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婷
(泉州農商銀行,福建 泉州 362000)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及制度建設逐步完善。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提高了對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創新的重視度,其中,進一步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以期在新時期,讓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更突出的推動作用,已然成為如今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環。在我國農村金融改革中,農村信用社作為我國農村金融的重要力量,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農村信用社作為一種特殊的金融制度安排,是特定前提下擔負特殊任務的產物,在形成發展中表現出強烈的行政色彩。受歷史、體制、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村信用社制度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問題,進而對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但當前農村金融發展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農村金融服務種類較為單一。與我國各大城市地區金融服務產品更新迅速,服務種類十分豐富相比,當前農村金融仍局限于提供存、貸、匯等常規金融服務。農村金融服務創新不足,金融服務產品單一,已不足以滿足如今農村地區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及不同地域、不同農業發展模式下的金融需求。其次,政策性金融支農能力有限。國家政策性支持農村地區的貸款,由于缺乏完善的風險補償、轉移機制,缺乏完善的對農村貸款提供貼息、減稅等杠桿機制,再加上農村信貸擔保機制不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缺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發展的注資。再次,農村金融風險仍偏高。隨著近年來農村金融改革的不斷推進,有效提升了農村金融機構風險抵御能力,但農村金融風險仍舊偏高。一方面,相較于城市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機構資產質量普遍偏低;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偏低,操作風險大。
當前,農村信用社改革難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信用社性質定位不明確。相關法規政策指出,農村信用社不僅要擔負政策性業務,還要追求經濟利益。這一性質的不確定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信用社股本的募集和股權調節,從長遠角度看,可能會致使經營者出現尋租行為及道德風險。也就是說,一方面以追求商業性目標為由,設立偏高的農村信貸門檻;另一方面在出現虧損情況時,則以發展政策性為由,將經營風險轉移給上級部門,讓農村信用社進一步陷入經營虧損、財政補貼的惡性循環之中。二是農村信用社改革與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雖然我國相關法規政策指出,由省級政府擔負為農村信用社提供監管、指導、協調以及服務等職能,不可將管理權下放給基層政府,也不可干預農村信用社的具體業務及經營活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不知省級政府可否合理把握這個度。如何做到有效履行管理責任,同時做到政企不相干預,是農村信用社改革中面臨的又一個難題。具體而言,首先,隨著分權體制的不斷實行,地方政府表現出明顯的通過調節地方金融機構,以控制資金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及投資的傾向。基于此,地方政府往往利用自身獲得的管理權,對農村信用社經營活動開展行政干預。其次,農村信用社大多分布于縣級以下的鄉村地區,省級政府需要借助縣政府力量,通過基層政府開展協助管理,在這一過程中,基層部門極可能對農村信用社經營活動進行過度干預。三是缺乏推動改革的外部綜合系統。其一,現行金融機構調控下,農村信用社以縣域為界限、資金流失等,加劇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風險。長期以來,存款吸收競爭力一直屬于其薄弱環節,由此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信用社的發展,一些農村信用社不得不通過向人民銀行申請再貸款以保障自身的放貸能力,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成本,還使得人民銀行的再貸款性質發生了轉變。農村信用社以縣域為界限,面向“三農”提供金融服務的經營特征,使得農村金融貸款過于集中,進一步加大了農村信用社的經營風險。其二,缺乏政府扶持下的法定保險及擔保體系。商業性保險公司為規避風險,不愿意對高風險的農村信貸業務進行承保;因為基于政府扶持的農村信貸法定保險機構缺失,使得農村信用社面臨著極大的經營風險。另外,在擔保方面,農戶無法提供可靠的抵押物,擔保人也通常由于缺乏固定工作及穩定經濟來源,加之信用意識薄弱,難以切實承擔擔保責任。為防范風險,農村信用社不得不提高農村信貸門檻,由此不僅加大了農村經濟主體的借款難度,還影響了農村信用社自身的發展。
首先,隨著我國農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斷推進,不管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信用社,維護自身利益、防范經營風險等意識均在不斷提升。鑒于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多樣性,針對不同生產力水平的農業生產,應設立不同的金融組織,也就是設置不同產權模式的金融組織與其相匹配,并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服務。農村金融組織作為生產關系的一大表現,不僅要遵循農村經濟發展規律,還要切實適應農村生產力水平。唯有如此,方可有效規避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的以一種產權模式的組織形式面向多樣化生產力水平的農業生產等問題,進而保障農村金融的有序健康發展。其次,隨著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同時提升了農業融資需求。如今,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主要實行的是集體所有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于這一制度,不僅可有效解放農村生產力,還可讓農業融資需求得到大幅增長,而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則可進一步為農村生產力解放及農業融資需求提升帶來積極影響。所以,推進農村土地改革的同時,還應創新當前農村金融體系,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
