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華,涂金芹
(貴州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陽 550025)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由于我國鄉村地域廣闊,各個地方的情況不盡相同,黨建嵌入鄉村治理所取得的效果也大小不一。貴州臺江縣長灘村通過“十戶一體”把基層群眾組織起來,激發了基層群眾的內生動力,這種鄉村治理的方式得到了黨中央和貴州省委領導的充分肯定,開展黨建引領“十戶一體”鄉村治理模式對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推進鄉村治理機制創新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1.基層黨建強化政治引領。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治理的指向標,黨的建設在鄉村治理中是先導性的工作,基層黨組織是鄉村自治與政府領導鄉村工作的樞紐,是黨和國家意志在鄉村中的體現,所以基層黨組織在基層宣傳黨的主張、傳達黨的意志、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和動員群眾的戰斗堡壘。一方面,是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引領社會意識,用黨的主張來影響群眾的思想。另一方面,必須發揮黨的領導的組織優勢,發揮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不斷提升黨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增強人民對黨的信任感。
2.基層黨建強化示范帶動。黨員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不斷強化基層黨建的示范帶動作用。一方面,黨員干部群體要增強自身的先進性建設。黨員干部群體自身要有擔當有責任,不忘初心,踐行使命,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提高政治站位,自覺維護黨的領導,遵守黨章黨規。另一方面,要發揮黨員干部的公共服務功能。基層干部群眾要積極為人民提供公共服務,不斷提升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深刻把握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影響力和綜合服務力的內在關系,把政治宣傳、思想宣傳貫穿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在公共服務的實踐中樹立威信,增強自信,強化黨組織及其黨員個人的示范帶動作用。
1.治理主體的互動性提高基層黨建的創新性。“治理”更是強調其主體的多元化和過程的協商性,更加注重鄉村治理主體的能動性。鄉村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發展,要求各治理主體之間關于處理村里的重大事項開展協商,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這種互動性提高了基層黨建引領治理的創新,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立相應的協商組織和協商機構,有助于有效夯實基層黨的建設。
2.治理效能的漸進性提高基層黨建的積極性。基層治理能夠在黨組織的帶領下不斷取得進步,實現治理效能的提升。同時,在實現鄉村村務治理的過程中,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是鄉村治理所要實現的目標,對人民有利的都能納入鄉村治理的事務之中,公共建設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其治理效能,群眾對黨組織的信任就會增強,黨員干部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擁有一定的幸福感,有助于更進一步提高基層黨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合村并居后帶來的社會治理難題。21 世紀以來,以村莊為載體的鄉村難以適應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發展,為改變這種鄉村被邊緣化的現狀,降低農村公共服務和管理的成本,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資源供給共享,全國許多地方進行了規模的合村并居的實踐探索。從總體上看,合村并居成為各地獲得更多城市建設土地指標、集約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一條有效途徑。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問題,主要集中于村轄區面積過大,治理內容流于形式化和過程化,治理面不健全,基層黨組織的協調作用發揮難度較大。一些學者認為還可能破壞原有村落的鄉風文明,使農民失去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質。
2.新時代鄉村人口結構的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社會人口的流動,農村地區發展模式的單一難以滿足當前鄉村居民發展需求,人口流動帶來的是人口結構的失衡,留在鄉村發展的基本是勞動力較弱或者喪失勞動力的“老弱病殘”等群體。這容易造成鄉村空心化、土地撂荒、文化空洞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鄉村自治能力,而這種現象在偏遠鄉村地區今后還將普遍存在,是當前推進鄉村治理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3.鄉村治理資源模式轉變帶來的影響。由于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在資源的再分配格局中重點向鄉村地區傾斜。特別是農村的稅費改革,讓農民直接享受到了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實現了由稅收支出到再分配間接收入的轉變。但是這種鄉村治理資源模式的轉變,打破了原有鄉村發展共同體的格局,這種農村共同體被打破,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基層黨組織及村干部與人民群眾之間關系的疏遠,基層干部動員村民的難度加大。
1.“黨建+十戶一體”推進環境整治。“十戶一體”模式最初是為了環境治理問題,按照“居住相鄰”的原則,從黨員戶、致富戶、貧困戶三類群體中選取十戶組建為一體。一是實行門前“三包”制度,即包衛生、包清運、包秩序;二是發揮黨員、村民、組干部先鋒模范作用。
