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 吳思宇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廣州大學將“懂藝術”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之一,公共藝術課程已成為直接關乎學生畢業的硬性指標,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規定: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需要在“藝術與審美”的通識類選修課模塊中至少選修2 個學分方能畢業。該培養方案以2017年成立的廣州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中心為依托,以提高在校大學生藝術素質、營造校園文化藝術氛圍、培養具有廣大底色的“懂藝術”人才為目標。在藝術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廣州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中心不斷優化內部結構,憑借學校音舞、美設、人文、建筑四個學院的學科優勢,課程設置涉及到美術與書法、設計與攝影、音樂與舞蹈、戲劇與影視等領域,為廣州大學公共藝術教育做出了卓越貢獻。
“高校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基地,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理應承擔起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民間文化、地方文化,以及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使命。”廣州大學依托嶺南地區傳統文化特色,將本土傳統優秀文化融入到教學內容中,通識課中開設 《聞琴?洗心——走近古琴藝術》《六祖慧能與嶺南禪學》;體驗課開設《廣州織金彩瓷體驗創作》;藝術大講堂開設《嶺南非遺雕刻工藝賞析與虛擬交互體驗》《打開粵劇之門》,其中涉及藝術理論、當代設計與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極具嶺南特色的藝術課程,讓學生在理論學習中了解本土文化,在學習和體驗中深入感受嶺南文化意蘊,擴大對傳統文化了解的知識面。與此同時,開設扎染體驗課、“國畫”入門(寫意花鳥)等課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設計手作粘土課,增強學生動手能力,以及開拓創新想象力。而通識類選修課 《西方宮廷文化藝術與形體》《音樂的故事課程體系構建策略研究》等課程設置,讓學生了解西方藝術文化的發展脈絡,通過不同地域、空間的元素匯聚,培養學生的全局文化意識,建立個人的文化價值觀,開闊視野。
“現代美育教育,其核心就是藝術教育。”而公共藝術教育本就是面向全體非專業學生,在眾多非藝術專業的學生眼里,藝術專業的學習總是顯得無比遙遠,就算有一顆向往藝術的心,大多數學生也無時間和精力單獨學習自己的感興趣的藝術課程。但公共藝術課程的實施可以讓不同專業的學生跨過鴻溝,從本學科的舒適圈邁向自身感興趣的藝術學科,挑戰自身不擅長的專業。廣州大學公共藝術中心聯合校團委、美術與設計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院和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等副主任單位,利用學科優勢提升了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豐富性。陶藝DIY 體驗課、古箏藝術體驗課、舞蹈體驗課、播音主持與藝術、短視頻創作體驗課、扎染體驗課等26 門公共藝術體驗課程讓非藝術學科的學生暫時懸擱原本的固化認知,全身心融入到藝術體驗中來,隨著對此類藝術課程的進一步學習,將為本學科與藝術實踐的融合提供機遇,還能為不同學科學生之間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
除了必修通識課程,還以選修課程為補充加強實踐,廣州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小程序有 “藝術體驗”“藝術展演”“藝術講堂”“藝術展覽”四個板塊,共52 項活動。藝術體驗主要是由相關專業的學生擔任小老師進行授課,學生線上報名,打卡上課,每位學生在同一體驗課中的報名次數有所限制。藝術展演包括話劇、經典百書誦讀等展演活動。第三個板塊藝術講堂,廣泛邀請名師、引進社會優秀藝術表演家、理論家、高校藝術專業優秀教師,開展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的高水準的公共藝術體驗環節,實現課程體系與社會資源互動。藝術展覽能為學生提供更多藝術欣賞的途徑,營造校園藝術氛圍。通過四個板塊讓非藝術專業學生在理論與實踐并行的雙向感知中深入體會藝術之美,通過搭建銜接公共藝術通識性教育與專業性教育之間的橋梁,實現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同時,公共藝術教育實踐的導向作用,使得學生在創新思維的開拓上、在培養學生多元化思維發展方面,向更為廣闊的領域發展。
