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星 陳 昆
(1.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2.內蒙古自治區(qū)大數據管理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在我國民族融合的發(fā)展背景下,民間舞蹈的舞臺上涌現出了一大批蒙古族歌手。以《格格其瑪》這一優(yōu)秀的舞蹈節(jié)目為例,不僅彰顯了游牧民族獨有的豪邁之氣,同時也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發(fā)揮了中國蒙古民間舞的獨特魅力。蒙古族舞蹈表現形式多樣、種類劃分不一,在形勢方法及其表演進程上更趨明朗,明確小型舞蹈作品的魅力,對挖掘中國蒙古民間舞審美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F就中國蒙古民間舞審美價值闡述如下。
《格格其瑪》舞蹈血肉豐滿并煥發(fā)出勃勃生機,令觀賞者切實感受蒙古族的舞蹈審美活動和審美精神。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舞蹈綜合了各種復雜因素,彰顯了獨特的民族韻味和風情。
蒙古族多為游牧民族,比之中原的農耕生活,復雜地形下逐水草而居成為其必然選擇。他們的生活習慣造就了他們的性格特征,也彰顯了其時代文明的烙印。這個民族有著特殊的審美觀,淳樸和諧,還特別歡迎外族人的到來。由草原生活的點點滴滴積淀成濃郁的蒙古族人民精神,在舞蹈形象塑造中,以舞蹈表達其濃郁的熱情和性格,直觀地表達出了蒙古族人民豪邁之氣,并通過舞蹈動作的雙臂延伸,彰顯出蒙古族人民寬闊的、濃郁的、坦蕩的情懷,并在肢體語言和身體動作的交織中,遠眺前方、俯瞰大地,表明蒙古族人民明朗且堅毅豁達的情懷,并表明了民族舞的素質。蒙古族的太平鼓舞、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藝高超的舞蹈。這些舞蹈有許多非常復雜的姿勢,如站立姿勢、坐姿、足部姿勢、跳躍姿勢、轉身姿勢等。隨著節(jié)奏的變化,舞者也要在身體的每一個細節(jié)上做出相應的變化。變化必須清脆利落,民間舞蹈中有許多非常重要的舞步,如八字步、擦步、拖步等。舞蹈的舞步,跳舞的方法熟練運動一些,之前的那些動作需要男性來做,但現在更多的是女性來做,女性運動平穩(wěn),身體展開,混合著“腰”和“自旋腰”的技巧動作,直接把觀眾帶進最精彩的節(jié)目。
《格格其瑪》舞蹈賞析中,為挖掘其舞蹈作品的審美意蘊,基于外在物質形式彰顯的內在生氣等,在情感、性格和精神上造就了獨具民族魅力的藝術表演形式。它從舞蹈動作入手,配合音樂等以尋找其中韻律。他們的舞蹈動作,經過提煉和美化,為有節(jié)奏、有規(guī)律的人體動作,是舞蹈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
在對《格格其瑪》舞蹈作品的分析和品鑒中,為進一步挖掘舞蹈動作,體現表演者四肢、軀干與面部表情的匹配度,在舞蹈審美價值體系的意蘊挖掘中,協(xié)調了表演者的四肢軀干和“身體語言”,極富我國民族舞蹈文化的肩手一體化效果。
通過“抖肩”的活動,在動作體系上,極富節(jié)奏感和生命力,并在沉穩(wěn)與力量的輕松自然表現中,讓舞蹈表演者更能輕松、靈活地掌握。同時也源于人們心中的感情,且離不開手部對舞蹈的整體感知,表現出了肩、臂、肘等部位的協(xié)同配合優(yōu)勢,實現了該民族人民追求“真、善、美”,表達了該民族人民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呼告人們一起奔騰的共鳴之感。
《格格其瑪》的表演環(huán)節(jié),以歌曲相伴,打動觀賞者的心理,也更好地發(fā)揮了舞蹈表演的即時性效果。其一,《格格其瑪》節(jié)奏明快,讓舞者隨歌曲起舞;其二,該曲目在伴奏歌曲上更具特色,旗幟鮮明,節(jié)奏明晰;其三,在該舞蹈表演曲目中,表演與音樂相輔相成、相映成趣;其四,在舞蹈表演主題上,音樂與之相符,表現舞蹈情感,也使舞蹈的辨識度更高,更能實現表演者感情的直接流露。
