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055)
十九大報告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而鄉村振興戰略正是破解我國“三農”問題的金鑰匙,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既是為了補足我國“三農”問題的短板,也是為了充分激發農業發展活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聚焦人口老齡化現象,改善農業農村現代化結構,是為鄉村振興戰略掃清障礙,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20 世紀初,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結構中老年人的比例逐漸上升,尤其在最近的幾年,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迎來前所未有的增長。人口老齡化加劇,一方面表示我國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可參與勞動人口減少,我國20 世紀積攢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同時也意味著我國養老負擔進一步加劇。如何養老、怎么養老的問題,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熱議。
最新的中國人口調查數據顯示,2000 年鄉村地區人口年齡結構為60 歲及以上占10.93%、65 歲及以上7.55%。2010 年鄉村地區人口年齡結構為60 歲及以上14.94%、65 歲及以上10.07%。2020 年鄉村地區人口年齡結構為60 歲及以上23.87%,65 歲及以上17.73%。從數據上可以看出,與前一個十年相比,在最近的十年間,鄉村地區老齡人口上升尤為明顯,而且增加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鄉村中60 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已超1.2 億,鄉村老齡人口群體規模龐大。我國鄉村地區老齡化程度在持續攀升,且在最近十年呈明顯加快發展的趨勢,這些都是鄉村老齡化面對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是任何國家發展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我國,尤為特殊的是有一個獨特而又不得不實施的政策,計劃生育。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經濟發展落后、貧困人口多、人口基數大,為了擺脫“越生越窮”的局面,不得不執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的政策一經執行,在當時確實帶來了短期的效益,控制了人口的增長,避免了新中國走向越來越窮的發展局面,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尚存在諸多問題?,F在看來,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人口老齡化現象。雖然在近幾年的時間里,二胎、三胎政策相繼放開,但長期以來的政策影響,以及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年輕人的生育觀,生育意愿大大降低。
《中國統計年鑒(2020)》數據顯示,1978 年,全國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一共是169 732 個,從事醫療衛生事業人員7 883 041 人;2019 年,醫療機構已經增加到了1 007 579 個,從事相關醫療服務人員更是達到了12 928 335 人;醫療衛生行業總費用從1978 年的110.21 億元增加到了2019 年的65 841.39 億元。這些數據表明,從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國醫療服務水平已經達到了全新的高度。在70 年前,我國的預期人均壽命甚至不足35 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身體素質、醫療服務等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77.3 歲,甚至多于原來的2 倍。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在外務工人員超過4.9 億,其中長期移動人口近3.7 億。與十年前的2010 年相比,在外務工人員增長88%;流動人口增加69 %。特別是在鄉村地區,長期以來,鄉村人多地少、鄉村產業單一的狀況造成了勞動力過剩。此外,農業生產成本逐漸增加,種地已經不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中青年便離開鄉村,尋找新的發展方式與就業機會。在人口流動過程中,由于中老年人搬遷的理念,以及他們的勞動能力、身體素質、文化水平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不如中青年勞動力優越,流向城市的勞動力大多是中青年。因此,現在的鄉村中留守的大多數是中老年人,這符合人口流動的“推拉理論”。在鄉村“推”和城市“拉”的作用下,大量中青年流入城市。雖然這對城市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但也必須認識到正是這個原因導致鄉村老年人口比例變相迅速上升,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
由于中國城市化進程和鄉村工業化進程的迅速大發展和其他高收入因素的雙重誘惑,大批鄉村年輕的勞動力開始遠離鄉村到城市尋找就業機會。其中,接受過高等教育培訓,并已具備了相應的專業技能水平的廣大農民,將有更多的機會選擇在一線城市中尋找相對穩定可靠的高收入崗位。城市生活的便利以及高薪資的收入促使他們選擇留下來,并且有了長期定居的打算,這進一步導致鄉村人才資源的缺乏。老年人成為鄉村留守的主力,大部分鄉村地區,人才短板現象依然十分明顯。這便導致現在鄉村農業發展水平大多比較低下,距離鄉村振興目標仍有很大差距。
鄉村的產業振興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是產業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v觀其他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所有的產業發展都是以人才資源為基礎的。在目前的中國發展環境下,產業快速轉型升級,促使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在新興的產業中,中青年優質人才成為產業創新發展的主力軍。因此,大量人才流向高端二、三產業,導致基礎農業人才短缺。目前,又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尤其是鄉村地區,鄉村產業振興所缺乏的人才資源成為發展的一大障礙。在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人口老齡化問題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巨大的絆腳石。例如,由于老年人自身情況原因無法向城市轉移,轉型和發展高新技術行業更是難上加難。另外,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劇還將直接影響到勞動力資源要素、社會可投入的資本要素的有效供給以及社會對公共產品資源要素的有效合理再分配需求等一系列相關社會問題,這也將會影響我國社會產業結構進一步合理有效的轉型升級。