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改革下,可從以下幾方面工作入手,推動自身的改革發展。一是注重為“三農”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農村信用社改革應秉承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充分結合我國實際國情、當地農情以農村信用社自身社情,以推進產權制度及組織形式的創新建立。但不管是實施哪一類產權制度及組織形式,均要堅持為“三農”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比如,可推進農村金融工具創新,加大對移動金融等金融科技的推廣力度,提升農村綠色信貸服務水平。雖然在短期內,金融創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可能會加大農村金融機構經營運營成本。但從長遠角度而言,此舉可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升農村金融機構的潛在收益,為鄉村振興創造有力的金融基礎條件。又如,面對疫情、自然災害等沖擊,可推進農業保險產品創新,強化農村保險金融業與其他金融機構風險的橫向管理,推出一系列創新性保險產品,完善保險在社會風險管理、災害救助等方面的功能,提升農戶抗風險能力。二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我國地域廣闊,加之農村信用社屬于是小型社區型金融機構,所以不同地區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并與商業銀行治理結構作適當區分。結合農村信用社社區型、小法人的特征,在治理形式方面應秉承結構規范、形式靈活、治理科學的原則,針對規模相對偏大、效益良好的機構,可建立健全“三會一層”治理架構;而針對小規模機構,則可采取多元化治理形式,包括可實行董(理)事長兼任行長(主任),由審計委員會強化監管工作;還可實行不設立監事會,由董(理)事會下設委員會擔負監事會職能。依托強化內部監管、優化經營機制、完善管理體系等手段,切實構建起與農村信用社特征相符的法人治理模式。三是對省聯社進行合理定位。一方面,應提高對縣級社法人地位的認同度,賦予縣級聯社、鄉鎮社以足夠的自主經營及管理權力,不可干預基層農村信用社自主經營,不可調度農村信用社資金。同時,應加強行業管理,尊重農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相互間的協調關系。另一方面,應開展好農村信用社行業管理工作,在規章制度建設、業務活動指導、信息咨詢等方面,為行業管理提供有力指導。
對于農村信用社改革下農村金融的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工作入手:一是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激活農村要素。隨著近年來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農村信用社應進一步聚焦鄉村振興戰略,不斷開拓農村融資渠道,激活農村要素市場,為鄉村振興提供金融活力。首先,可加強與村委會的交流協調,對農村集體房屋、土地經營權等村級資產,采取村級代管模式。與村委會達成村級資產融資協議,并通過村委會開展好授權資產現場管理工作,掌握受托資產的實時動態,協助管理托管資產。其次,嘗試實行“合作社+農戶”等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協助開展村級資產代管、評估等工作。同時,聯合地方政府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平臺建設,全面采集農產品銷售信息、一系列生產要素信息的信息數據,依托綜合分析,為社員、農戶制定個性針對的融資方案。在此基礎上,利用網點LED、村級公告欄、微信公眾號等傳播媒介,向農戶傳達貸款產品、流程、條件等相關信息,并全面跟進每筆貸款進展情況,有效掌握反饋關鍵節點信息,確保雙方信息暢通對等,建立起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的有效信任關系。最后,有效盤活利用好農村集體所有的閑置房屋、池塘、山林等資源,結合當地歷史、人文等地方特色,積極開發新產業、新業態,吸引外部資金流入農村。二是推進相關配套制度改革,建立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機制。其一,推進構建農業政策性保險制度及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建立完善金融風險分擔機制。應借助金融、財政、稅收等手段,助力農業保險發展,引導商業性保險機構推出涉農保險,支持農戶構建互助保險組織。依托農業保險,有效減少農業信貸面臨的自然風險,吸引各類金融機構為農村經濟主體提供多元金融服務。同時,加強構建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即為在財政出資建立擔保機構支持下,在基于財政補貼及其他扶持政策支持的商業性擔保機構、企業互助性擔保機構的輔助下,構建擔保形式豐富、擔保渠道多元的信用擔保體系。其二,推進建立存款保險試點,構建可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的市場推出機制。應對相關虧損嚴重、資不抵債、存在極大安全隱患的農村金融機構,在保障小額儲戶利益及防范系統性銀行計提的情況下,予以嚴格取締,強制退市,保障農村金融的有序健康發展。三是聚焦綠色發展,創新綠色金融。第一,確立綠色信貸支持方向,實行差別化信貸政策,對滿足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的,提供相應的利率優惠。在金融產品方面,推進綠色貸款產品創新,為新材料、新能源等農村綠色產業提供信貸資金支持。在金融服務方面,打造綠色信貸審查、審批綠色通道,為節能減排項目營造更有利的融資環境空間。第二,加大線上金融服務發展力度,推廣無紙化辦貸模式,提升辦貸效率。同時,推進對信貸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傳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節能環保改造等提供可靠的資金及金融服務支持,將更多金融資源轉移至綠色發展領域,促進傳統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第三,結合農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為農村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推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等綠色農業的有序發展,為綠色農業信貸需求提供可靠保障。此外,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扶持力度,優化農村支付環境及人居環境,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資金及服務支持。
新時期農村信用社改革是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國家經濟環境變化的必由之路,為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在改革實踐中應充分結合農村金融發展實際,有效明確當下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以及農村信用社改革面臨的難題,在立足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三農”的基礎上,推進發展模式、金融服務創新,并強化自身內部管理,提升風險抵御能力,進而切實促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及農村金融市場的有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