2.“黨建+十戶一體”引領產業發展。長灘村“兩委”從中“十戶一體”整治環境中得到效果后,將“十戶一體”拓展到其他工作中,不斷引導村民以地、資金、人力、技能等方式加入責任主體,開展生態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等產業,其中突出的有手工刺繡品、蓮藕產業、優質米產業、馬鈴薯產業、百合產業等,成立全體村民入社、村社合一的長灘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
3.“黨建+十戶一體”重組社會治理。建立“三聯”的黨員聯系群眾制度,暢通基層黨組織與黨員、黨員與群眾雙向溝通的渠道。黨員聯系群眾制度結合“十戶一體”的載體開展社會治理。“十戶一體”通過重構并縮小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單元,進而使基層社會治理重心下沉到以“十戶一體”為新組織載體的非正式治理單元,充分發掘我國傳統“家戶”這一基礎性制度和本源型傳統,讓家戶聯結的“十戶一體”作為農村基層社會發展的主體,進而實現農村社會的再組織化。
長灘村通過“十戶一體”的組合方式,重新組合鄉村社會治理單元,這種方式能夠優化治理方式,又能強化村“兩委”在鄉村治理中的主導地位。一方面,擔任“戶長”的人主要有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是黨員干部,“戶長”是村民與村“兩委”之間溝通的樞紐,降低了村務的管控難度,做到小矛盾“戶”內部消化的良好風氣。通過這種非正式制度的約束實現了黨建和鄉村治理的共贏,既增強了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威信力,又積極發揮了基層群眾自身的主動性,實現二者的良性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在農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十戶一體”有利于實現對各類鄉村治理主體統籌協調,整合鄉村各種資源,實現新時代“共治、共建、共享”治理理念下的鄉村各方主體協同共治提供智力、人才、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推動公共服務的供給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本質要求,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舉措。當前鄉村治理中存在村“兩委”公共服務功能弱化、村民個體參與鄉村治理的能動性不強等問題。在黨建引領“十戶一體”的鄉村治理實踐創新中,通過“戶長”的帶動機制,推動村務公共化建設、推進衛生環境整治、發展本地產業等方面,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黨建引領、黨員和“戶長”帶動、村民參與的聯動機制,使鄉村中的公共性得以顯現,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效能得以提升。
一方面,針對普通的村民群體,建立了“十戶一體”聚寶盆積分兌換機制,根據收集垃圾的種類和數量換取相應的積分,以積分去兌換獎品,這有效地調動了村民主體參會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針對黨員干部群體,實行黨員積分制,對黨員干部群體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勵效能,能夠有效引導村民向黨員干部看齊,學習黨員干部的優良作風。設立星級黨員評定,能有效形成對黨員干部的監督和考核,通過積分管理、群眾監督的形式,把群眾工作情況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納入村干部業績考核,加強對聯系和服務群眾工作的督促、指導與檢查,對不合格的黨員干部要通報批評,形成黨組織建設與群眾的良性互動。
社會保障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長灘村在推行黨建引領“十戶一體”的鄉村治理機制創新中,積極引導民眾參與到公益活動中,通過黨員帶動群眾訪貧困戶,問衣食冷暖;訪溫飽戶,問發展思路;訪小康戶,問致富經驗;訪老黨員、老干部,問興村良策等多條途徑,全方位、多層次搜集民意。實施“雙培雙帶”工程,把農村黨員、干部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農村優秀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干部,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同時,組織開展黨員、致富能人與貧困戶“結對子”活動。這些活動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套群眾互助體系,在滿足基本社會保障的前提下提升困難群眾的幸福感。
長灘村黨建引領“十戶一體”的社會治理模式,明確了戶長和村民的責任,“戶長”作為依法選村民代表,在7 個村民基礎上成立時間小組,推選黨小組長。由黨小組長帶領黨員、村民小組長帶領各組戶長(村民代表)組成村民小組“組委員”,每個村民小組推選1 名村務監督員,每個“十戶一體”推選1 名監督員,共同管理村民小組事務。教育引導村民遵守“十條公約”,推動移風易俗工作提質增效。為改變農村落后習俗、倡導新風尚,針對性地制定“十條公約”,規范推進村寨發展的行為。對違反者一律列入“黑名單”管理,限期整改。通過契約形式將責任落實到個體,個體的責任更加清晰化和透明化,能有效提高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個體的優勢,健全工作落實機制。
把全村村民在小組的基礎上劃分為“十戶一體”的自治單元主體,構成了村民自治的基本單元,縮小了原來以小組為單元的自治單元,自治單元的重構使得長灘村的微自治有了有效的實踐形式。村民自治的主體是村民,采用“十戶一體”作為微自治的基本單元的同時,將自治的主體進行了重構。首先,村民個體以“戶”為單元進入到“十戶一體”這個微自治單元,使參與的主體涵蓋了全體村民,從而使每個村民都有同樣的機會參與到村莊治理的過程中。其次,村民自主選取的戶長,是村民自主選取的有威望的、可信任的村民。戶長的選取遵循了村民自愿原則,從而使自主權回歸到村民手中。秩序重構“十戶一體”作為微自治的基本單元,打破了原有的以小組為單元的自治單元治理模式,秩序需要重構這種方式最重要的是黨員及其干部的帶頭作用。
臺江縣長灘村在村風文明方面,通過責任主體落實村規民約,規范村民言行舉止,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其中建立文藝宣傳隊,里面包括對瞄準飛舞、古歌、舞蹈等地方特色的文化宣傳人物,倡導移風易俗,提高村規民約的引領規范作用。村規民約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基層自治中作用顯著,能在一定程度上在法定的范圍內管理集體的事務,特別是一些關于農村的用火、用電這些事關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的特殊事務。當然,村規民約也會改變一些不合適的規定,過度懲罰不是目的,村規民約最重要的是教育引領的作用。中國自古是古老的農耕文明,傳統的社會,自治的力量不可忽視,今天村規民約的力量也不可忽視,這是鄉村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