動作的外形運動。太極拳是一項可以帶動全身肌肉共同運動的有氧運動,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節節貫串、一氣呵成,講究“行氣如九曲珠, 無微不到。”。同時,太極拳運動強調“主宰于腰”,由腰發出的勁,向下可以通過腿而到腳下,向上可以通過脊背、肩臂灌注到手指,使動作沆瀣一氣、松弛有度、統調全身,有利于改善機體平衡控制的生理機制。
太極拳運動鍛煉可以有效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抑制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改善神經傳遞過程的均衡和靈活性。在習練太極拳動作技巧轉變時,講究“心有所感,意必致動,心感身受”,需要大腦中樞神經在接收訊息時,迅速做出應激處理,然后再通過神經系統迅速的傳導到各運動部位而做出相應的反應,可以有效改善大腦和中樞的能量供給,提高大腦的分析能力,使人體能夠迅速適應突發的變化。
3.2.1 視覺
視覺是老年人維持肢體平衡的重要因素,持續提供環境信息和相對運動變化的信息。老年人的視力缺陷會導致姿勢平衡控制和身體活動能力下降,對危險因素的辨別、評估困難性陡然增加,造成跌倒風險概率與之上升。太極拳技擊訓練中,著重眼觀六路,注視周邊環境,加快眼睛對周圍環境、身體運動及運動方向的預測判斷能力,增強速度感、距離感、空間感,增強向大腦傳遞信息的靈敏度。Chen等研究也認同這一觀點,太極拳運動訓練中飽含大量的眼睛和頭部的運動, 有效增加了視覺輸入,讓老年人更能快速協調肢體應對突發事件,較好地控制身體平衡。
3.2.2 前庭感覺
前庭感覺具有感知身體加速度和旋轉角速度的能力,在肢體姿勢控制和平衡能力中起著主導作用。前庭能夠感知頭部的相對位置, 調節身體及眼球動作, 調節肌肉張力, 維持身體平衡、感知機體與周圍環境相對位置。Mcgibbon等發現,老年人長期堅持太極拳運動能有效地改善前庭功能,是治療平衡障礙重要的康復干預途徑。
3.2.3 本體感覺
本體感覺是構成人體特殊的深感覺,可感受到肌肉收縮和關節伸展的程度和位置。人體的本體感覺和平衡功能兩者關系密切,相互間具有明顯的制約和促進作用。在人閉眼時感知關節運動的位置和狀態,在不被大腦控制下能自主調節關節的張力以適應變化的運動環境,在身體協調和維持平衡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長期的、規律的參與太極拳運動鍛煉,在完成一系列連續的加速減速、急轉急停的動作時,對人體的本體感覺功能起到明顯的促進和改善作用。同時,太極拳運動蘊含著較多針對本體感覺的訓練動作,如高探馬、云手單鞭等增加下肢負重、關節壓縮和牽張反射等,通過刺激脊神經節細胞突觸或其他關節本體感受器傳遞信息的時速,強化本體感覺訓練,進而改善肢體的移動方向和空間位置,加強身體穩定性。
3.3.1 優化老年人的下肢關節
太極拳運動能夠有效改善老年人下肢關節運動的靈活性和關節韌帶的伸展性,提高踝關節、膝關節和髖關節的實質性姿勢控制。有研究報道指出,髖關節的過伸度減小、膝關節屈曲度增大和踝關節背伸度增大、環屈曲度減小等會嚴重影響人體平衡能力和步態穩定性,而太極拳支撐、旋轉、輪換等動作步法有助于加強關節的伸展頻率和活動幅度,減少因關節損傷引發的危害。例如,太極“云手”動作,能有效通過對股四頭肌的調整,減少關節腔內壓力,使膝關節應力分布趨于正常,提高膝關節的屈伸力量和功能恢復。高慶等也認為,“云手”有助于加強和改善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的運動變化幅度和旋轉角度幅度,提高老年人身體姿勢控制能力和穩定性,減少老年人橫向跌倒概率。Cheng等發現,24周太極拳運動干預療法有效改善膝關節屈伸和踝關節背屈的運動知覺,且干預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黃靈燕基于新設計的太極拳康復方案進行實驗研究發現,太極拳在緩解老年人關節疼痛、僵硬和改善關節的靈活性上是具有積極影響的,有效促進老年人在行走過程中左右步長、步頻的對稱性和左右晃動的幅度、速度,有效改善動態平衡能力。太極拳動作移動軌跡多呈圓弧形、螺旋形等符合人體正常生理結構,且持續交替的半蹲的動作姿勢有助于踝、膝、髖關節的協調穩定,能有效提高平衡能力預防跌倒。
