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慧
(濟南市章丘區文化館,山東 濟南 250000)
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是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的工作實踐,也是非遺保護領域的熱點問題。在保護區建設之初,學術界多從宏觀角度進行探討,集中在設立的意義、理論基礎、政府角色、建設原則等方面。隨著保護區建設深入推進,相關研究日益細化,涉及的具體問題也更加全面和多樣。章丘為山東省濟南市市轄區之一,總面積1719平方公里,人口105.2萬,轄17個街道、1個鎮,921個村(居)。該區地處齊魯腹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特別是發源于章丘地區的龍山文化作為我國北方地區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文化,是黃河下游地區直接承襲大汶口文化發展起來的古文化之一。歷經8000余年的歷時演變和生活實踐,在當地形成了具有獨特價值、文化內涵、地域特色的系統性文化體系。章丘境內的自然人文資源、文化生態環境,集中體現了章丘歷史文化產生、發展、傳承的歷史軌跡,全面地展現出章丘龍山文化獨有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內涵,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文化生態保護區作為一個在特定自然和文化生態環境中的復合型文化系統,其核心內容不僅包括彰顯特色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還包括自然生態環境、自然景觀、自然資源及物質文化遺產等要素。作為龍山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文化遺產資源類型豐富,區域分布較為顯著,是章丘龍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優越的先天稟賦。
文化生態保護區圍繞特定文化形態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形態的典型代表。章丘非遺資源豐富而全面,傳承群體龐大。截至2021年12月,共有區級以上代表性項目93項,其中包括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11項,市級項目32項。在代表性項目中,國家級、省級項目約占所有項目的12.9%,民間文學藝術類項目居多,約占全部項目的39.6%;傳統技藝類項目約占全部項目的25%;民間舞蹈類、民俗類項目各約占8.3%,其它項目合計所占比例18.8%。同時,擁有區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67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市級傳承人14人。在代表性傳承人中,由于非遺傳承屬于“具身性”傳承人,多數項目的存續狀態與項目傳承人密切相關,當前區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中,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或具有高級職稱的10余人,年齡普遍處在40歲至60歲之間,已全部列入章丘區非遺保護重點規劃。
非遺的孕育發展,離不開獨特的區域自然人文環境。章丘自古以山清水秀聞名齊魯,泉水景觀資源和山林景觀資源構成了龍山文化生態保護區自然資源的兩大特色景觀,也孕育了保護區人文環境。前者因章丘境內水系豐富,泉流眾多,不僅便于章丘世代民眾飲用、灌溉,而且衍生出各自傳說和故事,形成獨特文化內涵的泉水文化。同時,章丘文化遺產資源豐厚,西河文化、晚期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都有代表性遺址。截至目前,章丘地區發現的古文化遺址包括城子崖遺址、西河遺址、東平陵遺址等200余處,其中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52處。自20世紀90年代國家文物局每年評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以來,章丘境內城子崖龍山與岳石文化遺址(1990年)、西河遺址(1997年)、洛莊漢墓陪葬坑和祭祀坑(2000年)、危山漢代墓葬與陪葬坑及陶窯(2003年)先后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文化生態保護區內作為保護對象的非遺及其存在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孕育發展于相對漫長的時間,而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構建是近年來我國非遺保護的一次創新性實踐,其帶有的短暫時間性、強力推進性集中體現出以人為主導的建構過程。在章丘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過程中,充分體現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生活孕育的政策性建設色彩。
根據山東省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規定,“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視文化生態保護,制定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制度和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在章丘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之初,章丘區在明確戰略格局、組織架構、扶持舉措等方面進行了翔實的建構。
在戰略格局方面,經章丘區政府、相關部門和高校專家學者等充分醞釀,編制了《章丘龍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明確了保護區的發展格局。該綱要指出,基于區域地理空間特質與所負載的文化資源實際,并考慮特定區域內文化資源的輻射范圍及發展需求,從方便規劃實施及資源保護、管理出發,將保護區保護格局概括為“一體兩翼”“分層保護”“整體統籌”的空間保護體系。其中,“一體兩翼”側重區域的全覆蓋,以交通主干道為主線,輻射保護區各行政鄉鎮;“分層保護”明確保護區的中心,具體將保護區域規劃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但區域間又密切關聯,部分資源處交叉地帶,屬共享共管資源,既有利于區域協同,也有利于文化資源的整體保護;“整體統籌”根據區域的地理空間特質及所負載的文化資源實際及資源保護和管理的需要,高層級區域對低層級區域具有統領、輻射功能,低層級區域對高層級區域具有涵養、支撐作用,不同層級相互聯系,相輔相成。進而確立了整個保護區建設要堅持整體性保護理念,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既要注意試點先行、重點突破,又要考慮統籌兼顧、協同發展,以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在工作機制方面,框定了參與的全面性,成立了由區人民政府分管區長為組長,區文化和旅游局、財政局、教體局、發改局、民政局、住管局、國土資源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章丘龍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區文化和旅游局。尤其在區文化館內設立了章丘區非遺保護中心,配備人員4人組成,均為大專以上學歷,全面負責非遺保護、傳承、研究和宣傳等工作。
