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鶴雪
(南開大學文學院)
“文化新變與多維之思——2022四校工作坊”由南開大學當代審美文化研究中心、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關西大學東亞文化研究科共同主辦,于3月19日至20日在線上召開。本次工作坊由圓桌會議和專題研討兩部分構成,旨在為青年學人搭建思想交鋒平臺,促進中日學術交流。
本次圓桌會議包括“元宇宙與新現實的創生”和“加速的社會與保守的青年”兩個議題,來自五所高校的14位研究生發言匯報,180余位觀眾旁聽并參與討論。元宇宙問題既是近期學術熱點,也是社會熱議話題。針對算法、技術倫理等問題,大家對“虛擬世界的真實感”“NFT藝術的可能性”“技術對身體語法的重塑”“元宇宙敘事的選擇性與建構性”等問題進行了充分討論。與元宇宙這一學術熱點不同,青年話題更貼近同學們的切身體驗。同學們的討論既涉及羅薩的社會加速批判理論、社會秩序與風險、青年主體選擇、青年的歷史與當下使命等學理層面,也包括畢業生就業傾向的轉變、“考公務員熱”“內卷”“躺平”等社會熱點議題。兩場討論持續四個小時,氣氛熱烈,思考深入。
20日的專題研討,首先由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千野拓政教授和南開大學文學院周志強教授致辭。千野拓政教授強調文化研究介入現實的視角和力量,呼喚年輕人在更開放的視野中求學與思考。周志強教授則強調了工作坊的意義,要在思想碰撞中借由他人視角塑造自我主體,形成有責任擔當的青年思想聯合體。會議共分為四個單元,來自六所高校的青年學者對17位研究生的發言進行了精彩的評議。
“文化動態與文本新讀”專題聚焦文本細讀和類型演變。上海大學姚書怡以小說《小時代》為切入口,重讀文本中的“自戀結構”以及時尚邏輯的“意義補位”,進而揭示其背后的主體錯位和文化圖景。關西大學孫鑒對武俠小說的發展脈絡進行了詳細的梳理,指出傳統武俠小說在“IP時代”被邊緣化,“去武之俠”和“武俠神化”成為主導趨勢。慶應義塾大學甘恬梳理了梅娘的個人文學活動經歷以及作品出版情況,探究梅娘之所以能活躍在20世紀50年代文學場的社會原因。早稻田大學岡崎至秀通過《十八歲出門遠行》中的“重復”和“循環結構”,探討余華作品中“虛偽的形式”偏離現實生活邏輯的特性,為文本的內部秩序和邏輯的“真實”找到了依據。
河北大學郎靜老師、河北師范大學楊宇靜老師擔任本場評議人。郎靜老師肯定了同學們結合個體生命體驗的研究方式,給出了研究對象應進一步細化嚴謹、原因分析要進一步深入的建議。楊宇靜老師強調要跳出注重心理和體驗真實的傳統思路,關注文本內部的“邏輯真實”。
“科幻想象與全景現實”專題,集中于對科幻和技術的探討。南開大學馮嘉鑫詳細分析了科幻小說《零度分離》中的三種想象類型,將科幻文學對虛擬現實的想象與社會歷史語境的變遷聯系到一起,重構為主體與虛擬現實世界關系的寓言。早稻田大學陳哲銘捕捉到王晉康科幻小說中人與社會、集體相沖突的特點,由此思考身體的改造、人與大眾的關系、科技時代人的感情的高尚性等問題,探究生物科技本身的未來性。上海大學馬岱涵詳細辨析了“賽博朋克”在科幻作品和當下流行文化場域中的不同內涵,分析其內部的技術條件,并反思“技術與人并行”的未來可能性。關西大學宋逸凡以《鬼吹燈》系列為例,探析網絡文學“平臺、讀者、作者”之間的關聯及變化,重點分析網站制度、閱讀模式,并對網絡文學平臺的互動模式進行了總結。
關西大學池田智惠老師、上海大學張淳老師擔任本場評議人。池田智惠老師提醒,要注重文本的歷史脈絡,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和地域對作品的影響。張淳老師強調,在研究網絡文學互動模式時,要考慮到讀者從個體到群體的變化,以及文學社交化的趨勢對研究對象的影響。