第一,人口老齡化造成鄉村人才流失,為了有更高的收入,年輕農民工更愿意到城市工作,但這將加劇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和老齡化現象。根據目前經濟發展的數據顯示,城鄉區域發展本身不平衡,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將進一步放大鄉村與城市的貧富差距問題,這也反映出我國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第二,人口老齡化將導致鄉村現有的基礎資源無法滿足鄉村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的需要,對于鄉村老年人口的養老服務等生活保障能力也將迎來嚴峻的考驗。一方面,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晚,與城市相比,本身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鄉村由于地廣人稀、文化水平較低等因素的影響,鄉村人口可利用的資源有限,在發展中處于不利地位。最后,在鄉村的發展中由于鄉村決策者缺乏先進的發展理念,往往可能會忽視鄉村環境治理,對鄉村環境治理缺乏重視,這會加劇城市和鄉村居民生活環境方面的差距。
1.健全老齡化應對機制。針對當前的鄉村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建立相適應的發展政策,加快鄉村地區經濟快速有效的發展。在國家宏觀政策層面,要確立對鄉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總體工作思路;在下層政府機關方面,要將國家政策思想部署到實際工作中,完善相應保障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將老齡化戰略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要求各地區以年為單位制定計劃,并每年考核,落實計劃發展,將老齡化工作作為長期持久發展工作。
2.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鄉村的主體是農民,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要讓農民兜里有錢。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收入水平決定消費能力。農民消費欲望的增加,能夠激發鄉村地區的消費市場活力,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結構創新型發展,這也與我國擴大內需的發展不謀而合。只有農民群體不再靠天吃飯,增加消費信心,穩定消費支出,才能激活鄉村消費市場的潛力,改善鄉村地區消費產業結構,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對“三農”的投入,不但需要財政和資金方面的支持,也需要科技、人才和相應發展管理的投入。采取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人才投入可以為鄉村發展提供基礎保障,有助于長期發展,合理的組織管理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優化的生產資源配置,降低發展成本,提高生產效益。解決“三農”問題,這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鄉村振興的使命。
1.創新養老服務新模式。根據老年人生活習慣特點,積極創新養老服務模式,建立新生態養老方式,讓鄉村老人也可以像城市老年人一樣享受到優秀的養老服務。加強鄉村老年人養老輔助服務設施建設,為養老服務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政府在發展公共養老服務的同時,也要讓更多的私人資本參與到其中,對于民間養老機構,要給予一定政策支持,加大民間機構參與的力度,使養老服務業轉變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2.推動醫療服務在老年群體中的開展。在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要重視醫療養老服務的發展的重要性,老年人的身體狀況一般都比較孱弱,在醫療服務中要切實考慮到這一點,建立以老年人為中心的醫療與養老相結合的關懷模式,使老年人可以享受到不間斷的、專業的、便捷的醫療養老服務。同時,政府也要完善相關福利體系的建設,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到養老醫療行業,在提升醫療養老服務水平的同時,促進我國整體醫療能力的提高。
3.提升社會長期照顧資源供給能力。在目前階段,社會人均壽命延長、醫療服務水平提升,這些都導致了老年人口規模的擴大,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患各種疾病、發生殘疾等情況的概率也大為增加。對此,應從長遠出發,探索建設新形勢的養老保險制度,讓中老年人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多做打算,購買相應的養老服務保險。國家應大力支持和鼓勵保險行業推出符合當前養老服務業的保險產品。同時,將養老服務及相關醫療康復項目計入醫保覆蓋范圍內,為殘疾、半殘疾老年人的康復治療服務提供相應保障。
1.創新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鄉村地區要合理利用自己的優勢資源,結合自身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改變單一農業結構的不利條件,結合市場需求,在不同地區、不同時節,開發出不同的農產品以供市場選擇。例如,在近城市的郊區,鄉村地區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發展以體驗園林生活為賣點的新型農業生態園區,在吸引周邊旅游資源的同時,還可增加鄉村地區農產品的銷量,為鄉村地區實現增收。鄉村的發展要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特點,提高鄉村產業發展水平,發展特色資源,積極引導人才資源返回鄉村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2.依托大數據時代,合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在21世紀的今天,以互聯網為主的新業態已經成為主流的發展趨勢,網絡帶給了我們前所未有的舒適與便利,鄉村地區的網絡建設現在仍不及城市地區發達,應該指導鄉村地區建立健全網絡服務,通過網絡服務實現數據共享,發展智能化養老新模式,讓鄉村老年人也可以享受到網絡時代的便利與舒適。
要看到老齡化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積極面對老齡化問題,探索新的解決方式,健全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制度。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農民才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實踐者,政府要真正重視農民的發展需要,關注農業發展短板,解除農民生活的后顧之憂。圍繞鄉村振興這個戰略目標,創新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加快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改善鄉村市場消費結構,培養新時代下的專業農民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播下有潛力的種子,促進可持續發展。同時,在政策方面,國家大局發展上要更加傾向于鄉村地區,只有鄉村地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了,鄉村地區市場消費潛力才能被激活,這不但對于鄉村地區的發展有利,對于中國擴大內需消費市場的宏觀發展目標、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也都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