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 (江蘇省連云港市教育局,222006)
“結構化”一詞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討論,單一的技術學練、忽視理論知識教學、以達標成績為主的學習評價方式等教學行為的出現并不符合體育運動是一門結構化的身體活動的規律,因此,遵循體育學科內在發展規律是有效進行體育課堂教學的基礎,在體育課堂中實施結構化教學有利于學生運動知識與技能系統化發展,從而提高體育課的效果,更好地幫助學生享受運動的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對學生采取結構化教學,使課程內容結構化,避免將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割裂開來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用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體育與健康實踐中的問題,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綜合能力和優良品格。《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注重知識、技能的內在聯系,將單一的知識、技能進行串聯,突出連貫性、整體性、實踐性等體育與健康課程特點。布魯納提出“學習一門學科就是把握它的基本結構”。結構化教學是一種將散亂的知識與技能串聯在一起的全局性思維,避免單一內容呈現,使得教學內容以多個內容組合出現,是一個完整的結構化系統教學的過程。簡而言之,知識與技能有效融合是結構化教學的主要特征,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具有邏輯性和系統性,呈現“總分總”的教學結構,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運動技能,學以致用,實現思維品質的提升。
結構化教學倡導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即學習本身既是結果亦是再學習的媒介,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應鼓勵其發揮個體的能動性,這有利于對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學習方式的培養,從而發展學生體育學習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過去的一些體育課堂的教學內容是以單個內容為主,缺乏不同內容的串聯,忽視知識與技能的前后關聯,學生對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是孤立的、碎片化的,知識與技能的關聯、銜接與轉化脫節,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較差。與之相反的是,結構化教學內容注重多個教學內容以組合形式呈現,促使學生形成知識結構,并逐漸形成體育學科領域的基本觀念,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富有邏輯性和系統性,有利于學生在真實情境下運用知識與技能,真正能夠樂在其中。
從教學改革實踐來看,課程改革理念需要體育教師在課堂上扎實地落實才能保證教學改革措施得以有效實施?!墩n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要引導學生用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解決體育與健康實踐中的問題,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綜合能力和優良品格,而如何執行與實施則需要教師個體的主動轉變與實踐。結構化教學不是整體化教學的另一種說辭,更不是對碎片化、零星化教學的修正,結構化教學是一種對于教學理念、意識與方法,通過教學策略與資源的整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培養學生體育學習的能力與素養。因此,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結構化教學思維和認識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體育教師的思維轉變應體現在“學生怎么練”,注重“勤練”,讓學生在課堂內外能夠學以致用。
結構化理論強調,學生是學習能動者,是自我監督的能動者,是教師發展的促進者。學生作為課堂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體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即體育學習的能動態度,對于結構化教學的實現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具有主體意識、反思意識與創造性意識的學生,可有效督促教師教學,并促進教師的發展,從而實現師生共同發展的良性局面。因此,在結構化教學實施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體育學習態度,使學生轉變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敢于質疑、反思教師的教學設計與組織形式;鼓勵學生以自我學習的體驗和獲得感覺為依據,樂于表達與交流自我的學習體會,為教師的教學策略改進提供參考;讓學生不僅是課堂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更是課堂活動的設計者和維護者,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學習能力是學習者個體的綜合素質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包括完成學習活動的能力、本領、熟練程度等,學習者通過有效策略適應自身全面的學習需求,高效完成學習任務,進而促進個體能力發展,提高學業成績。如,學生不知道為什么每節課都要做準備活動。作為教師,應深知準備活動的作用和意義,而對于學生而言,如果教師沒有進行傳授,以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對準備活動價值的理解會存在局限性,甚至是片面性,不了解準備活動的作用,只知道“在做什么”而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削弱學生對于準備活動的行為投入和維持力,進而出現質疑聲并消極參與。在學生尚未對準備活動的作用有正確的認知時,其參與動力主要來自教師的管理力度、活動的吸引力和課堂氛圍等。而當學生認識到準備活動價值和作用后,其參與的動力就有可能從外部向內部轉變,學生學習行為從被動轉變為主動。結構化教學中,一是要讓學生理解課堂“結構”的含義與作用,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二是要重視對學生個體體育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于體育學科而言,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包括場地器材的選擇、使用能力,運用學法的能力,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體育教學規律的能力等。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給予充足的時間和機會,才能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與養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有必要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理性化進行培養,使學生從被動盲從到積極主動參與。
以往的教學評價體系中,存在“以教評教”的情況,導致課堂教學關注的重點是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隨著教育評價體系的逐步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得到廣泛的認可,即“以學評教”。其中一個重要的點即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運用能力,即“學以致用”的能力。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就是改變教與學的方式,轉向結構化教學,即從單個技術的學練轉向完整技術的學練,并注重運動技術在活動和比賽中的實際運用。同時,要關注課堂中知識和技能的顯性與隱性的聯系,要求教師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技能與知識的傳授,而要關注課與課、運動項目之間的關聯與發展順序。值得一提的是,結構化教學是一種教學思路,在運用結構化的教學進行實踐教學中,要避免對結構化教學的僵化操作,產生“因結構而結構”的束縛思維。
《〈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中小學體育課應包括20min左右的結構化運動技能學練,結構化運動技能教學倡導教學內容以組合的形式呈現,摒棄單個知識與技能教學,體育課并非只是單一的技術動作教學,應將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融為一體,注重知識與技能的關聯、銜接與轉化。因此,體育教師應具有全局性思維,注重單一技能向整體性技能轉化,關注各個動作之間的聯系,特別注重關聯技術動作學習的設計,能夠讓學生在不同的比賽場景中運用結構化技能處理問題,提高學生在實戰中技術運用能力。如,在籃球雙手胸前傳球教學設計中,運用領會教學、視頻反饋教學、分層次教學等方法和手段,使“教會”更通俗易懂,讓學生能夠有效練習,提高學習效率。當學生掌握傳球技術后,就需要關聯到比賽中傳球技術的運用,在2人1組傳球練習中增加1~2人進行逼搶,迫使接球學生擺脫防守球員后接球,達到“以練促學”“以賽促練”的目的,提高學生在真實比賽情境下的傳球能力。當學生能夠長期在結構化氛圍中學習,就有助于學生真正掌握技術和在比賽中靈活運用,使學生獲得發展。
當結構化教學成為一種意識和主動自覺后,教師的教學思維、學生學習態度將發生重要的改變,學生會主動學習、主動建構,形成自己個性的結構化學習方式,奠定終身體育鍛煉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