《格格其瑪》舞蹈表演的形象性作為舞蹈的重要審美特征,讓觀賞者在審美感知上,更生動、鮮明、具體、形象,也更能反映蒙古族人的生活,并以此表現人們情感、思想。其在藝術形象塑造上,給人以舞蹈的美感。生活在草原上勤勞聰慧的蒙古族先民,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古老歌舞藝術和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舞蹈,整合了多模式藝術表現手段,在藝術表現能力上,更豐富和擴大了其情感表達。蒙古族人的思想情感方面,以貼近顯示的執(zhí)著情感,真實再現了純樸、激越、深厚和富有豐富文化底蘊的舞蹈形象。舞蹈形象的擬人化,突顯了舞蹈者所描繪的蒙古族人的精神世界。體現了人民的勞動、愛情及其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在其內在生命力塑造上,以人的求生存、求發(fā)展和審美力量來感染觀賞者,讓其有代入感。
蒙古舞韻味源于其韻律,對音樂的理解,更主要是音樂的旋律。做到學舞,練舞,走舞,跑舞,跳舞。舞蹈環(huán)節(jié)的體態(tài)控制,主要結合舞蹈者雙臂的延伸動作,以彰顯其胸襟和氣度,在開放式靈魂跨越的高度,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中,更具民族性。在視覺上,更趨立體化效果,并以肩部動律為文化挖掘內涵,深層次剖析了蒙古族這一古老民族下,以《格格其瑪》舞蹈為代表的民族舞素養(yǎng)。蒙古族舞通過力量的對比來表現動作的延展性以及舞蹈感情的抒發(fā)?!昂梦柽€需好歌伴”,《格格其瑪》以好的歌曲來打動人心、發(fā)揮其應有之義。舞者隨著歌曲起舞,鮮明地表達了作品的主題,表現出舞蹈者的情感。二者還以其較強的相容性,更好地表達了自身感情。情感作為藝術形式的源頭,為該舞蹈藝術形式的最終歸宿,皆為情感傳遞而深刻表現出來。蒙古族舞蹈環(huán)節(jié),舞蹈者以其自身情感變化,歌頌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草原、生活中,更崇尚濃郁的感情,并引發(fā)了觀賞者的共鳴。
在節(jié)奏變化的動作要領及其幅度的起承轉合中,舞蹈者以其精湛的無疑舞技,合宜的動作幅度及其節(jié)奏的快慢變化和輕重緩急,無疑實現了極富情感變化和姿態(tài)特性的表達,使舞蹈動作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并在明快的節(jié)奏中,彰顯肢體力量之于舞者的“舞動靈魂”。尤其在動作的內外張力中,以舞步、舒展開合等“三位一體”的舞姿更具躍動性和堅毅性,也更能傳達出舞蹈所傳遞的“穩(wěn)重、端莊、典雅、矯健”格局和濃郁的風格特征及其性情。該類舞蹈形式的風格特征源自民族生活,并由民族文化延續(xù)而來;或精美端莊、精湛典雅;結合音樂的載歌載舞式表演,極富民俗文化特色,生活氣息也極為濃郁。
蒙古族舞蹈在肢體動作的和諧中,融合了舞蹈者的肢體動作和身體器官特色并融二為一。在《格格其瑪》蒙古族舞蹈基礎動作中,以肩作為蒙古族舞蹈表達感情的重要部位,具有很強的民族特性。肩部動律是蒙古族舞者流露和表現生命活動軌跡的動作,在舉手投足間自然而然地讓人一目了然。肩部律動具有很強烈的表現力,塑造出很多豐富的造型。其中肩的訓練組合中,以肩部一連串動作為主要動作規(guī)格與要領;肩部組合編排中,在反復練習和多次表演中,契合頭肩部位置協(xié)同進行,并在組合編排中,以協(xié)同組合訓練,實現舞蹈者的情感。
在勇敢、熱情、爽直的蒙古族人民精神特征中,基于雙臂延伸動作的象征意義的“天之驕子”的豪邁氣質,在草原生活的點滴積淀中深入表現了舞者的性格,更在舞蹈表現上彰顯了“天之驕子”的豪邁氣質,并在舞蹈性格中,以肩部動律中,彰顯了悠久的民族舞的文化傳統(tǒng)素質。
為突出蒙古族精神氣質,以在蒙古族舞的節(jié)奏處理中,實現舞蹈意義上的升華。舞蹈環(huán)節(jié),基于各種感情動作姿態(tài)的體現,在舞蹈者的注意力度、幅度變化和對比上,或快或慢、或高或低、或大小不一,或輕重交替,在動作表達和節(jié)奏舒緩中,真實表達自身情感需求,并實現了舞蹈服務內容和舞蹈者的動作起承轉合。舞蹈者左右手交替,邊擊邊舞。身段動作較夸張,多以腰為軸心仰俯、傾、側為基本舞姿,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彈性,雜有跳轉等技巧,在身體不同部位盤繞回旋,帶有競技色彩。該舞蹈多以“板腰”“旋腰”等技巧,在舒展流暢的動作及其柔美端莊的舞者姿態(tài)中,在身體左右晃擺中,蹲跳打腳。
在蒙古族舞蹈時代發(fā)展中,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增加觀賞者的感染力,透過動作,在韻律、感情及其能感上更趨明朗,節(jié)奏上也更朝著時代方向邁進?!陡窀衿洮敗犯袆又恳晃挥^賞者。在文化交融的大勢所趨下,蒙古族舞蹈直抒感情,且濃郁而熱烈,也更能在美好的生活向往之下,寄托濃郁的情感,令觀者動容。
