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棋文
(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歷代相傳,被視作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文化形式及其所依托的場所與物質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記憶價值、藝術價值、人文價值,見證了民族的發展與現代化改革,凝練著各族人民的精神追求與審美情趣,反映了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積淀下形成的獨特思維方式與民族精神。高校作為教化育人的前沿陣地,以音樂課程為載體,以音樂課教學為媒介弘揚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學生開啟感知、接觸、學習與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窗口,激發高校學生文化自覺性,使其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去、當下及未來產生清晰認知,自覺肩負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并且對音樂課學習產生濃厚興趣,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與音樂藝術素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非物質形態化的遺產,其載體為人,主要依附于人而存在,不能脫離其孕育與發展的民族土壤與民俗文化形式。社會文化形式的日益多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面臨著諸多挑戰,傳承人匱乏、文化生態不完善、傳承形式單一、缺乏表演與展示空間等都阻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化創新。非遺在高校音樂課教學中的融合,是從教育層面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系統、高效且科學的音樂課程教學將非遺表現形式、非遺中蘊含的精神思想等傳遞給學生,進而將高校學生塑造為非遺傳承者,有助于突破非遺傳承保護的現實困境。
從高校音樂課教學層面來看,傳統教學以講授式、灌輸式為主,學生雖然能夠通過音樂課學習積累樂理知識、掌握一定的演唱與樂器演奏技巧,但其對音樂課學習的態度、情感等明顯不足。將非遺融入高校音樂課教學中,便是將中華兒女自古有之的民族情愫融入到音樂課教學的方方面面,滲透情感教育的音樂課教學可以使學生情緒高漲、情感飽滿,在學習中時刻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且扎根民族土壤、極富感染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為學生鋪就通往音樂世界的情感道路,有利于提升音樂課教學質量與效率。
從高校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層面來看,文化自覺性、文化自信、文化品格、堅定的文化信念、高度的審美素養及音樂實踐力是高校學生未來適應與融入社會必備的關鍵能力與品格。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音樂課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讓學生能夠以辯證觀點看待音樂文化的交流及融合,可以在生活與學習中堅定不移地保持文化自信力,還可以使學生逐漸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真才實學、有理性精神的現代化人才。
伴隨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認識,文化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予以了高度的關注,并采取一系列行動對散落在民間的具有深厚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在此背景下,高校作為教化育人的前沿陣地,理應加大非遺傳承與弘揚力度,將其與音樂課教學有機整合不斷探尋非遺在高校空間內的現代化傳承路徑。
高校是向社會輸送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專業教育機構,也是人才高度聚合的學術機構,更是具有濃郁文化與學術氛圍的教育團體,引領著時代最為先進的思想潮流與文化發展方向,代表著文化與知識的先進性。高校學生群體思想活躍,對未知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且具有音樂方面專業知識與技能,其在課余時間會通過各類傳統媒體、新媒體廣泛涉獵音樂相關信息,了解當前最為流行且備受歡迎的音樂文化形式,認識到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回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依靠著最為活躍的思想意識、蓬勃張揚的青春活力,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備高度的敏銳性與洞察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音樂課教學中,將音樂課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載體,教授學生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基本理論知識、演唱及演奏技巧,使學生收到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浸潤、音樂藝術的熏陶,讓學生在反復訓練及實踐中更加熱愛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不斷在學習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同時對其進行創新化傳承,可以有效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渠道。
音樂作為高校素質教育體系內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乘借著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政策東風在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改革嘗試,比如,在原有課程體系內嵌入民族民間音樂模塊,引入眾多優秀、經典、具有高度文化價值的曲目,學生習練曲目的過程便是感悟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魅力的過程。又如,目前音樂課教學兼顧理論與實踐,采取融合式教學方式在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提高學生音樂審美感知力、音樂審美實踐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寶貴的民族民間音樂是學生的靈感來源,也是學生音樂創造的寶貴素材與精神財富,凸顯主體性地位的音樂課教學為學生的音樂創作、音樂實踐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也為非遺與音樂課教學的融合提供了契機。不僅如此,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音樂課教學改革的主流趨勢,從學校管理者到教學團隊都對非遺的傳承與宣傳予以了高度的重視,在校園內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為非遺在高校土壤生根發芽提供了養分,為非遺與音樂課教學的融合創設了良好文化生態。
