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婷
(九江學院 藝術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影視教育已經成了一種最廣泛、最普及、最大眾化的一種教育形式,電影電視的飛快發展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格局,為教育呈現出全新的狀態,為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與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方法與有用的途徑,集中體現了現代影視教育的觀念。當今時代的飛速發展、蒸蒸日上的科學技術進步,使得教育形式與傳播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影視教育的手段和形式與高校大學生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既是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還是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當今,影視教育已經融入到了高校素質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綜合體系中。高校大學生不僅要接受系統、專業性的高等教育,加強學生的藝術修養,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還要加強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21世紀以來,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紛紛設立了影視專業,也擁有一定比例的民族高校。遺憾的是,少數民族地區受到了一定條件的限制,一些高校也因專業師資匱乏,課程設置與教學體系還處于起步階段,使得影視教育的未受到重視,導致學生缺乏興趣也未能養成良好的習慣等,從而不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提升思想政治與綜合素養,也難以達到素質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功效。
作為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恩施州。恩施州是多民族的居住地,有漢族、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納西族、壯族等29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4%。長期生活在湖北少數民族地區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點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成為湖北少數民族文化。
湖北少數民族既有優秀傳統文化,也有現代文化,它的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湖北省的土家族主要集中在恩施州,土家族與其他民族不同,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數人雖然通漢語,但還保留著土家族語。土家族文化成就表現在衣食住行、文學、藝術、服飾、風俗等多方面,不但保持和傳承了優秀的優秀傳統文化,還大量地吸收和容納了漢族文化。土家族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土家族聚居的地區,高原余脈、山峰林立、丘隴環繞,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都在這里開拓生活,也由于長期的歷史生活創造沉淀了獨具特色的山區文化與豐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在精神價值上既相通相融、相互補充,又展示出各自的風采。土家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吸收,深化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增強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致性,還保持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影視藝術包括電影、電視及兩者所表達的藝術效果。影視藝術的起源來自電影,影視藝術的衍生物來自電視。影視藝術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復合體,它既能像時間藝術那樣,在延續時間中展示畫面,構成完整的銀幕形象,又可以像空間藝術那樣,在畫面空間上展開形象,使作品獲得多手段、多方式的表現力,更確切地說,影視藝術是一種時空綜合藝術。在人類藝術史上,影視藝術已是相對成熟穩定的最年輕的藝術樣式。
在國內,高校影視教育起步較晚,民族高校的影視教育也處于起步階段,甚至有些民族高校還未開設影視專業。1985年,國家教委首次將影視課程作為重要的選修課并列入教學計劃。2006年,教育部明確要求普通高等學校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各個高校本科教學計劃,2014年教育部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從2015年起在中小學教育中進行藝術素質與測評。2020年,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介紹《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并在2022年,力爭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2018年11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以教基[2018] 24號)中明確指出,充分發揮優秀影片在促進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不要盲目的追星。
影視教育既對提高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與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又對幫助學生梳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藝術修養、思想品德修養等方面有著重大的作用。少數民族有著鮮明的民族性、較強的文化性,開展影視教育不僅有利于讓學生在影視教育中感受世界、開闊視野、體驗情感與推動發展、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與思想品德素養、還有利于使我國影視事業走向繁榮,更加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教師是課堂上的絕對主角,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一切教學工作都服務于升學率。改革開放以來,從素質教育概念的提出到實踐探索,再到發展今天的核心素養,素質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旋律。1994年,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教育工作會議中指出,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中來。1999年,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影視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加強美育教育,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盡快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大學生的素質教育。
