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璇
(廣西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
廣東音樂又稱為“粵樂”,廣東音樂最早產生于民間,時間大概在清朝末期和民族初期。從現在的記載來看,廣東音樂實際上是在嶺南文化的基礎上發展下來的。廣東音樂的歌詞比較通俗易懂,而且非常朗朗上口。旋律流暢,優美動聽,使得人們能夠迅速融入環境中。廣東音樂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受資本主義影響比較大,經濟水平和對外貿易水平比內地地區要高得多,因而在20世紀20年代高胡等新樂器引進了廣東,高胡、揚琴、秦琴、洞簫和椰胡成為了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這些樂器組合和運用使得廣東音樂有了更加獨特的韻味,廣東音樂變得更加柔和淡雅,音色更加清脆,丘鶴儔、何柳堂、呂文成等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作曲家。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廣東音樂的發展進入了低潮時期,這一時期的音樂主要以抗爭和戰斗為主,悲愴高昂,充滿力量。從新中國成立以來,鋼琴改編曲的創作題材大大的拓展,加了很多樂器,而且作曲家的創作也迎來了高峰。作曲家在采用原來的曲調的基礎上,加入了多聲部創作,豐富了原曲的表達形式,增強了藝術穿透力,形成了新的音樂風格。根據傳統民族器樂曲改編創作的比較多,也比較成功。比如,改編創作的鋼琴曲《二泉映月》、嗩吶曲改編創作的鋼琴曲《百鳥朝鳳》等都比較出名。根據民歌及民間小調改編創作的也很多,如《花八板與湘江浪》《和平進行曲》。陳培勛先生就是在這一時期進入了創作的旺盛期。他以廣東音樂為題材的五首鋼琴改編曲就是在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創作出來的。
廣東音樂發揮了民族性的特點,利用現代鋼琴演奏的技巧,積極地融入中國鋼琴曲中,從而創作出了新的改編曲。新中國成立之后,作曲家們大膽創新和不斷探索,在廣東本土音樂的基礎上進行改編,不斷地豐富了鋼琴曲的形式,擴大了鋼琴曲的表現內容,最終形成了具有濃郁的廣東本土特色的鋼琴改編曲。新改編的這類鋼琴改編曲所表現的內容非常豐富,如對場景的表述更加風俗化,更能讓人們融入其境。很多鋼琴曲里面有對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刻畫,如勞動場景,日常生活等,這些都使得情景交融。陳培勛將傳統廣東民間音樂的特色發揮得淋漓極致,并很好地融入了鋼琴改編曲中,使得鋼琴改編曲不但有西方的技法也富有濃郁的中國廣東傳統魅力,使旋律更加悠揚,情感更加豐富。以陳培勛為代表的廣東音樂人,在鋼琴改編曲中大膽革新,不斷增強音樂的表現力,使得鋼琴曲更具多樣性,受到了海內外人們的喜愛和追捧。陳培勛等音樂人也大大提升了鋼琴改編曲的東方意境,不斷豐富了原曲的內涵,使得中國鋼琴改編曲更具民族化的特征。
廣東音樂是深受海內外廣大觀眾喜歡的中國地方音樂,可以說是在世界華人中流傳最廣的中國本地音樂。從粵劇到改編的鋼琴曲,從改編的鋼琴曲到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粵語歌,可以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廣東音樂。尤其是改革以來,借助得天獨厚的優勢,積極吸取西方音樂的演奏技巧,創作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其中香港的粵語歌曲更是受到海內外華人的熱烈歡迎,從譚詠麟、張國榮80年代的兩人爭雄極大地擴展了粵語歌曲的表現內容,到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和黎明四大天王將粵語歌曲更大范圍地推向了世界,粵語歌曲達到了巔峰。廣東音樂傳遍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鋼琴改編曲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音樂作品都借鑒了廣東傳統音樂尤其是通過廣東音樂改編的鋼琴曲。以陳培勛為代表的作曲家運用了豐富的廣東音樂素材,充分發揮鋼琴的音樂技法,將鋼琴的音域廣、多聲部等優勢大大利用在改編曲中,提升了廣東音樂的深度。廣東音樂在中國鋼琴改編曲的融入,使得中國鋼琴改編曲更富有民族特色,成就了新的廣東音樂風格的鋼琴作品,這也是中國鋼琴改編曲對廣東音樂的反哺。廣東音樂與中國鋼琴改編曲完美結合,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中國鋼琴改編曲對廣東音樂的反哺,使得廣東音樂能夠更好地被海外觀眾接受,也能促進廣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以陳培勛為代表的廣東作曲家在中國鋼琴改編曲中的創作中,積極地保留了廣東音樂的特色,創作了具有廣東本土色彩的音樂詞匯,鋼琴改編曲真實地傳達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傳遞了中國廣東的歷史文化,也深刻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在歷史洪流中樸實的生活狀態和豐富的生活方式。
研究陳培勛先生的作品就要對他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歷程有一定的理解,陳培勛先生的鋼琴改編曲立足于廣東傳統音樂,將廣東傳統音樂的特色融入了鋼琴演奏中。陳培勛創作的五首廣東音樂題材被編入各類鋼琴音樂教材中,成了目前各大藝術院校的教師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他的這五首鋼琴改編曲也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重大突破。陳培勛的《雙飛蝴蝶主題變奏》表達了他的內心情感,也有著豐富的意境。這首改編的鋼琴曲創作于1953年,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作曲家們懷著對新中國的赤誠之情,大膽地進行了創作。這首《雙飛蝴蝶主題變奏》具有強烈的畫面感,也傳遞了中國文化的特有詩意和濃郁的廣東色彩。陳培勛能夠廣泛地涵蓋音樂表現內容的標題。