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笠笠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審美的不斷變化,對藝術作品有著更高的期待,面對這樣一種大環境,我們應該培養什么樣的新時代聲樂人才,成為聲樂教育工作者當前至關重要的一個研究課題。面對當今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聲樂教育工作者需要培養出具有多樣化風格演唱能力、思想上緊跟時代步伐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培養學生“演唱風格多樣化”的能力,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隨著中國聲樂的不斷發展,新的作品層出不窮、類型豐富,不同類型和風格的作品需要不同的演唱技巧來表現。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學生對每首作品進行深入了解和解讀,如地域特征、民族特征、時代特征、創作者的創作初衷等。在熟練掌握扎實的演唱技術之后,結合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從演唱方式、演唱風格上做相應調整。我們應該打破唱法的界限,做到唱什么像什么,最終把聲樂作品所特有的風格和韻味表達出來。
在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在演唱中注重咬字,先用歌唱的狀態反復朗誦歌詞,找到語言的邏輯性,找到歌曲語調與音調之間的關系,這是筆者經常跟學生強調的重點。如果在歌唱中咬字不講究、不嚴謹,就會直接影響作品風格和內涵的體現,沒有與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更談不上演唱風格的多樣呈現了。
由于觀眾在欣賞演員演唱的過程中,除了聽還要看,因此需要演唱者不僅要唱得好還要演得好,用恰當的表演技藝來傳達和表現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作品。好的表演需要對戲劇、戲曲和舞蹈形體等進行全面學習。
培養演唱風格多樣化的聲樂人才不僅要在專業主課和專業基礎課上引起足夠的重視,還應引導學生加強文化修養與藝術修養等各類課程的學習,在作品的二度創作中賦予更深層次的表達,在多樣化的作品中體現演唱風格多樣化的能力。
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民族聲樂教學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體系,這是繼承傳統、借鑒國內外優秀教學經驗和演唱經驗的實踐成果,我們還要進一步完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繼續探索培養學生獲得多種演唱風格的能力。
科學發聲方法的訓練是聲樂教學的重要過程,是提高學生演唱技術的核心,是培養學生掌握多樣化演唱風格的前提條件。
通過對學生“U通道”的訓練,可以解決呼吸、聲區統一、共鳴等問題;通過母音轉換來解決咬字“里出外進”等問題。通過這樣的訓練,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并掌握扎實的演唱技術基本功。日后,即使偶爾遇到演唱狀態不佳或身體不適等情況,學生也能夠通過技術調整找到合適的聲音。
在演唱作品時,如何讓學生既能把握演唱技術又能很好地表達作品風格?要唱好一首歌,首先要熟讀歌詞,由此來理解和找到歌唱與語言的關系。從分析歌唱“聲與字”的關系出發,找到語言音調與音樂音調之間的核心問題,既要清晰咬字,又不能因咬字而破壞音樂的連貫性。
在學生對作品理解和熟悉之后,應引導學生表現出歌曲的情感。李漁在《閑情偶寄》的“解明曲意”一節中曾說:“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節也。解明情節,如其意之所在。則唱出口時,儼然此種神情。”所以,要唱出一首歌的內在情感需要學生在演唱前做好功課,解明曲意,也就是歌曲中人物的性情和要表達的情感或精神。教師們也應該不斷充實、完善自身,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從教和學的實踐過程中積累經驗,客觀看待學生對作品的表達,優點要及時肯定,需要提高的地方要及時糾正。根據不同學生的自身條件,通過對不同類型作品的練習,找到學生擅長的作品類型,針對出現的問題制定計劃、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培養多樣化演唱風格的能力。
在進行歌劇、音樂劇的演唱教學時,應啟發學生從人物定位出發,通過對劇情的了解、人物性格的把握融入角色,并聲情并茂地演唱和表達人物情感。通過不斷地練習,掌握不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風格,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綜合修養的培養。
不論是美聲唱法方向的學生還是民族聲樂方向的學生,在培養過程中都需要唱好中國聲樂作品。美聲唱法方向的學生唱的大部分作品是外文作品,在國際、國內的聲樂賽事中大多也是以演唱外國作品為主;民族聲樂方向的學生從開始學習就演唱中國聲樂作品,對中國的傳統音樂會接觸多一些,在演唱大量中國聲樂作品的同時,也可以多學習演唱外國作品,只有相互借鑒,才能促進學生演唱上全面、健康的發展。如吳碧霞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她從小學習民族聲樂,直到研究生都是以唱中國聲樂作品為主。在后來的學習過程中她接觸了大量“美聲”作品,使她的演唱風格更多樣化。她的演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唱法”,曾在國際聲樂比賽中榮獲大獎,得到專家和觀眾們的認可和好評。所以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該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借鑒西方優秀的演唱技術,涉獵不同語言、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為成長為掌握多樣化演唱風格的人才繼續不斷努力。
本文從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多樣化教學實踐與思考出發,對民族聲樂的人才培養和舞臺實踐進行了一定的思考。面對當今豐富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聲樂教育工作者需以培養掌握多樣化演唱風格,思想上緊跟時代步伐,有著堅定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復合型聲樂人才為己任。具體來說,應對學生演唱的科學性有準確的要求,這是演唱好作品的技術基礎,為準確呈現作品風格起到支撐作用;拓寬學生演唱作品的范圍,打破唱法的界限,提升學生的綜合修養,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因材施教,沿著科學、系統的教學方向發展,培養掌握多樣化演唱能力的新一代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