“數字時代的聲音與圖像”專題,關注言說的矛盾性和藝術作品的生產邏輯。南開大學范昶發現了劉森音樂作品中的“癥候”,即“華北浪漫革命”的宏大標簽與掩蓋不住的衰弱頹廢情緒之間的張力,由此進一步分析其“聲音角色”。早稻田大學張敏行認為三寶的音樂劇作品是對美國音樂劇“整體性”理念進行整合創新的絕佳案例。上海大學劉珊杉認為“冒犯”是女性脫口秀演員言說的核心特點,指出在任意“冒犯”的表象背后,是現實的情感政治邏輯對“冒犯”的圍堵和強制彌合。南開大學耿盈章認為采用區塊鏈技術的NFT(Non-Fungible Token)藝術品具有不可任意分割、復制以及獨一無二的特點,從而得以使“光暈”復現,即呈現“復魅”趨勢。但本質上,NFT藝術品還未能逃脫阿多諾所說的“文化工業”的范疇,是一種新型的數字商品拜物教。
南開大學陳琰嬌老師、上海大學李鵬飛老師擔任本場評議人。陳琰嬌老師提醒,要注意聲音研究的獨特性,聲音作品自身的復雜性要求我們首先要對文本進行充分挖掘,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癥候閱讀”。李鵬飛老師強調,要思考核心概念與研究對象的相適性,以及理論框架與研究對象是否相符的問題。
“游戲與生活的另一種真實”專題,涉及游戲文本的辯證生產邏輯、算法研究、青年主體性建構等話題。南開大學周思妤發現了放置類游戲通過假裝鼓勵“不行動”而讓玩家“瘋狂行動”的秘密,同時發現它的發展與社會流行語“佛系青年”“躺平”“內卷”的演化同步,“瘋狂行動”與“內卷”將放置類游戲重構為青年主體性錯位的寓言文本。南開大學毛睿喆采用算法研究的思路,細致分析了角色扮演游戲的算法結構,并指出其中的悖論:游戲中的反抗強權只能通過臣服于系統強權的規定才能達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經濟俠”的概念,認為其再現了現實社會的權力結構與文化邏輯。早稻田大學王雅俊通過對山東省煙臺市近20年來Cosplay(扮裝)文化活動的考察,總結出不同階段Cosplay文化實踐的特點和變化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指出“二次元”亞文化群體對文本的吸收與再創作呈現出由“通過儀式抵抗”轉變為“泛娛樂”的趨勢。上海大學王司維對教育消費、知識付費的廣告敘事策略進行了解讀,以歷史的角度透視知識焦慮現象,并借用福柯對“關心自己”的論述來說明知識焦慮是當下“關心自己”失落的一個側面。上海大學張少璞將“工友之家”視為一種新型生活方式,并將其置于青年壓力逐漸上升的社會生活圖景中,探究青年對理想生活的主體性選擇,并進一步分析這種選擇背后的社會原因。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鄧劍老師、南開大學高宇老師擔任本場評議人。鄧劍老師認為,同學們對放置類游戲和角色扮演游戲的分析都很有意義,前者提醒我們注意放置游戲中玩家不會遭遇否定性體驗的獨特性,后者引出了算法批評這樣一個重要話題。高宇老師建議,在思考“知識社會”的“關心自己”時,可以融入“個體經營的社會”的視角。此外,在“工友之家”的主動選擇的表象背后,是青年在總體的被動環境下的有限選擇,這提醒我們要同時考慮到當代青年生活和工作的價值困境。
閉幕式上,千野拓政教授對同學們的創新思考給予肯定,同時也提醒大家要始終牢記文化研究的“問題意識”,面對研究對象,首先要進行細致的分析,找到問題并將其焦點化,最后才是問題的理論化。要尊重問題本身的邏輯,切不可用理論框定現實。在會議總結中,關西大學的池田智惠老師、上海大學的羅小茗老師、南開大學的陳琰嬌老師分別回顧了自己在工作坊的成長經歷和學術收獲,由此鼓勵同學們既學習、也交流,收獲求知路上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