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英,陳繼平,晏 瑾,李曉梅
(云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藥制藥技術是制藥工程專業的核心素養之一,是由天然藥物化學、中藥學、工程學交叉融合的學科,肩負著為中藥制藥生產行業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重任[1]。為向學生傳授中藥炮制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各高校開設的課程有《中藥炮制學》《中藥炮制技術》《中藥炮制工程學》[2-5]。在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教學積極采用導入法[6]、翻轉課堂[7]、五位一體教學法[8]、產-學-研教學模式[9]、線上線下教學模式[10]、產教融合[11]、賽教融合[12]、項目化教學[13]、在線教學[14],以培養學生的中醫藥思維和科學思維、工匠精神和民族醫藥文化自豪感[15-18]。
在工學背景下,天然藥物化學和工程學容易實現交叉融合。但是由于藥學類師資的缺乏,《中藥學》《中藥鑒定學》《方劑學》和《中醫基礎理論》等藥學類和醫學類基礎課程的缺少,中藥學與工程學的交叉融合并不容易實現。歷代名醫和古醫藥典籍倡導“醫藥不可分”,但是隨著我國本科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人為的學科邊界[19]造成了“藥不懂醫用,醫不懂藥情”的問題。
近年來,制藥工程專業方向課程的學時不斷被壓縮,有的學校僅開設2學分(36學時)的中藥制藥技術理論課程,這并不利于引導學生從藥用和醫用的角度,對中藥炮制工藝進行傳承和創新,無法滿足本科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要求。顯然,重構課程內容、整合教學資源和創新教學方法是解決此問題的必然選擇。
制藥工程專業培養的是藥品生產和研發的一線人員,炮制生產的質量對于中藥質量及其臨床應用至關重要。通過教學調研和討論,學院針對制藥工程專業在第6學期開設了《中藥制藥概論》課程(2學分,36學時),此時學生已在第5學期完成了《天然藥物化學》理論課和實驗課,對天然藥物中有效成分的結構和性質有基本認識。在充分調研學生就業需求的基礎上,對《中藥制藥概論》課程進行設計并持續改進。在同一教學內容中,通過融合多種教學資源,拓展學習的廣度;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升學習的深度。
如圖1所示,《中藥制藥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培養中醫藥思維和中藥炮制工程思維”基礎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教學資源是教學內容的具體表現,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文字和影像材料,也是教學方法選擇的重要依據。
眾所周知,中醫用藥的兩大特色是復方配伍和炮制,兩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且均建立在中醫藥理論基礎上。因此,為幫助學生構建“工程”思維和“醫藥不可分”思維。《中藥制藥概論》課程內容分為三部分:1)中醫藥理論,即中醫藥對藥材和人體的認識;2)中藥炮制技術,包括凈制、切制、炒制、炙制、其它制法;3)復方配伍,即方劑學基礎理論及常用方劑。從課程內容設置而言,教學從一些基礎的中醫學知識出發,旨在讓學生了解藥材、了解人體、了解醫學,拓展知識的廣度,起到拋磚引玉和激發學習興趣之效;接著,重點學習中藥炮制技術,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制藥工程師;最后,以一些典型方劑結束,通過引導學生了解中醫藥的前世今生,分析方劑的創新改進,提升知識的深度,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民族醫藥自豪感。
中藥炮制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辯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將中藥材加工成生熟飲片的技術[20]。中藥炮制技術是我國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制藥技術,是2006年我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中藥現代化進程中,隨著制藥機械設備的更新換代和中醫藥理論研究的深入,中藥炮制生產技術必然會存在一些改變,因此,在教學資源整合方面,我們非常注重四個融合:
1)時空融合
一方面讓學生廣泛閱讀古醫藥書籍,了解中醫藥的傳統理論、炮制和方劑知識;另一方面敦促學生查閱文獻,學習中藥材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基于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人們對中醫藥的認識,通過古代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創新的思維碰撞,讓制藥工程專業的學生進一步理解“醫藥不分家”的思想,明白“懂醫才能更懂藥”。
2)線上線下融合
