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線
(運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山西 運城 044000)
語言與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傳播的工具,而文化又是語言的基礎,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利于促進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在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強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是培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文化傳播能力、拓展學生文化視野的必由之路。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同時加強對相應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的整合應用,達到更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積淀下來的文明結晶,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自覺肩負起傳承、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進而彰顯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讓我國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國際環境中,始終位于不敗之地,取得更為長遠的發展。
培育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英語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學英語教學都側重于為學生傳授別國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目標語文化展開廣泛且深入的學習,忽視對學生母語文化素養的培養,造成許多學生雖然能夠用英語流利說出歐美國家的文化內容,卻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相關內容,造成學生的跨文化交流出現了不對等的現象,影響了學生英語輸出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當前許多教師受到不合理教學理念的影響,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理解存在誤區,片面地認為強化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便能夠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際上,跨文化交際是一種雙向的交流,單方面的文化學習,必然造成跨文化交際的不對等,這一點應得到教師的重視;此外,還有部分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過于強調母語及母語文化對學生帶來的負遷移作用,過于放大母語文化對學生學習、理解目標語文化帶來的不良影響,也導致學生缺乏母語文化素養,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當前,在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大多數英語教師都認識到了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諸多不足,但仍有許多教師,過于依賴傳統教學模式,習慣應用枯燥無味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傳授千篇一律的文化知識,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許多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培育學生的母語文化素養,絕不可能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學校、教師與學生應充分認識到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如學校應加強對相關資源的整合,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式,為學生學習、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良好的環境,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學生;教師應加強對教學資源的整合,為學生母語文化素養的成長,帶來有針對性的輔導等等。但當前許多學校、教師,在落實這方面工作時,還存在很多的不足。
對英語學科的教學,包含多個教學環節,因此在英語課堂中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也必然是全面、統籌兼顧的,能夠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課堂的方方面面。但當前許多教師,設計的有關傳統文化的教學活動、教學內容,與英語教學全環節的融合有所不足,傳統文化知識零碎地分布在聽說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之中,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為改善當前英語課堂中過于重視對目標語文化的教學、忽視對母語文化教學的問題,學校應不斷強化對大學英語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師也應不斷利用課余時間,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與業務能力,尤其是提升自身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能力,為學生帶來更具質量、更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教學,讓學生全面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更愿意通過跨文化交際,將我國傳統文化宣傳、弘揚出去。教師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如上文所述的對“語言遷移”的理解,教師需深刻認識到,母語的語言遷移并非是一種機械的行為遷移過程,而是一種學習者主動參與、主動建構的語言習得過程,母語及母語文化對學生學習目標語文化而言,實際上是具有促進作用的。教師應以正確的態度看待母語遷移現象,盡可能在兼顧學生對跨文化知識理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母語文化素養,發揮母語文化對學生語言習得過程的促進作用;其次,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加強對史、詩類傳統文化書籍的閱讀,同時不斷了解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民俗文化等更為細化的傳統文化內容,力求為學生帶來更為“兼容并包”的傳統文化教學;再次,教師應加強對傳統文化教學資源的整合。例如,有關傳統文化的紀錄片、一些學貫中西的文化偉人的作品,如林語堂中英雙語的《吾國吾民》等,都是教師進行傳統文化教學的最佳素材,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英語基礎、認知能力、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挖掘、應用;最后,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加強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提升中西方文化對比教學在英語課堂中的占比,如此便可增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中的滲透力。
教師應及時認識到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加強對新型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應用,通過互聯網等渠道,廣泛收集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提升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可加強對多媒體教學法的應用,廣泛收集如《功夫熊貓》《花木蘭》《末代皇帝》等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外國影片,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出來,引導學生對這些影片的特點展開思考,分析這些影片為何能夠得到全世界觀眾的青睞,讓學生認識到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每一名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任務,以此培育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文化自豪感;此外,兼具東方文化色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武俠片《臥虎藏龍》,也很值得教師為同學們播放,讓學生在觀看英語視頻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語用能力;《刮痧》這類展現了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差異性的電影,也很值得被教師作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素材,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再如,教師也應加強對跨文化對比教學法的應用。如可引導學生對東西方文化中的“情人節”,即St.Valentine’s Day和Double Seventh Day展開對比,增強學生對東西方文化的理解;也可從單詞引申的角度,讓學生對比牛郎織女故事中表示牛郎的單詞cowherd,和美國文化中表示西部牛仔的單詞cow-boy的異同,以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對銀河理解的異同:在希臘神話中,銀河由赫拉的奶水噴灑形成,因此被稱作Milky Way。這一系列的文化對比,能夠增強學生對東西方不同文化的理解,掌握一些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方法,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讓學生在面對需要用英語傳播、介紹中國文化的情境時,不再“張口結舌”,能夠與外國友人流利交流,提升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