何為“公共性”?于學生而言,邁出本專業的藩籬便走進了公共場域,但是于學校而言,“公共性”便具有了“社會性” 特征,“而讓藝術教育更具有 ‘公共性’”的,便是藝術教育運動中的第三特征,即為‘校外藝術教育’”。將專業性強的課程教學貼近通識教學,為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豐富與完備夯實基礎,并且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通識課程,同時也能登錄小程序,指定時間內報名體驗課,為提高受眾面,每門體驗課每人不可超過兩個課時,在無附加學業壓力的體驗式教學模式中,大大提升了體驗課程的傳播廣度、拓寬了學生的藝術知識涉及面,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藝術課程在校園內的覆蓋率。本就以地區命名的廣州大學,在創新引領、開放辦學發展理念的驅動下,鼓勵藝術教育課程學習,利用校外的藝術家、藝術機構與社會機構等資源,更大范圍地開拓公共藝術教育內容、形式、渠道與平臺,同時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充分利用地方優勢,加強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不僅在文化藝術方面深入合作,還在創新型人才輸出上達成合作機制,調動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跨越學校壁壘,實現公共藝術教育進階。
由于專業知識與實踐的匱乏,非藝術專業且從未涉獵過相關藝術專業知識學習的大部分學生對藝術學科具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往往使得學生在老師授課過程中處于高度凝視的狀態,如何弱化學生與藝術之間的“隔”是公共藝術課程中關鍵性的問題。
公共藝術中心針對全校召集有相關藝術教學經驗的學生進行藝術體驗課程授課。“從2019 年11 月開始籌備,截止2020 年12 月28 日,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小程序共推出257 次體驗課,6553 名學生參與。”由此可見,廣州大學公共藝術中心更全面地落實了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這是推進美育教育的切實體現。開設公共藝術體驗課不僅發揮了綜合性大學美育資源的優勢,還通過對美的研究,助力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追求學識,創造朋輩相伴的成長模式、培養團結精神。
重視各學院間的資源共享,利用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平臺,與音樂舞蹈學院和學生公寓共同領導下的“五十一站”進行合作,每學期匯集以學生黨員為主、專業成績優異的學生為輔的學生隊伍,開設與自身專業相關的藝術課程,不僅讓授課學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提升專業技能、積累講課經驗,并且由于“師生”之間角色的趨同,讓聽課學生將凝視的角度放緩,以此拉近學生與藝術之間的距離,由點及面地展開藝術教育普及工作。
德國美學家姚斯將人類的文學藝術實踐歸納為“文藝的生產”“文藝的接受”“藝術效果的產生和傳播”三種基本活動,可見教學實踐過程中“文藝的接受”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在藝術中我們是生活在純粹形式的王國中,而不是生活在對感性對象的分析解剖,或對它們的效果進行研究的王國中。”因此在通識課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藝術理論的學習,還要引導學生聆聽及欣賞作品,如《帶你聽懂中國傳統音樂》《中國當代戲劇鑒賞》等課程,由生理感官引起的心理“美感”與榮譽感、責任感等融會貫通,由此進一步踐行接受美學觀。
其中《帶你聽懂中國傳統音樂》在全球知名的學分課程服務平臺——智慧樹上線,實現了課程資源的共享,與其他特色藝術網絡課程共同構建開放的網絡平臺。此外還重視探究性實踐課程與通識課程的雙向開發,如《傳統茶樂與身心療愈》等課程的開展,倡導學生直接實操來學習藝術,關注體驗與感知的過程,以此挖掘實踐者的心理感受,并學會主動思考。
教育目的及實現程度在課程評價中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彰顯,評價體系關乎此教學計劃的優劣,決定著下一步的課程改進,最終實現課程教學的優化。但課程評價并非“用簡單的數碼符號去等量千差萬別和活生生的人格面貌及其內在深刻、復雜的認知、行為、態度和價值,以及創新能力的發展狀態……它與素質教育的理念和目標之間恰恰構成徹底的悖論。”因此,公共藝術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的目標在課程體系的建構中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也進一步推進了公共藝術教育體制改革與創新工作的落實。
廣州大學將課程、考核、發展三個指標作為公共藝術課程評價準繩。首先,課程這一指標占比40%,其中課程選擇和課程學習分別占25%和15%,前者指藝術與審美類公共選修課程的學分情況,后者指藝術與審美類公共選修課程的出勤率、參與度和學習完成情況。其次,將考核作為第二項指標,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考核,各占20%,分別包含理解與掌握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知識情況。余下是藝術社團指標,藝術體驗和自主參加各種藝術體驗的情況評價各占一半指標分值,這兩項分別指代自主參加校內外藝術社團,學習、參與藝術實踐的情況,以及參與學習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欣賞高雅文藝演出和展覽等情況。
