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強 吳 昊
吉林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吉林 長春 130022
中華武術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在明清時期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文化現象。武術文化中蘊含著武術先賢對于習武、講武、用武的思想精華,是傳統文化在武術中的透射和創新,可以說,武術文化中蘊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作為當代武術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體育是促進青少年武術文化認同的重要場所。在高考指揮棒與社會轉型等因素影響下,體育在學校之中的地位仍就不公。頻頻發生的體育課被霸占、被挪用,學校缺乏體育教師等現象,間接導致“學生喜歡武術,但不喜歡武術課”的難題,已經成為懸在學校武術教育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2020年9月21日,中央深改委通過《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此《意見》對“體教融合”的呼喚,表達的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具體、更強烈。在發布會上,體藝衛司司長王登峰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出,體育課要和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一樣布置家庭作業,更是炸開了鍋。“體育課作業”的時代呼喊無疑是學校武術發展的一次巨大契機。有鑒于此,本文將探討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體育系統發展的調試對于武術文化發展的巨大意義和價值,希冀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些許思路。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宣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于體育領域來說,由于個體對“奧運爭光計劃”與“全民體育計劃”的認識偏頗,進而引發普通大眾體育發展落后,國民身體不斷的下滑。而在此之前,體育強國的呼喊已經不止一次了,但是每次蹭完熱度之后,體育的發展并沒有較大變化。究其原因,在于體育改革的并未觸及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體育制度的調整并沒有跟上社會變化的需求。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代,人類社會的分工極其精細,社會發展依賴不同群體之間高度協作完成。在這樣一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進程飛速發展的時代,體育所呈現的作用與價值愈來愈被人們所重視。2019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國辦發[2019]40號)的頒布,“體育大國”早已不能滿足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體育。建設符合時代特征的“體育強國”早已成為應有之義。一方面,體育強國的建設依賴群眾體育的運動項目多樣化、運動技術高端化,另一方面,體育強國的真實促成有賴于學校體育能夠真正傳授給學生運動技能。就目前來看,競技體育一枝獨秀,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二者之間的張力,對實現體育強國的目標產生巨大的阻礙。因此,“體育課作業”因運而生。
2020年4月27日,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向社會傳遞出此次改革體育與教育系統相互缺失、孤立、問題百出境況的堅定信心。9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上再次將“體教融合”提上到刻不容緩的日程。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在這次新聞發布會上提出 “體育課”將來和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一樣布置家庭作業。“體育課作業”一時火便整個網絡,無數體育老師備受鼓舞。長久以來,體育一直“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邊緣”學科。相反,“邊緣”學科的對于人的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產生巨大價值卻被社會大眾所認可。我們憧憬這種社會認知與現實實踐的“二律背反”現象,能在此次“體教融合”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成為歷史記憶。它作為時代的產物,其擔負的歷史使命就是要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身體,培養受用終生的“體育觀”,其核心的任務在于以“健康第一”為目標,讓每一名學生在畢業時真正達到《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熟練掌握體育技能并熱愛體育生活。
作為新鮮事物的“體育課作業”,不論以定量抑或定性還是其他方式,都逃脫不了作為身體練習這一基本的體育規律。通過身體運動,在文化生產中的身體可以被社會文化符號賦予各種價值。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認為,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人體都會受到權力的控制,這種控制可以表現為對身體的規訓。體育作為直接參與身體改造、修整與監控的規訓技術,在當代社會便存在這種價值。“體育課作業”實質上是國家權力直接作用于青少年身體的直接反映,政治權力運用體育這種技術對肉體干預,它按照作為一種生產力方向進行,進而塑造身體健壯、身心健康的青少年。體育是一種非生產性活動,而“體育+”其他行業形成新的業態具有生產功能。因此,新時代下體育課作業“規訓”應以國家大政方針的需求為導向,體育課后作業應向著為新業態生產力培育促進體育消費方向發展。但這種引導不能只是一次性,更不能是走政策漏洞式的發展,它應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積極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消費生產力。