在保護舉措方面,強化資金扶持,設立專項資金作為保護經費,列入章丘區年度財政預算,每年對18個鎮街非遺中心、23個非遺傳習所、50余名傳承人及莊戶劇團進行扶持,累計投入200余萬元保護經費。采取動靜結合的方式,從動態保護方面,以各鎮街文化站為主,以區文化館業務干部為輔,對各項目進行具體指導,對所有演員進行定期培訓,確保其藝術特色合規律性發展;從靜態保護方面,組織相關專業人員挖掘各項目的歷史沿革、發展狀況及藝術價值,建立健全藝術人員檔案,做好相應的檔案管理工作。
非遺保護工作,在二十余年實踐中,漸已從一個小眾性文化熱點變成了涉及領域廣、覆蓋人群多的公共文化事業。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作為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的具體舉措,從場域的角度來看,文化空間轉變所帶來的是多種社會力量的介入與相互作用,呈現出文化空間社會關系的多元性、復雜性。在章丘龍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過程中,原有場域的文化空間已不僅僅是原住民生活休憩的空間,更成為面向濟南乃至全省范圍內更為廣泛的公共展示空間。在這一轉變軌跡中,集中展現出當前建設中對區域性整體保護的全面探索。
從非遺傳承群體角度來看,非遺保護事業的興起直接帶動了非遺傳承群體的擴大,也構成了保護區建設的人員基礎。得益于章丘獨特的自然人文空間,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也催生出龐大的非遺傳承群體。比如章丘傳統葫蘆雕刻技藝得益于章丘當地因種植葫蘆而形成的葫蘆文化語境。當前,章丘傳統葫蘆雕刻技藝依托組織化運營,通過建設葫蘆文化產業園、開設公益培訓班、參與宣傳展示、搜集整理文獻資料,使與技藝保護傳承工作初見成效,日益顯示出品牌工藝的雛形。又如,章丘黑陶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國慶與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及駐章丘各大學展開積極合作,交流探討實用型黑陶產品的設計、制作以及種類的開發;與龍山街道十余家黑陶生產業戶合作,成立龍山黑陶藝術委員會,與其他省市黑陶制作廠家開展黑陶產品技術交流聯誼會,共同研制開發實用型黑陶產品,制作出系列適合當代生活需要的實用型黑陶產品,其中“城子崖龍山黑陶實用型產品研發項目”已列入文化和旅游部數據庫。
從非遺教育領域來看,章丘區堅持非遺進社區、進校園的宣傳普及途徑,每年章丘區文化館、區非遺保護中心堅持開展“章丘非遺項目圖片展”活動,涉及項目、普法等系列內容,先后走進了章丘棗園、圣井、龍山、普集等街道社區。同時,持續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先后走進文祖大寨、雙語國際、三德范、清照等六所小學,受到師生熱烈歡迎。積極組織開展大中專院校及各中小學研學游活動,章丘白云湖蒲葦草編每年組織舉辦24期、國慶陶吧每年組織舉辦30期、德功陶吧每年組織舉辦25期、章丘葫蘆雕刻每年組織舉辦20期,提高了廣大學生群體投入非遺傳承的積極性。
從非遺旅游領域來看,章丘區主動融入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趨勢,全力推動城市區域品牌創建。一是創建完成以“中國龍山泉韻章丘”為核心,以“三大硬核”精神為支撐的城市區域品牌戰略體系。二是有序建設章萊文旅產業。利用新聞媒體開展“齊魯古道章丘行”系列宣傳報道,從文史尋蹤、非遺傳承、山川風物、初心使命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策劃報道,截至目前,已刊發40篇報道。三是制作龍山文化標識。以龍山文化為元素,邀請香港知名導演鐘智行團隊,計劃利用一年的時間,打造《龍山原始人》動漫電影經典IP。同時,配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拍攝完成《國寶發現——溯源龍山》專題片,暫擬于2022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美國社會學家希爾斯認為,傳統是代代相傳的事物,但傳統不是一個整體,它的每一個成分都要受到接受者的接受、修改或抵制,因而傳統與非傳統總是交織在一起,創造發明也作為一種主要傳統而得以存在。換而言之,當前保護區建設仍舊離不開“以人民為中心”的保護理念,仍舊要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本質。從這一角度來看,無論是政府主導,抑或是社會參與,其最終的目的在于滿足當代人們需求的生活孕育和創造。因此,保護區建設,是傳統文化的再創造,也是當代文化內蘊的再創重生。
生活孕育集中體現在當前章丘區各類民俗的重生或新創。如章丘區文祖街道三德范村大扮玩每年元宵節舉辦,現已持續舉辦20余年。三德范村位于濟南市章丘區文祖街道錦屏山腳下,系國家級“傳統村落”。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章丘芯子,融合秧歌、旱船等多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而組織的“大扮玩”活動,是以全體村民參與,融歌、舞、戲、雜耍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表演,成為是章丘當地乃至中國北方地區的標志性年俗文化活動,成為章丘地區鄉村旅游的重要活動品牌。相比而言,由政府官方背景組織的春節系列文化活動雖為新創,但是每年春節期間在章丘文博中心綠島廣場持續舉辦,現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活動品牌。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非遺課程的推廣也契合了廣大市民居家鍛煉的需求,極大地推動傳統體育等多個非遺門類項目的開展。為滿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群眾健康生活的需要,倡導廣大群眾居家鍛煉學習,章丘文化館調整服務方式,積極整合各類文化數字資源,利用微信公眾號、“章丘文化e點通”等多種網絡方式,推出線上文化惠民活動。精選了一部分互動性,趣味性強,適合“居家學習”的非遺項目,推出了線上學非遺,章丘“非遺小課堂”系列教學活動,現在已經推出了60余期教學視頻。通過數字技術等手段的宣傳推廣與線下活動相互配合,形成了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播場域。
傳統的形成是在文化語境和社會語境不斷變化中保存下來的文化核心價值為文化發展提供動態活力的過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后時代”背景下,今后章丘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應注重以下幾方面:
