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燕妮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是一門集時效性、針對性、教育引導性為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程,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題中之意,是發揮主渠道教育引導作用的關鍵,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程的重要內容。本文將從三個維度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體系中,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據重要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淬煉,擁有深厚的歷史和現實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共識和精神力量。如何在大學生中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已經指明了方向:“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價值引起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有學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今社會的價值并不單純表現在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主要表現在精神價值的層面。青年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價值觀正在逐步形成。“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互聯網+”時代,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各種思潮相互碰撞。“后浪”一代在冗雜的“文化快餐”中無法做到正確的“斷舍離”,高校的育人工作只有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穩文化根基,才能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青年把好“思想關”。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形勢與政策》課程是一門授課內容、授課形式較為靈活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形勢與政策》課程每學期有不同的教材、教學重點和教學主題。根據當前形勢決定授課內容,是這門課的最大特點。基于此,“靈活多樣”的特點,讓《形勢與政策》課程能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育人資源,更直接地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更深入地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洞察世界發展大勢,審時度勢地做出重大戰略判斷“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大變局帶來大機遇,也面臨大挑戰。當前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要變化。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尤其是我國青年的思想文化滲透勢必會愈演愈烈。因此,教育青年工作要站在深刻認識世界大局演變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高度,有針對性地進行,有的放矢地開展。
引導青年堅定文化自信,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文化力量。大學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生力軍,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是高校在教育學生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凝聚而成,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標識。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發展的眼光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時代特色,使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時代活力。
自1987年,《關于高等學校思想教育課程建設意見》將《形勢與政策》設置為一門必修課以來,《形勢與政策》課程以專題講解、專家輔學等形式對大學生開展國內外形勢教育,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國情,掌握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黨中央歷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做出一系列重要的指示。“思政課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形勢與政策》課程為了落實這個根本目標,將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理念融入教學中,浸潤青年學生的心田,滋養他們的成長,引導青年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更加認識、了解、珍視“自己”的文化,培育青年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形勢與政策》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國際國內形勢與政策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國際國內大勢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等學校學生的必修課程。課程建設應當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協力共進。
第一,《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需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一代的理想教育、本領教育、擔當意識教育都落實在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之中,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作為中華民族的“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珍貴的育人資源,能為課程建設提供豐厚滋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形勢與政策》課程面對的對象是有活力的大學生,課程建設的方向要創新、有活力,因此,課程建設需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吸收豐厚的營養,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寶貴的資源,不斷增強課程的影響力和感染力,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第二,在《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強調,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黨和國家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同步發展。高校作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陣地,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何將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育人實踐之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在青年學子心中根深蒂固,從而塑造青年學子的人格和價值取向?作為育人主陣地的思政課程,應發揮作用,承擔責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重要價值體現在,通過課程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厚資源來教育、引導學生,為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支撐。可以說,在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與育人工作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要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要提煉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慢慢融入學生的生活、學習甚至思想中,在青年學生內心激蕩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深厚的認同,進而激發青年學生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重任。在部分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每學期線下授課4學時,分為主題講解和翻轉課堂兩種形式。其中翻轉課堂環節,授課教師會提前給學生布置主題,學生分組以拍攝視頻或者制作PPT的形式提交作業。在這個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在作業設計中多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這些方式在增加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注度與興趣的同時,也加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87年開設以來,黨中央非常重視《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建設,先后出臺了《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高等學習開設〈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施意見》《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的意見》《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在以上文件中,均強調了《形勢與政策》課程應對學生起到教育引導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財富,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育人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形勢與政策》課程中,既能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提升課程建設質量,又能發揮思政課程的主渠道作用,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青年成長成才,將大學生培養為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