一方面借用超星學習通平臺上北京中醫藥大學張冰教授主講的《中藥學》課程,幫助學生理解中醫藥對藥材和人體的認識、方劑學基礎理論及常用方劑;另一方面通過課堂面授方式,講解中藥炮制生產技術,并對線上學習的藥學知識在炮制生產中的應用進行探討。線上線下結合教學資源解決了工科專業中醫藥學教師師資缺乏問題,不僅節省了課堂時間,而且促進學生對藥學知識和醫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實踐應用。
3)虛實融合
一方面借用國家和各高校建設的虛擬仿真實驗平臺,《黃帝內經》《本草中華》紀錄片和《我們的中醫藥》宣傳片,了解中醫、中藥材、中藥炮制操作和方劑;另一方面,與《中藥制藥概論》理論課同步開設《中藥工藝研究綜合實驗設計》實踐課程(1學分,36學時),通過學生實際動手完成山藥藥材的土炒驗證性實驗以及厚樸的炙制設計性實驗,讓學生對炒制和炙制兩種最常用的中藥炮制技術有深刻的感性認知,能分析、解決炒制和炙制操作中常見問題。理論課和實踐課在內容上一脈相承,能很好地敦促學生親身經歷、及時應用所學理論知識。
4)學用融合
在線下的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進行遷移應用,即學以致用。一方面鼓勵學生對云南道地藥材或家鄉特色藥材的炮制加工進行創新設計。例如,昭通天麻、文山三七的新產品開發。另一方面,鼓勵學生以專業知識為背景組織實踐活動。例如,帶領其他專業同學認識校園中藥用植物,制艾絨、薄荷油等。同齡人的積極反饋是激發學生專業自豪感的一個有效途徑。
云南是植物王國,在中藥材資源、中藥研發與生產領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調研發現,學校制藥工程專業的學生大多來自云南,且他們的就業區域主要也是云南省內,就業意向單位為中藥生產企業和一些醫藥銷售公司。一部分同學有自主創業開藥店或藥房的意向。因此,每個學期開課前1周,通過問卷方式調研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期望和畢業規劃。根據學生就業或創業需求的差異性,首先,我們有針對性地將學生分為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習小組;然后,結合課程中三部分教學內容,制定本課程的基礎教學目標和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個性化教學目標,使各群體學生在恰當的分組中得到更好的知識和能力提升。
2.3.1 小組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是通過小組成員的合作性互動來促進學習。在組內同伴壓力和組間競爭作用下,這種學習方式能促使小組成員積極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中藥制藥概論》課程中,超星學習通平臺、虛擬仿真實驗、紀錄片等線上教學資源以及中醫藥書籍和文獻的閱讀與心得體會交流,主要通過課堂外的小組合作學習完成,教師主要發揮引導作用和解疑答惑作用。在小組長的協調下,各小組可以根據自身的就業需求,自由選擇學習資源,組織學習方式和交流方式,安排學習進度。學習結束后,各小組提交思維導圖等學習總結材料。
2.3.2 情境教學法
在《中藥制藥概論》的線下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引導學生對中藥炮制技術進行理解。創設情境有如下幾類:1)從學科和生活的結合點入手。例如,通過聯系炒菜操作,理解炒制加工。2)從學科與社會的結合點入手。例如,通過扶貧工作中藥材種植,理解中藥材的生長習性、采收和初加工要求。3)從炮制加工的實際問題出發。例如,三七根的趁鮮清洗或帶泥售賣,理解藥材的凈制操作。4)利用認知矛盾。例如,對“三七粉越細越好”進行討論,理解中藥炮制工藝參數的選擇。5)利用史料和精湛的炮制技藝。例如,老藥工的“千刀片檳榔”,培養學生的專業自豪感、職業道德,鼓勵學生持之以恒提升職業能力。
學校制藥工程專業于2011年開始招生,《中藥制藥概論》課程已開設8年,課程教學法是通過歷年教學的不斷積累和逐漸完善形成的。通過課程教學,學生具備了初步的中醫藥思維、中藥炮制生產理論和實踐技能。在《制藥工程學》等工程學科的支撐下,在2019年全國大學生制藥工程設計競賽首次以“桑葉中黃酮提取”為題目時,制藥工程專業學生獲得全國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在2021年第一屆“云南省大學生新藥創制大賽”中,制藥工程專業學生獲得二等獎3項和優秀獎2項。
跟蹤學生就業發展情況發現,部分學生通過持續學習考取了執業中藥師資格證書。一部分學生自主創業開設中藥房,造福家鄉老百姓。在中藥廠工作的一部分學生走上管理崗位,參加新藥的開發,工作業績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一致好評。一部分學生在天然藥物研究領域繼續深造,取得了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進入大學教學崗位。
《中藥制藥概論》是針對制藥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醫藥類課程學時不足、師資缺乏”開設的課程,通過多種類型線上資源和線下教學,培養學生的中醫藥思維和中藥制藥工程思維。教學過程注重對不同需求的學生進行實時的、有針對性的跟進和指導,因而教師的工作量增加。在借鑒《中藥制藥概論》課程設計時,建議組建一支知識面廣、信息技術強的教師團隊,融洽配合,達到教學相長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