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攀
(揚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進入21 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不斷孕育興起,各種新興信息技術開始融入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人類的部分工作已經被機器人取代,甚至出現了很多的“無人工廠”,大機器和大量人員所從事的大規模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已經不再居于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將明顯增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有一部分人產生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的錯覺,認為它并不適應如今的發展形勢。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真理既是相對的也是絕對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也是如此,它并不是教條,它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更新自己的內涵,從而繼續發揮自己的理論指導作用,讓人們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更好地實踐,實現更好的發展。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經歷了初創階段、發展階段和成熟階段這三個階段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馬克思勞動觀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它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方面,為我們科學地認識勞動提供了多重視角。”馬克思將商品作為出發點,首先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進而闡釋了勞動的二重性,并在分析了勞動與資本的從屬關系后深刻揭示了勞資關系的對抗性,這對于當時無產階級的覺醒與斗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不同于一般的古典經濟學家,他對勞動價值論的研究是從‘商品’這一概念開始的。”馬克思認為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就是商品,一個商品首先必須要具有使用價值,這就是指商品自身的屬性要能直接或者間接地滿足人類的某種需要,一個物品只要是有用的就一定會具有使用價值,商品的自然屬性就是它的使用價值,但是一個物品有使用價值并不代表它也有價值,比如氧氣、陽光、水等,由于它們的產生過程中并沒有人類勞動的耗費和凝結,因此它們不是商品。商品的價值是由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創造的,因此不同的商品能夠進行交換,兩種商品進行交換時并不是依據兩種商品之間的價值,而是依據凝結在商品內部的人類勞動,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馬克思克服了古典經濟學家常常把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兩重屬性相混的缺陷,深入研究了商品二因素,科學區分兩者的概念和關系。”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它的對立性在于一個人不能同時擁有價值與使用價值。同時,商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也具有同一性,無形的價值蘊含于有形的使用價值中,價值是使用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勞動二重性理論是馬克思的重大貢獻。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程中正確認識了抽象勞動、具體勞動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抽象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人的腦力和體力勞動的耗費)。抽象勞動中凝結形成的是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就是指人們在一定的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它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能生產出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與復雜勞動也是對立統一的,它們的對立性體現在它們是不同的勞動,一個生產出使用價值,一個生產出價值;一個體現自然屬性,一個體現社會屬性。同一性體現在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而不是兩種或兩次勞動。勞動二重性決定商品的二因素,正確認識勞動的二重性對于認識商品的二因素有重要作用。
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持續進步,人類逐漸從石器時代進入了信息時代、數字經濟時代,這個時代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這個時代同之前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字經濟高度融入了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之中,它的高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時階級的對立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消失,階級對立仍然存在,只是以一種新的形式存在著。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工作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的技術革命也必然會產生新的產業和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前,人們的工作主要以手工業等傳統產業為主,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高新技術的突飛猛進,世界各國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信息技術產業逐漸成為支柱性產業,同時高新技術產業也在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在過去的社會生產勞動中,體力型和經驗型的勞動者占絕大多數,但是由于科技的進步,進行腦力勞動的勞動者的比重增加,漸漸成了社會勞動的主力。經濟全球化使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世界性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地調整升級,高技術服務業迅速發展,這是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必然要求,這也給很多國家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將人類帶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產業的繁榮使人們的生產消費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互聯網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逐漸形成了以人為中心的連接。“互聯網的本質就是連接,而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如今大部分國家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開始向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主張通過技術創新和發展模式改革,構建新形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
互聯網使整個地球成了一個“地球村”,人們在網絡上能夠看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如今很多人都能在網上辦公、進行購物,網購甚至成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一。互聯網產業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很多產業的興起,“‘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它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能夠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能夠提高整個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進而為改革、發展以及創新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