學校、教師與學生應做出多方面的努力,為大學英語課堂傳播中國文化創設有利的環境:學校可從校園文化建設的角度,增強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的滲透力,如通過校園網、校園公眾號等渠道,發布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甚至跨文化交流有關的內容,增強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也可定期舉辦與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跨文化交際有關的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渠道與外國友人深入交流、推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延展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資源的整合,聯合學校不斷完善對英語課程考核方法的設置,強化對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考察。在英語社團擔任指導員的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鍛煉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學生應在配合教師完成各項教學任務的基礎上,結合教師在課堂中傳授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廣泛參與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跨文化交際有關的賽事活動,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總之,在這種齊心協力共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環境、氛圍下,英語教師的傳統文化教學,將更加勢在必行。
大學英語教材的各個單元大多都有著鮮明的主題,因此在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通常會先引導學生對單元主題展開發散思考,進而循序漸進鋪陳教學內容。在課堂導入環節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以更為良好的學習狀態,投入對英語知識以及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中。
以對“Parents”為主題的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引導學生講講自己對愛的理解,此時許多學生會舉例一些經典文化作品中的內容,如《簡愛》《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教師便可不失時機地引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白蛇傳》主人公對愛的理解,還有朱自清《背影》中對父愛的描寫等等,喚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感知,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與父母有關的場景,結合中華孝道文化,鏈接單元主題與相應的英語知識內容,再引導學生對《背影》中經典名句做出翻譯,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如“It’s been over two years since I saw Father last time,but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image of his back.”此時,一個兼顧了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與傳統文化素養的課堂導入環節便完成了。之后教師可因勢利導,讓學生深入探究課本中與父母、家庭有關的內容,運用多媒體,鍛煉學生的語言解讀、建構能力,讓其全面掌握相應的詞匯、短語、句子,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能力,達到教學目標。
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的大多數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材課文完成的。因此課文精講環節,是教師向學生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全面掌握本節課提到的詞匯、詞組、語法及長難句,利用這些語言知識辨析、探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將母語文化知識與目標語文化知識全面結合起來,得到語言能力的進一步成長。
以對“Learning the Olympic Standard of love”一文的教學為例。文章認為“奧林匹克愛”就是一系列積極向上、堅持努力、不卑不亢的精神。教師可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文章中表示氣節、精神的詞匯、短語,將文章的精華內容,作為鍛煉學生閱讀能力、聽力能力的材料,讓學生全面掌握本單元的知識內容,再引導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表現了積極向上、堅持努力、不卑不亢精神的偉人、文化故事展開探討,如張騫出使西域、晏子使楚等,讓學生充分利用上一個環節學到的語言知識,表達自己的觀點,完成課堂辯論活動;對于英語基礎較差的班級,教師可將這部分辯論活動改為學生的課后作業,要求學生以寫作的形式,表達自己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相應內容的理解,讓學生有機會查閱更多素材,充實作文內容;此外,對于語法部分,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詞性類別的角度歸納新單詞,再結合自己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相關氣節、精神的理解,生成口語篇章,得到更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強化大學英語課堂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能力、培育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教師還需與時俱進,革新自己的教學評價、考核方法。當前,大型英語考試,如英語四、六級等級考試,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日俱增,尤其是翻譯類題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日益豐富,從飲食、中國結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文化元素,到傳統園林建筑、傳統節日這類更深層次的文化內容,再到絲綢之路等涉及到中國歷史的文化知識,比比皆是。因此通過英語評價考核環節,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刻不容緩、勢在必行。教師可將課程考核對學生聽、說、讀、寫四大能力的考察,與對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考察緊密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帶來更具應用性、綜合性,且涉及傳統文化知識的英語題目,讓學生熟練運用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英語單詞、短語、句型完成解答,不斷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需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與教學能力,力求為學生帶來更高質量的傳統文化教學,同時還應加強對傳統文化教學資源的整合,通過一系列的現代化教學方法,將其全面融入英語課堂的方方面面,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開拓學生的知識眼界,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