該舞蹈以其表情動作,經藝術提煉、組織、美化、加工而來。如借助面部表情動作、身體各部分的身段表情。運用蒙古舞特有的風格韻律,集民族舞蹈的各種動作、性格于一體,表現了蒙古人民族性格、心胸,使觀賞者的心弦為之顫動,極富藝術感染力。
蒙古族舞蹈源于生活中蒙古族人民對美的期待,依據《格格其瑪》生活的社會現象,展現出了一幅優(yōu)秀的舞蹈畫卷,并在舞蹈藝術的獨特魅力中,進一步感染人、激勵人、啟發(fā)人。《格格其瑪》將民歌與踢踏舞聯(lián)系起來,通過故事以美化、提煉、加工出了感人至深、寓意深遠的舞蹈曲目。其審美特征賦予了作品獨立可行的發(fā)展空間,在主題、題材上均展現了與眾不同的一面,創(chuàng)作者緊繞藝術構思來加以創(chuàng)新,向觀賞者展現出了獨具舞蹈形象的藝術之作。在對藝術的無限肯定與追求中,讓其得到美的享受。在表演技藝上,通過多圈旋轉、跳躍等高難度的動作,在體現技藝性的同時,利用舞蹈動作的柔軟性,展現藝術美。
蒙古族舞蹈在動態(tài)上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征部位為肩、臂和腕。蒙古族舞中“肩功”,在相同的動態(tài)中,通過訓練在松弛自如的狀態(tài)中具有力度、韌性、彈性和靈活性。從單一的提壓腕開始練習,到柔肩的審美體驗上,延續(xù)慢發(fā)力、幅度大、呈連綿不斷的波浪狀,充滿延伸的質感,而對彈肩、硬肩則應有快發(fā)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間靜止的審美意識。在雙臂延伸動作的象征中,通過節(jié)奏把各種動作按照表達情意的需要有機地組織聯(lián)系起來,為表現舞蹈的內容服務,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
蒙古族舞蹈以原始、激揚、剛勁、強健為舞蹈內質,在“舉足踏岸”“握手頓足”“頓足起舞”“踏舞”中證實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力量和集體凝聚力。在審美表現形態(tài)上,彰顯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蒙古舞集合了現代和傳統(tǒng)的優(yōu)勢,在舞蹈的內容形式上,維系著與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集合了內蒙古地區(qū)的文化風俗、藝術風尚等,延展了舞蹈的獨特藝術;充分展現了我國人民鮮明獨特的精神面貌,突顯了人民團結一致,共同促進國家發(fā)展建設的信念;傳承民族舞蹈文化是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將中華文化發(fā)揚光大,彰顯中國魅力。舞蹈是人們通過肢體動作來宣泄情緒、表達胸臆或祈求神明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背后是不同的文化基礎,表達著特定的審美意趣和價值追求;關注舞蹈動作的特點,以及其背后的文化蘊涵,引導和訓練舞蹈者,使其更具針對性和側重性效果。著名舞蹈家賈作光先生對蒙古族傳統(tǒng)舞蹈的“規(guī)范化”改造成為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重要的藝術經驗和傳統(tǒng);審美范式的建構中,借助舞蹈者的身體語言、藝術形象、舞臺綜合的表現力等綜合項目,深刻表達出了極富時代感、人民性的物質種類。蒙古族民間舞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蒙古族民族舞蹈審美特征進行分析,為民族舞蹈的創(chuàng)新性繼承和發(fā)展尋找示范的標桿。 基于作品進行深入的舞蹈形式分析,并對其作為全球當代藝術共時進程中的美學意義進行判斷。在與美國舞蹈學者針對中國當代民間舞蹈創(chuàng)作差異性的觀念辨識中,彰顯中國舞蹈家的當代藝術思想及身體策略。以蒙古族舞蹈風格課為切入點,對其授課過程進行跟蹤調研,盡可能將其課中所體悟到的特有的教學規(guī)律及方法用文字轉移出來,為已豐碩的中國民族民間舞增色。
她是草原放飛的精靈,是用《火苗》點燃過我們的女子,再一次的相約,你期待中的驚喜不會落空。
當原生態(tài)成為時尚的最佳拍檔,民族風與流行電音的水乳交融革新了音樂的歷程——她在此時出現,并非過去,也無須明天,她的聲音成為無數人收藏夾中的新寵,就此成就“花樣情歌”的典范。