人們消費行為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在于人們的消費心理以及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各種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人們的消費心理會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氛圍、人口結構以及消費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這也使人們有了更高的消費需求。與過去的過度消費、污染型消費以及過分追求物質消費不同,如今大部分人都逐漸轉向了可持續的消費方式,主張適度消費、綠色消費。隨著網購的興起,人們消費的選擇也更多了。可以看出,人們消費心理的改變對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也起著重要作用。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并將繼續由低級階段過渡到高級階段。首先,原始社會是一個不具有階級性的社會形態,但逐漸發展為奴隸社會后就具有了階級性。而奴隸社會被封建社會取代后,就出現了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剝削和掠奪。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階段后,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等方面處于主導地位,為了維持其統治地位,他們加劇了對無產階級的剝削。與資產階級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價值的目的不同,無產階級的使命是解放全人類,最終目的在于消滅階級。
在數字經濟時代,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主題,但是部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仍然試圖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如今仍然存在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只是剝削采取了新的更隱蔽的形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很多人工智能代替了人類的部分工作,有人認為這種勞動不存在壓迫,但是人工智能并不能離開它的操縱者和管理者,只有人的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源泉。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被實踐檢驗過的正確的理論,任何真理都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去的真理部分或者全部不符合實際都是有可能的。馬克思生活在機器大工業時代,他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他所生活的時代的影響,他明確地闡釋了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根本源泉。但受時空條件的束縛,“簡單的體力勞動是馬克思時代勞動價值論的主要考察對象,商品主要表現為物質商品,生產形式則是物質產品的生產勞動。”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以后,數字信息技術不斷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被發揚、完善,并在不斷更新中指導實踐,始終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數字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對于提高勞動生產率等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每個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都有著不同的代表生產力,這對當時的經濟結構以及經濟走向都起著主導作用。“數字網絡中生產力的三要素就是指網絡無產階級,以及網絡中的勞動對象、勞動工具,生產關系即網絡無產階級與網絡平臺所有者之間的關系。”它們一起形成了數字經濟時代生產方式的基礎。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后,互聯網迅速進入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之中,同時它作為一個新的領域,在自身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這也給這個時代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空間,并且給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平臺,但這并沒有改變在當下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壓迫現狀。在數字經濟時代仍然存在著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本應該由勞動者共同占有的生產資料仍然被數字資本所控制,并且借此加大了對勞動者的剩余價值的剝削力度。雖然在數字網絡時代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含義會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數字資本主義依然處在馬克思所把握和解釋的概念與邏輯框架之內。
數字經濟時代,人們的勞動形式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在之前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物質勞動一直占據著主要地位,但是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繁榮,非物質勞動逐漸代替了物質勞動的地位。人類的勞動是價值的源泉,以腦力勞動等為主的非物質勞動創造的價值也遠遠高于物質勞動創作的價值。有人認為,在數字經濟時代很多人工智能產品的出現代替了部分人類的工作,這就意味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對立逐漸減小了,認為“無人工廠”不存在剝削。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數字勞動是由勞動者行為思想所產生的數據產品被數字資本無償地剝削占有的非物質勞動。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大部分人都開始從事價值更高的腦力勞動,他們創造的價值更高,這也意味著他們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也就更多了,而且即使是“無人工廠”也不能離開人工的操縱者以及維護者。因此,即使在數字經濟時代,人們的勞動形式與以前相比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但是資本家對無產階級的剝削仍然是存在的,他們之間的對立也并沒有消失。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從物與物的關系背后來揭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理論依據,揭示了資產階級的無限度地獲取剩余價值的剝削本質,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蘊含的內在矛盾,以及由此導致的社會不公與階級壓迫,實現了政治經濟學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融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指出,價值的創造來源于人的抽象勞動,數字經濟時代的勞動已不同于過去的簡單體力勞動,這種以腦力勞動為主的數字勞動能夠創造出比以前更高的價值,這也對數字經濟時代的勞動者的創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要實現數字經濟時代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充分解放和發展數字勞動者的想象力與創造性,重視創新發展,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同中國的特殊國情相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給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了繁榮發展,并在不斷探索中逐漸形成了科學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尤其是新時代以來,突出強調了腦力勞動者等知識分子在價值創造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要堅持的各種新觀點、新理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充滿了活力的科學理論,在新時代它仍然是進一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理論力量。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信息技術等各方面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深入發展。但是不論如今的時代與以前相比有多大的不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仍然不會過時,它的很多理論體系到現在仍然是適用的,并且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與時代相結合來發展自己。在數字經濟時代,我們仍要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為理論基礎推動數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