3.3.2 優化老年人的下肢肌力
太極拳運動可以有效加強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和肌肉的動態收縮狀態,緩解隨增齡帶來的低肌量和低肌力影響,調節機體平衡能力。下肢肌力是老年人行走、跌倒的主要影響因素,增強下肢肌力對維持人體在靜態和動態平衡的穩定性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顯示,太極拳運動是一項結合下肢開鏈和閉鏈運動于一體的獨特的綜合性運動,是增強老年人下肢肌力的優先運動選項與康復干預手段。于寧等發現,太極拳在演練過程中,具有多樣化的下肢支撐動作和多方向的步法變化,采用離心、向心和等長等不同的收縮方式完成不同強度、次序和持續時間的肌肉收縮振幅訓練,以此提高人體下肢肌肉力量、肌肉收縮協調性和肌肉控制能力。王亞慧在進行為期12周科學化運動處方的太極拳對照實驗中,發現太極拳組老年女性的整體軀干肌肉量和下肢肌肉量數據明顯呈現上漲趨勢,且隨時間的增長逐步恢復到年輕健康的肌肉狀況,長時間的太極拳訓練可以提高練習者的身體成分和身體素質指標。同樣,周明等人通過對205名規律訓練太極拳3年以上太極拳習練者的下肢肌力(包括雙側髂腰肌、股四頭肌、腘繩肌、脛前肌的最大等長肌力)進行數據采集分析,發現太極拳組老年人的下肢四組肌力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肌力增長恢復有著顯著效果,太極拳運動療法在預防、延緩老年人肌力下降有著重要作用。
3.3.3 優化老年人的步態穩定
太極拳運動可以有效幫助老年人修正身體姿勢,把握身體重心,積極規范足底壓力及受力,維持步態趨向穩定。行走是人的基本運動能力,俗語“觀步態,知其病”,說明步態和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步態的穩定也會隨衰老而逐漸下降,是其平衡能力下降、跌倒概率劇增的首要因素。太極拳運動獨特的“虛實結合”“開胯屈膝”的動作特點,在提高老年人左右肢體的控制度和步態的穩定性方面成效卓著。老年人長期進行太極拳運動鍛煉,處于靜態站立時,能有效調整增加老年人自身雙腳支撐點及獨立支撐時間;處于動態行進時,能有效提高老年人行走過程中擺動腿的擺動幅度以及大小腿相互折疊能力,均能增強老年人肢體控制,促進老年人步態的穩定性。鄭永智等和張琥等均采用三維步態運動捕捉分析系統對多名早期膝骨關節炎患者進行太極拳對照實驗發現,規律有序的太極拳運動能有效減輕患者關節疼痛,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和肌肉控制的協調能力,緩解關節僵硬,從而使老年人步長、步速、步頻得以改善,整體步態趨向于穩定協調,提高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周月緣等的干預研究發現,太極拳是可以顯著提高老年人對身體重心的感知能力和身體動態軌跡穩定,訓練時有效控制落地足跟緩沖身體重量延長足部受力時間,減少重心在額狀軸的最大位移和擺動幅度,把握身體重心。
太極拳運動能夠有效預防平衡能力障礙,長時間的半蹲輪換動作能增加老年人對重心的感知能力,提高中樞神經的興奮性和本體感覺的敏感度,優化下肢關節屈伸旋轉的靈活能力、下肢肌肉力量收縮控制能力及步態的穩定能力。需進一步積極宣傳、推廣和普及太極拳傳統運動功法在老年人日常生活鍛煉的應用,在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時能有效優化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預防跌倒、骨折乃至有關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