可以是撲面的草原風情,可以是純正的英式電音,可以是你熟悉的單純,也可以是令人驚嘆的絢爛;她的音樂沒有疆域,恣肆飛翔,萬樹繁花。
這路上的所有
都會成為故事
所有的心情
都在故事里錯落有致
她始終且行且歌
才得以令這一切美好流轉,不負華年
因為那些醉,愛上那些酒
因為那些心情,和那些歌聲纏綿
穿過越來越寂寥的四季
和她的吟唱狹路相逢
所有的悲歡,次第綻放
《萬樹繁花》——獻給每個聆聽的人,因為手心握著的那些愛,這花期會成為永恒。
蒙古族的舞蹈,既注重外在技巧又更強調內在技巧,即“非技巧的技巧”。針對該民族舞蹈豐富的無限的內在技巧而言;擺動雙臂的動作,具有迷人的魅力和豐富的表現力。舞蹈動作越簡單,掌握其表現度與技巧性也就越艱難。舞蹈動作隨著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情感表現需要的不同,隨著不同音樂情緒的節(jié)奏的配合,其意蘊也是不一樣的;并且從宏觀上體現了舞蹈的內容和涵義。對舞蹈演員而言,有必要好好地研究和掌握舞蹈藝術中的擺動雙臂的表現技巧。往兩側舒展玉臂的若隱若現的輕微的律動,像是雙臂有了另一種生命。其內在情緒就像呼吸一樣,發(fā)自心坎深處,繼而通過肩胛和肘部流露于指尖,其表述的感情,緊緊吸引住了觀賞者注意力,使觀賞者們也隨之感情奔放。蒙古族舞蹈,是技藝性很強的舞蹈。這些舞蹈具有很多很復雜的舞姿,例如,立姿、坐姿、麓姿、跳姿、轉姿等。隨著節(jié)奏的變化,舞者也應該從身體的每個細節(jié)發(fā)生相應的變化,變化一定要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然后民族舞蹈中有很多步伐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八字步、搓步、拖步等。
蒙古舞之中的蠱碗舞,這種舞蹈的技巧性動作是碎步,以前為男子表演,而現在多為女子表演,女子的動作流暢,將身體舒展開,再夾雜這其中帶有技巧性動作的碎步和以“板腰”“旋腰”為技巧的動作,直接帶觀賞者進入演出的高潮。
(1)肩部動作豐富、靈活、富有彈性;腕部動作主要是在掌與腕平直的姿態(tài)上,以脆韌相間地上提、下壓手腕來帶動整個手臂的舞動。在蒙古族舞風格中,體現動態(tài)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
(2)基本體態(tài):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傾,后背略后靠。仰頭,頸部稍后枕。
(3)手型:四指伸直、并攏、拇指稍翹自然旁開,五個手指在一個平面內,形成“板手”。叉腰為一字叉腰。
蒙古族舞蹈蒙族舞對步伐及肩部、手部、臂部的訓練,必須用呼吸。以呼吸帶動踏步、拖步的起伏,控制關節(jié)的平衡性使氣力相互協(xié)調,還需要呼吸來銜接前后動作,表達感情。蒙古族和藏族同是游牧民族,但是由于各自地理環(huán)境與民族發(fā)展史的差異,形成了各自的特質,由于心態(tài)的不同,體現在身體的形態(tài)上,也是大相徑庭的。蒙古族舞后靠的體態(tài),橫抻的動態(tài)與他們曾有過的英雄歷史;與其“馬背民族”的彪悍性格分不開。所以蒙古族舞的呼吸是以在重拍上慢吐氣見多,慢吐氣可以表現出人物形象健壯、生活環(huán)境遼闊之感。吸氣表現為在空拍和弱拍上的快吸氣。例如,趟步加柔臂的訓練,柔臂是肩部動作的延續(xù)波浪形伸展。趟步要求膝部掌握平穩(wěn),并隨步的動向移動,在動作中,無論是哪邊的手臂向下壓,一節(jié)節(jié)抹,呼吸都要走一個沉的下弧線。雙膝稍彎,重心慢慢移動,到換反面上步的一剎那做短暫的快吸氣。再沉,以此類推。該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jié)奏明快,舞步輕捷,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洋溢著蒙古人的純樸、熱情、勇敢、粗獷和剽悍,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與美酒有不解之緣。在民間,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興。
本文概述了《格格其瑪》的舞蹈藝術形式,進一步總結了中國蒙古民間舞的審美價值,也為后續(xù)中國民間舞的審美提供了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