文化生態保護區同行政區劃有所交叉,以相關行政區域為依托,對“區域內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存續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傳統文化形態及其生態環境進行整體性保護”。正如前面所說,整體性保護兼顧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兼備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因此,要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理念,必須實現多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和利益協調。可以說,科學有效的管理體制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盡管章丘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了由區人民政府分管區長領導、區文化和旅游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領導小組,在區文化館設立了章丘區非遺保護中心,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普遍存在區文化和旅游局或區非遺保護中心單干、其他合作部門略微參與的現象,聯席工作制度名存實亡,但保護區建設作為覆蓋面廣、涉及領域多的整體性建設,絕非某個單位或部門單獨即可完成。鑒于此,在今后工作中,一是要進一步健全管理體制。完善保護區工作條例和規章制度,定期召開工作推進會,及時有效解決保護區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并與上級主管部門建立動態聯系制度。二是因時而宜、因事而宜調整工作方案。恰如文化發展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要適合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律,做到保護和合理開發有效結合。因此,要結合當前需要和各部門相關意見,進一步落實保護區總體規劃,具化工作方案,確保工作有相應的具體抓手。三是有效嫁接黃河流域文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國家重大戰略,提高多重戰略的輻射帶動效能。章丘區是黃河、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范疇,也是鄉村振興成效顯著的典型地區??沙浞秩谌雵摇⑹≈卮髴鹇詢瀯荩弥卮髴鹇运鶐淼睦脙瀯荩x能保護區自身建設。
非遺是現實理念和理想追求的現實表征,本質上是一種群體性的生活文化,具有很強的生態性,亦如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是一個生態性的技藝鏈和生活場景。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長項兆倫指出,良好的非遺生態環境,基本體現就是非遺傳承在社區、活躍在社區。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地域比較廣闊,一個生態區往往跨十幾個縣甚至跨很多個市,但非遺的項目則是存續在一個個社區和群體中。社區和各種傳統村落、老街、古鎮、古城、特色小鎮都是很重要的非遺載體空間,應當充分發揮這些載體空間對非遺傳承發展的承載作用。這決定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核心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要尊重區域傳承人的主體地位和權利,注重區域社區和群體的認同感,凸顯在文化保護中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
有鑒于此,一是要打造民俗慶典節會平臺。章丘民間習俗是龍山非遺賴以生存的基礎。通過節日、廟會、集市貿易、人生禮儀、集體生產等自發性、群體性民俗活動的保護,發揮重要民俗節會的作用,使相非遺項目在節慶活動氛圍中自發開展,促進其保護與振興。充分發揮民俗節會活動所在地區的社區委員會及民間組織的作用,充分調動民眾參與節慶活動的積極性。支持小范圍的民俗活動,維持其生態存續。聚合社會合力,建設群眾喜聞樂見的章丘民俗文化展演、參與、傳承平臺,扶持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鼓勵專業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非遺文化建設,以促進非遺文化在這些活動中得到展示、傳播與傳承。二是堅持非遺進校園、入教材常態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鄉土教材編寫,在各級幼兒園推廣章丘歷史故事、民間歌謠和民間游藝教學,在小學中開設傳統藝術、傳統技藝課程,在初高中開設章丘傳統民俗文化、鄉土文化等文化選修課,支持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與學校合作建立各級非遺傳承保護基地。三是建設大眾傳播平臺。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等,舉辦展覽展演等活動;建設龍山文化生態保護區宣傳網站(客戶端),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工作成果的宣傳;鼓勵并支持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對龍山非遺和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等方面進行宣傳與報道,努力營造全社會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重在規劃,更重在過程管理。在推進章丘龍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過程中,要堅持以評價指導為工作重心,全面構建保護區動態評價體系。一是將保護區所在行政區劃的現有重要經濟社會指標單獨統計,確保保護區建設發展有據可依,進一步落實各部門、各單位的量化職責。二是針對當前保護區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保護區的建設開展跟蹤研究和評估,使文化生態保護區實現“規劃 — 實施 — 評估 — 優化”的良性發展路徑。三是科學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圍繞“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保護區根本目標,將文化遺產的先天屬性、增長潛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考量,全面衡量保護區建設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動態化調整保護目標,形成章丘龍山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評價體系的閉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