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清平,田韻歌
(陜西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021)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鄧小平對共同富裕思想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貢獻,將其重要性提升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在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實現共同富裕。由此,透析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理論認識提出的時代背景,準確把握這一思想的豐富內涵和當代價值,對于新時代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既有理論價值,也有實踐意義。
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一個始終把握全局的偉大的領導者。他早年不僅在西方的法國進行過勤工儉學,而且在“半東方”的俄國留過學,再加上他豐富的革命實踐經驗,這些為他之后在新中國建設時期提出共同富裕思想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再者,當時的時代背景直接促成了共同富裕思想的誕生。
第一,鄧小平以“貧窮的社會主義”為反面教材,提出共同富裕思想,這是國內的歷史經驗。1987年,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理什勞加爾時講到:“我們過去固守成規,關起門來搞建設,很長時間處于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人民生活很貧困。發展停滯迫使我們考慮問題。第一條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擺脫貧窮落后狀態,大力發展和提高生產力,體現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的特點。”從這段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建國以來我們國家在經濟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發展速度仍較為緩慢,國民生活水平從整體看依舊偏低。鄧小平針對那樣的現實條件點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總之,鄧小平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出發,提出“不能有窮的共產主義,同樣也不能有窮的社會主義。”
第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經驗教訓,同樣為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國際經驗。眾所周知,“蘇聯模式”曾經積極地促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但它也存在嚴重弊端。從經濟角度看,實行社會主義的單一公有制,違背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實行指令性計劃經濟,與價值規律相背離,抑制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實施工業化戰略,優先發展重工業,忽略了均衡發展國民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在政治方面,由于政治制度過度集權,難以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與創造力。隨著國際環境的劇烈變化和蘇聯經濟的發展,這種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于是蘇聯領導人開始急切地尋求蘇聯體制改革的道路,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蘇聯領導人實際上不是對蘇聯體制進行改革,而是改向資本主義,最終導致社會主義在蘇聯的失敗。盡管蘇聯解體是多方面因素所導致的,但“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卻是一個根本性的原因。鄧小平道出:“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這里所說的共同致富也就是共同富裕。隨著蘇聯的變革,東歐也發生了革命。“東歐劇變”因素眾多,但最根本原因是東歐襲用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導致社會矛盾層出不窮進而發生變革。鄧小平正是根據“東歐劇變”以及蘇聯的改革沒有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而是改變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歷史教訓,將共同富裕定位至社會主義的本質的高度。
鄧小平曾指出:“要研究一下,為什么好多非洲國家搞社會主義越搞越窮。”他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經歷,蘇聯和東歐以及非洲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和變革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成為鄧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參照。
第三,中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取得的“新鮮經驗”,使鄧小平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社會主義要實現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與日俱進,一部分人快速地富裕起來。有人認為這與社會主義制度相背離。但鄧小平認為讓部分人先富,就是要幫助、要帶領廣大人民一起致富。他認為,少數先富起來者,可以發揮帶頭示范作用,打破平均主義和“大鍋飯”,調動起人們的積極性,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第四,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長期并存的勢態下,唯有實現共同富裕,才能體現比資本主義更大的優越性。當前,資本主義生產力在其生產關系允許的范圍內還有相當大的發展余地,但貧富差距很懸殊,這種兩極分化現象是資本主義致命的弱點。正基于此,鄧小平表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正是共同富裕,這印證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可見,社會主義要體現出其優越性,必須實行共同富裕。
充分認識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準確剖析其中包蘊的辯證關系,是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所在。鄧小平多次提及“共同富裕”這個問題,概括其核心思想:允許、鼓勵通過正當的勞動和合法的經營使一部分個人和地區先富起來,再帶動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要準確地理解其科學內涵,就需要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正確理解“共同富裕”的核心,必須科學把握共同富裕的實質,它是全體人民的事業。鄧小平曾強調:“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我們要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根本的目的。其余的一切都是圍繞著這個目的和目標而設計,只要動搖了整個目的和目標,就是對社會主義根基的破壞。這是對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理解和把握。只有抓住了這個關鍵,才能使我們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堅持正確的政策、方法,始終不脫離社會主義的方向。