由于意識形態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及個人因素,是影響民族高校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因素。影視教育是所有藝術教育門類中內容最豐富的、最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影視藝術沒有語言文字富有抽象性,是通過敘述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結構影視,是一種線性的思維方式,按照故事情節開展的環境背景以空間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光影、色彩與線條所組成的構圖、色調和影調來敘述故事,抒發情感,闡述哲理。筆者認為,民族高校大學生既可以從線條、色彩、構圖、畫面、背景、音樂、音響等形式來捕捉畫面的美感,還可以從主題、人物、環境、情節等因素來感受思想的美感。加強民族高校大學生的影視教育,不僅能加強藝術修養、提升審美能力、幫助民族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體現出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影視教學是運用電影、電視和電視錄像、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影視教學不受時間、空間,甚至不受國界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進入媒體觀看、視聽學習,它具有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形象生動、范圍寬廣等優點,影視教學還可以運用于民族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對民族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筆者曾經在一所民族類高校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實習“藝術思政課”是這所高校的精品課程,也于今年入選為國家一流本科課程。這所高校開設了“藝術思政課”,講授這門課的教師為音樂、舞蹈專業以及思想政治專業的教師。他們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影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利用電影電視的剪輯畫面、動態圖像、配制教師精心設計的旁白、解說詞,向學生傳遞多種多樣的信息,加深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與印象,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利用影視教學法還可以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對學生的思想與觀念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近年來,多媒體教學手段得到廣泛運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中,影視教學被常常用到。例如,“中國少數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實踐教學中,教師結合民族性、文化性等特征播放各種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影片;在“視唱練耳”課程實踐教學中,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教師也播放了各種不同的少數民族歌舞劇。影視教學的模式增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觀看影片后,教師們分小組討論、寫觀后感等方式來反應教學效果、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去年,筆者在這所民族高校實習,參加了高校新入職教職工崗前培訓。在為期3周的崗前培訓課程中,通過線上學習、線下授課、分組討論、觀看影片等方式進行了培訓。這樣豐富多彩的授課方式,完全打破了傳統的講授法教學模式;記得在學習“教師道德法規”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這2門課時,結合“如何做一名四有好教師”一章內容,授課教師分別播放了電影《黃大年》與《李保國》,通過刻畫黃大年教師與李保國教師的人物形象,讓我們感受到,從他們身上表現出大學教師的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有恒性、敢為性、自律性與獨立性的優秀人格特征。通過這次的影視教學更直觀、更簡潔地告訴新入職的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如何成為一名“四有”好教師。這就是影視教學的優勢所在,也是抽象的語言與文字與一味的說教式教學所難以達到的效果。
目前,我國這一代的大學生,都是在電視屏幕前長大的,影視文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對于大學生來說,正面的影視文化,可以開闊知識視野、陶冶情操;低劣粗俗的影視作品會對少數大學生產生種種消極、負面的影響,甚至使極少數大學生走向犯罪的道路。民族高校大學生由于地域環境、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加強了對這些大學生的影視教育,對提升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素養與境界,既有重要的意義,也有以下好處。
比如,中央電視臺每天早晚的新聞節目前都會播放國歌,配著國旗、國徽、天安門城樓、英雄紀念碑、長城、軍隊、升國旗等10多個畫面組成,這些畫面都是精心制作的,配上國歌的伴奏與人聲演唱,人看了十分振奮人心,心中燃起愛國之情。這樣的畫面,配上國歌,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之前,筆者在民族高校任教時,在聲樂藝術指導課上,有名學生演唱《長征》歌劇選段《我的愛人你可聽見時》,筆者通過給學生播放電影《長征》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歌劇作品。筆者的學生以少數民族大學生為主,學生通過觀看,感受到了紅軍艱難地翻越雪山過草地,體會到了當年紅軍長征的艱辛,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抗擊國民黨的“圍剿”為人民的解放,不怕任何困難,建立一個新中國,最終取得革命勝利的犧牲精神,從而能較好地表現作品的情感。如果僅單純的停留在教師的說教層面、一味枯燥的講解作品的處理這一水平上是明顯不夠的,很多枯燥的理論課程,都可以通過影視課的教學,積極地引導和啟發學生挖掘影視作品的深層含義,解讀作品所呈現的生存狀態,感悟和欣賞電影中表現出來的艱難苦難,去展示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韌性、不怕困難、英勇無畏的民族個性。教師再更進一步啟發學生聯系影片中其他的場面與段落來進行觀看,讓學生更加進一步的了解中華民族文化與中國歷史。最終,通過教師對大學生影視作品欣賞的指導,讓民族高校大學生寄寓著對民族與中華民族文化的雙重性思考,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影視鑒賞能力與審美境界。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特點。在湖北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中,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異彩紛呈。所以,作為湖北地區的民族高校,面對來自五湖四海的民族地區學生,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湖北恩施州土家族文化的傳承,還要關注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傳承。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都應該得到重視,對于影視教育來說,應該盡可能關注到更多的民族文化傳承需求。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培養本民族文化價值、思想觀念和建立正確的民族文化發展觀三部分。尤其是音樂專業的學生,聲樂、舞蹈是筆者工作的民族高校音樂學院的特色,演唱與舞蹈表演時,學生更多演唱與表演的是不同少數民族的作品;演唱或表演前,學生最好能觀看與作品有關的民族特色劇本、電影等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還可以編排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或歌舞劇,甚至聲樂專業的學生也可以參與民族特色的歌劇、音樂劇排練演出,這也有助于傳承少數民族文化。2017年,國家藝術基金小型舞臺節目作品資助項目土家族新民歌《我在茶鄉等你來》來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文化。這是一首具有鄂西南土家族新民歌風味的創作歌曲,旋律音調傳承借鑒了鄂西南土家族傳統民歌的茶歌音調元素,五聲調式與現代音樂元素進行融合,將開頭呼喚性的襯腔和正式演唱相結合,演唱者前后的演唱形成了強烈鮮明的對比,形成了土家族新民歌音樂,畫面上展示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土家族民俗、茶鄉風情,將畫面故事與傳說融為一體,給人們展示了土家茶鄉兒女勤勞善良、熱情好客的民族風情。聆聽演唱、觀看影視畫面,讓我們感受到土家人民豁達開朗的性格,也能更好地體會土家族民歌情意真摯、生動形象,讓人感覺到土家族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總而言之,加強和重視民族高校大學生影視教育,讓民族高校大學生學習影視方面知識,可以讓學生接觸到自己本專業之外的各種知識。南京理工大學鐘秦教授曾經說過,文科生要學習了解理工科的基本知識,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邏輯;理工科專業學生也需要學習文科與藝術方面知識,對于理工科專業學生也需要開設影視教育課,增強理工科專業學生文學修養,提高理工科專業學生藝術素養與鑒賞能力,達到理工科專業學生人生境界的高度,讓學生可以通過影視作品來了解民族文化,更容易理解枯燥的理論,從而達到學習的效果。重視加強民族高校大學生的影視教育,使民族高校大學生能夠更好的傳承民族文化、得到豐富的知識,提高民族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