教育乃興國之本。高校作為專業教育機構,其辦學理念、課程思想及教學實施效果直接關系到民族民間文化的興衰與進退。文化傳承作為高校教學環節中最為深遠、最為基礎、最具生命力的組成部分,體現著高校的學術高度與思想認識水平。近年來,高校已經意識到自身所肩負的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加大與文化機構的合作挖掘本土內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結合自身辦學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巧妙滲透至育人體系中,以良好的教育體制機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廣大,以專業優秀的師資隊伍深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教學理論、課堂實施的有機整合策略,以動態化及全面化的教學評價反映非遺與音樂課教學的融合效果,逐步形成全員、全過程及全方位的文化傳承模式。在高校履職盡責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成為高校的特色課程,教師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反思教訓,設計契合非遺融合的音樂課教學方案,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愛好、特長等選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深入了解,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載體、音樂課教學育人價值的彰顯大有裨益。
基于對非遺在高校音樂課教學中融合重要意義、融合可行性的分析,建議從以下五大方面入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滲透至音樂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以此拓寬非遺傳承路徑、深化音樂課教學文化意蘊、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及文化品格。
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于傳承人,依靠于其孕育與形成的文化生態與實物,在千百年來心口相傳,可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視唱練耳是音樂課教學中的基礎訓練環節,主要鍛煉學生對音樂的敏銳性、把握音高音準的能力,長期以來延續西方的基礎訓練模式,以提升學生識譜記譜能力、音樂基本技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音樂課教學融合的視域下,教師需認識到視唱練耳不僅是音樂課教學的一種方法,而且是學生走進音樂世界、理解音樂內涵、感知音樂魅力的途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視唱練耳教學有機整合,可以深化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與感悟。比如,將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曲譜呈現給學生,不僅需要引導學生以科學形式、借助所學的樂理等準確、全面地識讀曲譜,還需要“心識”,學生在心中感知與記憶曲譜,在長期習練與反復訓練中找到民族民間音樂的規律;又如,將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民歌、器樂等轉化為視唱練耳素材,引導學生閉上雙眼聆聽并感受傳統音樂中節奏的張弛、疏密,隱含自然萬物生命力的節拍、韻律,可以讓學生徜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中,獲得傳統音樂文化的浸潤。
民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瑰寶。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環境、民俗風情等孕育了豐富多樣、瑰麗多彩的地方性民歌。在音樂課教學中,教師立足教材,挖掘本土民歌非遺項目,對民歌進行“追根溯源”,了解民歌在傳統生活中的價值與功能,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民族情愫等。同時,了解高校學生對民歌文化的需求,把握好高校學生的興趣特點、認知能力及音樂基礎水平,依靠高校學生內心體驗、自主學習與文化自覺性將民歌引入到音樂課教學中。如被譽為草原音樂“活化石”的蒙古長調與蒙古族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品味與審美情趣,在蒙古族形成之前長調民歌便已經存在。教師在音樂課教學中不宜直接揭示蒙古長調的發音方法與演唱技巧,而是要引導學生結合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馬背上”的生活、廣闊的草原等探尋蒙古長調民歌獨特發音方式的由來,基于蒙古族文化環境與歷史背景把握長調民歌風格與韻味,在演唱時請學生將自身想象為蒙古族,在草原內策馬奔騰、自由馳騁的青年男女。此種內外兼修的民歌演唱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各類民族民歌的典型風格、發音方式等產生深刻認知。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民族民間器樂追求“象外生境”的藝術境界,即“未成曲調先有情”,演奏者將自身的意識與心境融入到樂器演奏之中,寓情于器樂之聲,達到遠超過音樂外在表現形式的獨特審美情趣。在高校音樂課教學中,教師善于提供兼具歌唱性與抒情性的樂器供學生自主選擇與練習,教師挖掘器樂作品背后隱藏的感人故事與歷史人物,在教授樂器演奏技巧的同時向學生講述故事,使學生感受到傳統民族民間樂器深厚的人文內涵,領會傳統民族民間樂器之所以源遠流長的本質成因,體會中華傳統美學思想與精神追求,讓學生在樂器演奏學習中保持飽滿情感、高漲情緒,自覺承擔傳承民族民間優秀傳統器樂文化的重要責任,并在傳承中有所創新,使得自身的樂器演奏融入時代元素,契合時代發展脈搏。
京、評、梆、越、黃作為古老的五大曲種早已經進入高校音樂課教學內容體系中,對于其他地方戲也有所涉及,從理論層面上來看高校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與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戲曲。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高校音樂課教學中對傳統戲曲的講授依然停留在理論知識與唱腔之上,忽視了傳統戲曲是一門集舞臺、表演、動作、唱腔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同時,不同學生對傳統戲曲文化有著不同的需求,其興趣愛好、嗓音特點等決定其會喜愛不同的傳統戲曲類型。側重于理論知識及唱腔,采取統一標準及內容的傳統戲曲教學會弱化學生學習戲曲的濃厚興趣。為此,建議教師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等,將具有相同興趣的學生組建成“傳統戲曲愛好小組”,由小組結合組員時間安排、各成員的優勢等進行分工,依照傳統戲曲班子的組成形式配置道具人員、舞臺藝術人員、戲曲表演者、戲曲樂隊等。教師主要為每一小組提供戲曲編演指導,提供較為完善的戲曲表演道具、樂器等。學生自主創作、表演的過程便是傳承非遺中傳統戲曲文化的過程,可以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其在戲曲表演中獲得成功感與滿足感,從而在提高學生音樂素養、音樂實踐力的同時強化其文化自信。
音樂欣賞是非遺在高校音樂課教學中融合的有效策略。音樂欣賞屬于音樂審美教育范疇,而審美是一項無功利性的活動,為保證學生真正在音樂審美中有所思、有所獲,建議教師采用“原生態”欣賞教學形式,即不是提前揭示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意圖、主要風格及音樂藝術特點等,而是直接由音樂作品的聆聽起始,引領學生聆聽感悟音樂的生命力與蓬勃力量,體會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當學生聆聽后,教師指導學生思考作品內的音樂形象、情感情緒、音樂情節以及音樂旋律、節奏、和聲織體等特點,使學生自主建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知識體系,由欣賞到鑒賞評價,提煉出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態度等,以此提升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認知水平,激發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濃厚興趣及傳承自覺性。
非遺與高校音樂課教學的融合,有助于拓寬非遺傳承路徑、深化音樂課教學文化意蘊、提升高校學生文化品格。高校對文化的前瞻性、教學改革及積極承擔文化傳承責任為非遺在音樂課教學中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為此,教師需以視唱練耳、民歌演唱、樂器演奏、戲曲表演及音樂欣賞為非遺融入的載體,在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的同時營造濃郁文化氛圍,引入民族民間音樂曲目,豐富學生實踐與創造機會,以此強化非遺與音樂課教學的融合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