這首《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描寫了一對蝴蝶在翩翩起舞的美好景象,這種生動畫面只能在畫家和攝影家中可以看到,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我們都知道梁山伯和祝英臺化蝶的故事,而《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則更加活潑而又有一些諧謔的情趣,這是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一個獨特之處,也是陳培勛對世界鋼琴音樂的貢獻,他為演奏者提供了一個藝術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原型,對欣賞者來講通過音樂作品能夠了解到蘊含的內容和深厚的文化。陳培勛本身就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很深的造詣,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廣東本土文化的烙印,使得鋼琴音樂具有了民族性和時代性,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他對作品進行了民族化的處理和本土化的改編,充分地表達了他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追求和中國傳統音樂的摯愛。陳培勛對廣東音樂的改造最大程度地發揮了民族性的特點,他利用現代鋼琴演奏的技巧和方法,講中國化和本土化的主體鋼琴曲中,從而創作出了新的改編曲,不斷的豐富了鋼琴曲的形式,擴大了鋼琴曲的表現內容。這首《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所傳達的主題和內涵讓很多人更加認識到了中國文化和廣東本土文化。
鋼琴改編曲就是在保持原來曲子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其相對完整的情況下,通過其它樂器或以其它器樂音樂形式進行移植,從而創造性地發揮出的新曲。陳培勛先生是廣東本土音樂的代表人,也是將西方鋼琴演奏與廣東傳統音樂緊密結合的作曲家,我們研究陳培勛先生的創作歷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廣東民族音樂元素與鋼琴演奏技巧融合的總結,陳培勛在《雙飛蝴蝶主題變奏》的創作中在和聲運用中進行了很多的嘗試,他的這首改編曲保留了廣東本土音樂的主旋律,并有機地融合了西方的和聲技法,但是他進一步淡化了西方傳統和聲的功能色彩,使得這首鋼琴改編曲更富有層次感和立體感,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廣東本土傳統音樂色彩的和聲風格。作品《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中的前段以三度音為基礎,他用跳音的奏法去進行彈奏,這樣就與連奏部分的旋律形成了進一步地對比,從而傳達出三度音的特點。《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在伴奏部分中的旋律是在左右手之間交替中出現的,但和聲形式卻以三度疊置和弦為主,三度疊置和弦包含了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兩個音的排列也遵循了一定的規律,而且距離比較近,這為樂曲增添了獨特的廣東音樂的特點,使得鋼琴改編曲更加生動活潑,我們能在演奏中感受到輕松自然的形象。陳培勛先生在《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的主題 A 部分的和聲運用顯示了他的高超技法,陳培勛在最后一節大膽地省略了和弦中的偏音 C(變徵),這樣就使得A 音和 E 音形成了五度關系,使《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的音樂呈現更加獨特,動人心弦,顯示出一種寬泛的音響效果。陳培勛在中國鋼琴改編曲中的創作中,積極地保留了廣東音樂的特色,大膽地運用和聲,進行了本土化的改編,使得鋼琴改編曲真實地傳達了中華民族的文化。
以陳培勛為代表的作曲家,在鋼琴改編曲中大膽革新,不斷增強音樂的表現力,使得鋼琴曲更具多樣性,比如,在調試調性上更顯出了他的功力。陳培勛的《雙飛蝴蝶主題變奏》采用了中國傳統民族調式,從而與西洋大小調式的風格進行了鮮明的對比,也有著明顯的區別。《雙飛蝴蝶主題變奏》作品的整體風格與調試調性協調發展,他的主題部分采用了A 商,也就是加清角的六聲調式,讓人耳目一新。《雙飛蝴蝶主題變奏》的素材來源于廣東古曲《雙飛蝴蝶》、廣東小曲《柳青娘》、廣東小曲《水仙花》《雙飛蝴蝶》、《柳青娘》是商調式,而《水仙花》則是徵調式,這種調性的布局以五聲旋律為基礎,并根據作品的需求進行不斷的革新和變化。他在《雙飛蝴蝶主題變奏》中使用了多種調性的變化手法,豐富了作品的藝術穿透力,比如,在同音列中和同主音調式之間的交替、下屬調之間的交替、不同調性之間的交替和多種調式內相互結合。陳培勛在創作《雙飛蝴蝶主題變奏》鋼琴音樂作品的過程中,真正地遵循了廣東音樂的調性布局,也就是通過多種調式調性交替轉移的技法,表現了作品的張力以及個人情緒的變化,彰顯了濃郁的廣東傳統音樂的韻味,使得演奏者和觀眾都能全身心地投入音樂中。經過以陳培勛為代表的作曲家們的努力,廣東音樂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他創作的作品引起了海內外廣大觀眾的追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經典。
廣東音樂是深受海內外廣大觀眾喜歡的中國地方音樂,可以說是在世界華人中流傳最廣的中國本地音樂。從粵劇到改編的鋼琴曲,從改編的鋼琴曲到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粵語歌,可以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廣東音樂。當前中國鋼琴音樂已經呈現出了越來越多元化的創作傾向,這離不開廣大音樂家的努力探索和積極創新。以陳培勛為代表的廣東音樂人積極推動了廣東音樂在中國鋼琴改編曲中的創作發展,使中國鋼琴音樂逐漸走向成熟。這首《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描寫了一對蝴蝶在翩翩起舞的美好景象,在標題內容 、和聲運用 、調試調性都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