第二,正確理解“共同富裕”的關鍵,必須把共同富裕和“同步富裕”明確區分開來。鄧小平表示:“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共同富裕與“同步富裕”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步富裕”強調的是,所有人都能在同一時間達到富有。目前,由于不同地區和部門生產狀況不同、經濟發展結構也不平衡且個體差異較大。“同步富裕”的實現不切合實際。“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共同富裕是人們最終實現的依歸,但我們不會實行齊步走式的“同步富裕”,而是使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樣才能達成共同富裕。
第三,正確理解共同富裕思想,必須處理好“先富”與“后富”的關系。鄧小平說明了允許“先富起來”與實現共同富裕的關系:讓一部分人或地區先富起來,這樣才能使落后的地區得到發展。我們不會在平均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這是有違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方向的。可見,先富是權術,以先富帶后富;后富是目的,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二者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先后問題。先富是前提,若無先富,最終也不能實現共同的富裕;后富是目標,是以先富為本的結果。可以說,先富是量變,后富就是質的變化,先富起來的區域帶領和幫助落后地方實現民殷國富,這是建立在當時不發達的社會基礎上的。
因此,要正確處理好先富與后富的關系。我們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則,就會犯“極左”的錯誤。1957—1958年的“大躍進”就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經驗教訓。
第四,正確理解共同富裕思想,必須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第一步,即先富。這里把先富單獨拿出來講,是為了說明什么是先富、如何才能做到先富、為什么要先富,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把握如何通過先富達到后富。鄧小平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們認為要允許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這是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實際上,先富的人因為自身努力和辛勤勞動使收入多起來,生活富起來。以勤勞致富、依法經營致富,是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具體體現。先富者的重要角色在于其具有表率和激勵功能。鄧小平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使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后的地區更好地發展。”這也要求落后地區不能坐等國家的政策傾斜和投資增長,而要在這種正向的示范、帶動下奮發圖強、奮勇趕超。鄧小平規戒我們,讓一部分地區和人民先富起來,但絕不是拉開貧富差距。他說:“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可見,對那些率先富裕的對象,要指導他們怎樣科學地扶助落后的對象。
先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為此我們必須準確、全面地把握先富思想,以便有效地淬煉鄧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武器來提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
共同富裕在鄧小平理論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它使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學說更加充實飽滿,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重大發展,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1.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影響至深的理論創新價值。學界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更多的是講社會主義的特征。”而鄧小平卻明確地指出其社會主義本質的概念,并進行了清晰深刻的闡述。鄧小平把共同富裕定義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其社會主義本質論中“解放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清晰闡釋了社會主義的目標、特點與核心內容。鄧小平將科學社會主義引領至一個前所未有的層面,從而使鄧小平理論在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基礎上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衍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的設想。
2.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有著重要的實踐指導價值,它是制定我們黨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它對于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改革推進都有深遠的指引作用。它為我們謹防“左”、警惕右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確定了前進方向。它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指明了走向,即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它指明了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道路,即先富幫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富”。
當前,我國的貧富差距問題突出,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對于我國縮小貧富差距、推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啟示。我們要從現實出發,對貧富差距問題進行具體剖析,抓住貧富差距的主要因素,將其控制在合理的區間內,始終堅定共同富裕終將實現的信念。
1.正確審視貧富不均。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指引,在共同富裕落地生根的過程中,出現合理的、適度的貧富差別現象是正常的和客觀的。所以,我們要用辯證的視角來看待貧富差別現象,不能一有貧富差別現象就認為背離了鄧小平理論,背離了社會主義。
2.確保先富帶動后富。我們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盡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可以讓一部分地區和個人先富起來,但必須保證先富要帶動后富。當前我國貧富差距現象越發嚴峻,其產生的原因眾多,但先富帶動后富不力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要采取切實的措施,通過轉移支付等手段,確保先富能夠很好地帶動后富,從而縮小貧富差距。
3.合理引導先富。我國當前出現貧富差距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一些先富者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先富者往往集中在壟斷性行業,存在灰色收入、非法收入等。所以,政府在這些方面要下大力氣,從修改導致貧富差距產生的制度、完善法律法規等方面著手,健全法律法規、制度體制機制,從而有效化解不均衡的貧富差距情況。
由此看來,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非但具有影響深遠的理論意蘊,而且具備不可或缺的實踐要義。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已經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深入系統地了解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全面準確地掌握其科學內涵,將會有助于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