另外,“體育課作業”是時代的產物,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為真正實現“體育強國”目標而進行的一次奮起直追式的“強民”運動。強國首在強民,我國著名體育學者任海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在運用體育服務“國家建構”上發力,相反,運用體育促進中華民族“國族建構”尚顯不足[3]。體育課后作業作為一次幾乎全青少年參與的運動,不僅在強健身體、錘煉意志品質上有所指向,更應將視野放大。將“國族建構”列為新時代青少年體育活動價值歸屬之一。體育具有凝聚集體的功能,在體育活動中參與者之間溝通交流、配合與默契逐漸會使“機械的團體”轉變為“有機的團體”。同理,體育在塑造建構整個民族之時,也能促進中華民族的國族建構。例如,任何比賽時,無論中國隊對決哪一個國家的隊伍,得分時我們為之歡呼雀躍,落后時每個人都會無比緊張,甚至捏了一把汗。在這種接地氣的體育參與中,集體認同與共同情感構建了參與成員的國族想象,強化了國家成員間的親和力,穩固了民族的凝聚力,產生的效果久久難以讓人忘懷。
此外,作為歷史產物的“體育課作業”,也能服務當前民族傳統體育傳承青黃不接的現象。近代以前,中國人傳統的體育方式主要以武術為主,但是1840年后,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西方體育的進入不斷侵蝕中華武術的生存空間。西方文化的涌入正在割裂了傳統武術的文化生態環境,使得武術不得不向著現代化轉型。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逐漸積淀成的符合本民族心理、文化習慣的身體文化活動,它們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精髓。因此,站在傳承傳統文化的角度,加強武術等民族傳統體育課后作業的實施,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延續和民族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人類對于文化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這種共識與認可是人類對自然認知的升華,并形成支配人類行為的思維準則與價值取向”。文化認同表現為主體人對于文化的歸屬意識,它是一個伴隨人類社會變化的動態概念。文化認同決定了該地域人民發展自身文化的基礎,共同的價值與思維構成的想象形成了民族認同的基石。正如美國著名政治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提出的:民族主義是想象的共同體。文化認同作為民族認同的基本條件,在凝聚中華民族統一、“國族建構”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進入新時代后,中華文化將以更快的腳步實現自身的現代化轉型。傳統文化在千年的歷史沉淀中形成了中華文化特有的樣貌,但是近代以降,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打破了原先隔絕的東西方世界,中國原有的文化生態在鴉片戰爭后已不復存在。西方文化涌入內地,造成中國文化不得不實現轉型。在這種背景中,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相遇帶來了民族的迷茫,中國文化的去和留成為縈繞在數代人心中的課題,至今未完全解決。與此相伴的是,全球化的進程中引發的民族虛無主義現象。實際上,這就是對自身文化不認同而引發的以割裂民眾與自身土地血脈相連的文化為手段,最終會產生毀壞“國族建構”、分裂民族統一為代價的危害后果。因此,在還沒有找到傳統完全通達的路子之前,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是很有必要的。正如程大力對傳統武術的提議那樣,“傳統武術整體和全面的‘保護’是武術大戰略的重中之重”。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少年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關系著一個民族文脈的賡續。“體育課作業”雖然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但是它在未來對于武術的保護卻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首先,作為一種外在的推動力,他將積極打破學校武術傳承的壁壘,讓更多的孩子接觸武術,讓更多人去主動了解武術。其次,我們武術有了觀眾,武術的文化現象、文化精神才會逐漸被人認知、認可、認同。最后,通過更多人認同、接受武術文化,進而提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信仰與文化自覺,這對當下民族復興關鍵時期的中國文化自信大有裨益。因此,通過學校體育課后作業推動青少年繼承民族文化基因,將民族認同孕育在武術的傳承之中,對強化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認同具有重要作用。
著名文化學者鄭曉云認為:“文化變遷是隨著實踐的推移,在內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通過文化內部的整合而出現的為人們所認同,有別于過去的文化形態”。近代以降,中華武術文化生態巨變,武術在西方體育的生存擠壓下開始迷茫的現代化探索。1840年之后,武術由于文化的惰性并沒有立即在國人心中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隨后爆發的太平天國、捻軍等起義活動說明武術在傳統中國人心中的地位。直至義和團運動之后,社會對于武術認同開始下降,馬良曾記錄“庚子拳亂”后這段歷史:“當時社會人民,頗有以武為危事,而懷戒心者”,尤其是武舉制廢除后,“社會人民,凡欲以武取功名者,因科舉已廢,遂多改事他業”。直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爆發了“土洋體育之爭”,人們對于武術(土體育)的認同陷入谷底。新中國成立后,武術運動有組織的恢復,但遭遇文革十年動亂,對之前武術發展的成果又進行了一次毀壞。改革開放后,武術快速發展,但是歷史上遺留的問題也開始凸顯。就拿最近發生的“徐雷約架”“馬保國”事件來說,中華武術的聲譽和吸引力已經被一部分國人所質疑,武術曾經在國人心中的認同感逐漸在降低。這是傳統在現代轉型之中的問題與挫折。學校武術是整個武術事業的一部分,而學校武術更是現代武術的搖籃,發展體育課后作業中的武術對整個學校武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將體育課后作業中的武術比如一畝試驗田,提升發展武術在學校中的認同,將推動未來整個武術事業現代轉型。因此,集中思考武術課后作業的布置與安排,將對未來提升武術文化的認同提供幫助。
體育強國的時代呼喚已急不可待,新時代體育教育的強國使命正在路上。作為新生事物的“體育課作業”,它能培育激發體育消費的動力,強化集體認同、共構建同情感,增強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武術作為學校體育的重要運動項目,實施“體育課作業”有助于強化青少年的武術文化認同與促動武術文化現代劃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