發展評價是針對藝術社團的參與度和藝術體驗層面而言的,除此之外,設置了藝術特長加分項,包括聲樂、器樂、書法等各級藝術類比賽中的獲獎。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比賽,并在展現自我的過程中增強藝術創造力,深化對藝術的認知與理解。量性與質性相結合,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決定了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并為課程設計的優化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借鑒意義。
“建立特色化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會減少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障礙。”傳統的教學評價工作一般由教師單向承擔,或者課程結束后進行短期評價,但廣州大學在公共藝術教育過程中除了在評價內容上豐富,也將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自我評價視為重心,讓師生在每堂課后通過完成作業、反饋作業進行相互評價,連點成線,試圖掌握學生該課程學習的整體發展動態歷程,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模式,引導和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藝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互動,形成交互式的教學模式。例如音樂課上借用“雨課堂”等多媒體收集學生個人創作的作品,并評分,讓學生如游戲般體驗藝術、感受藝術,進而通過老師對學生的作品評價而獲得不同朵數的“小紅花”獎勵,使得學生們融入其中,體驗樂趣。當然,每個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教師可以設置寫作說明這一環節,這是針對那些努力嘗試卻最終達不到理想效果的學生群體,老師通過文字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并給予充分肯定,在此過程中間接性的實現了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師生互評,以此讓師生及時得到反饋,并不斷改進授課方式與學習模式。
只有參與其中,使學生從被動輸入轉為主動輸出,才能更好地把握藝術的美,實現公共藝術教育的功能與價值。“美感就是對各種形式的動態生命力的敏感性,而這種生命力只有靠我們自身中的一種相應的動態過程才可能把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美感也便在這種動態的評價過程中得以深化與掌握,根據綜合評價對象、評價主體、評價手段等類型,由以往單一化的評價模式轉化成一個結合目標、過程、主體取向的評價新范式。在該評價體系構建中,公共藝術中心在交互主體性的基礎上通過全面多元的評價最終實現美育目標,不僅關注“如何學”,更加注重學生“學到了什么”,讓師生在平等交流中分享學習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共同解決教學以及生活中出現的藝術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將審美狀態移植到生活中,在現代教育技術與觀念下,生成一種開放性與多元性的評價特征,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增強學生的藝術品質。
除了在課內外對師生進行評價、校內外對學生進行評價以外,由校領導從上至下對各學院有關“懂藝術”指標及管理機制的評價形成了理論范式,其中包括組織宣傳、興趣愛好、藝術修養和藝術表現與創新四個二級指標,并在其下細化三級指標內容進行評分,而公共藝術中心與教務處合力作為占40%比值的“藝術修養”二級指標的具體數據收集和評比牽頭單位。對各學院的公共藝術開展情況進行評比,由此監督和激勵各院全員美育的實施,推進公共藝術教育落到實處。
固然,藝術能讓人在感知中受到熏陶,但感受到藝術的美遠遠不足以成為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本質,“不是感染力的程度,而是強化和照亮的程度才是藝術之優劣的尺度。”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格的全面發展,推進人美育觀的養成。從課堂內走到課堂外、從校內走出校外,這是對藝術深入了解的過程,也是學生從藝術形式邁向藝術內容的過程。理論學習中已經形成了個人審美認知的雛形,藝術體驗與實踐中更是對藝術修養的完善與提升,真切融入到一個營造的藝術氛圍中更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潛移默化中便將美育滲透于心。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既是美育,更是德育,其在健全學生人格、引導學生向善、引領學生思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承載著高等教育回歸‘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一本質目標的使命。”因此,以人為本作為公共藝術教育的核心,建立和完善科學的且與課程目標緊密聯系的公共藝術教學評估體系,落實好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體制改革與創新工作,在體系建構與美的氛圍創建雙管齊下,學生才能在課程實踐中、在美育的滲透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藝術修養和人文素養,進而形成個人獨特審美形態,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