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系統理論*"/>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但 菲 申軼群
繼2013年單獨二孩政策和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頒布后,為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并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的方針并給予配套支持。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意味著獨生子女政策的終結和后獨生子女時代的開啟。[1]三孩政策的落地推動社會加速邁進后獨生子女時代。
生育政策的調整從宏觀層面上可以改善我國整體人口結構、繼續保持人力資源的優勢,以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從微觀層面上會影響到家庭,包括擴大家庭規模、改變家庭結構、影響家庭關系等。“核心家庭”指一對夫婦和其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后獨生子女時代的核心家庭從“2+1”模式越來越多地轉變為“2+2”以及“2+3”模式。子女數量的增加擴大了家庭規模,使家庭的三角結構更為穩固,也使家庭關系更為多元。在家庭關系類型上,核心家庭從夫妻關系、親子關系變為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和手足關系三者并存;在家庭關系數量上,根據美國社會學家波沙特(Poussart)的家庭關系互動定律公式可以得出:三口之家的人際關系數為3,四口之家的人際關系數為6,五口之家的人際關系數為10,每增加一個人,家庭關系都會變得更復雜。[2]
家庭關系的變化對家庭成員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對大孩而言,其會面對二孩、三孩稀釋家庭資源的情況,但同時也促進了其社會化發展;對父母而言,在處理手足關系矛盾時也能感受到來自多個孩子的加倍歡樂。對于多子女家庭以及未來將要步入多子女家庭的成員,如何在思想上厘清家庭關系的變化、在心理與行動上更好地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成為我們需要關注的焦點。目前,國內學者就二孩、三孩出生對家庭關系的影響已有部分成果[3],但總體上缺乏系統性的理論支撐。因此,本研究試圖結合家庭系統理論,分別從親子關系、手足關系和夫妻關系三個維度逐一梳理二孩、三孩給家庭關系帶來的變化、產生的問題及應對的策略,期望對后獨生子女時代良好家庭關系的建設、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模式的探索,提供一些啟發和思考。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精神科醫生默里·波文(Murray Bowen)面對思覺失調的患者提出新的治療方向——關注家庭互動拓展母子共生,后經不斷調整完善形成了家庭系統理論。家庭系統理論將家庭看成一個完整的單位或系統,家庭成員是系統的組成成分,且每個成員之間都是交互作用的。[4]波文對該理論的貢獻在于他認為家庭是一個具有情緒互動的單位[5],也就是說,家庭中一個成員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波動會直接影響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家庭成員在情緒情感上是互相影響的。家庭系統理論已發展成為比較豐富和完善的理論體系,本文試圖對以下四個核心概念加以說明,并據此構建本文的理論分析框架。
“慢性焦慮”指人對于想象中的威脅的一種反應,主要原因在于人所處的關系系統受到干擾。[6]比如,生活中的某一事件(退休、生育)的發生,引起家庭關系緊張,進而家庭成員就可能產生慢性焦慮。慢性焦慮往往是家庭關系發生問題的“導火索”,雖然其作用并不會非常明顯,但會一直如影隨形地伴隨著我們,并影響家庭生活。
慢性焦慮與自我分化水平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自我分化”是個體的“象征物”,共包含兩個層面的能力,自我層面指個體內部把理智與情感分開的能力,關系層面指個體與他人的情緒相分離的能力。[7]自我分化的高低可以用自我分化量尺表示,得分越高代表個體自我分化程度越高、越理智,在心智上和情感上更能夠順利獨立成為成熟的個體[8],在與他人聯結的同時也具有較好的情緒分離能力,反之則表示情緒性更強,容易受他人情緒的影響。
“三角關系”指把焦慮擴大到第三個人,被焦慮環繞的這三個人所形成的關系。影響三角關系變化的是家庭中的焦慮水平,因此,三角關系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在家庭關系發生問題時充當“放大鏡”的功能。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相較于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擴大焦慮,形成三角關系。
三角關系形成后,會形成“代際傳遞”的“接力棒”效應。在家庭中,孩子個體的自我分化水平和焦慮水平受父母自我分化水平和焦慮水平的影響,是家長對孩子投射的結果。一代家庭父母的自我分化水平受上一代家庭父母自我分化水平的影響,又作用于子代的自我分化。家庭投射歷程不論歷經多少個世代都會持續運作,維系代際傳遞。[9]
本研究根據核心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建構了家庭系統理論中家庭關系分析架構圖(見圖1),為我們探究家庭關系出現的問題提供可參考的理論性解釋。在家庭子女數增加的后獨生子女時代,家庭成員能否適應家庭關系的變化、應對家庭關系帶來的挑戰,直接影響不同代際間的家庭生活質量,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生育意愿,因此,處理好這些問題尤為重要。波文的家庭系統理論提供了家庭關系發生問題的分析框架,可以較好地從家庭內部系統性解釋家庭關系變化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本文首先分析了后獨生子女時代家庭因生育二孩、三孩在家庭關系上發生的變化,作為理論分析的基礎;其次結合家庭系統理論和家庭實踐案例,著重關注家庭關系變化對家庭成員情緒情感的影響機制以及可能產生的問題;最后從家庭內部和外部提出調適的建議,期望對后獨生子女時代良好家庭關系的建設、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模式的探索,提供一些啟發和思考。

圖1 家庭系統理論中核心家庭的關系架構圖
社會對生育政策的關注多集中在其對人口和經濟的影響方面,但全球生育趨勢表明,家庭關系的變化要先于生育水平。[10]在核心家庭中,生育二孩、三孩對家庭關系的影響主要體現為親子關系、手足關系和夫妻關系的變化。
隨著二孩的出生,父母重新開始履行養育和照料子女的義務,形成一對新的親子關系。父母前期有照顧大孩的基礎,所以在對二孩的照顧上更為順手,但往往因為更順手會產生“完全復制”先前經驗的錯誤想法。父母需要謹防這種慣性思維,因為盡管孩子的身心發展遵循順序性、階段性等規律,但仍需要清楚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我們應當尊重并了解孩子之間的差異,在熟悉感中看到區別并靈活處理,以便形成健康的親子關系。
除了面對新形成的親子關系,父母對與大孩之間原有的親子關系也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二孩出生之前整個家庭都以大孩為中心,在二孩出生初期,家庭的關注度立即轉移到最幼小的孩子身上,這對于大孩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轉變。大孩需要與二孩分享共同的父母,原本充足且唯一的愛變得不再唯一、有所稀釋。最明顯的變化體現在陪伴時間上,原來父母下班后可以把時間都放在大孩身上,現在父母需要把時間一分為二,陪伴不同的孩子做不同的事情,而用心的陪伴需要耗費一定的精力和體力。因此對大孩而言,變化不僅是親子相處時間的縮短,陪伴效果也可能有所下降。
總之,在后獨生子女時代,家庭子女數的變化對親子關系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因為有照顧大孩的經驗積累,所以對父母而言,照料二孩的感覺是熟悉的,但又要注意看到不同孩子所具有的獨特的陌生感。雖然與大孩相處的感覺是熟悉的,但父母更要意識到二孩的到來使親子關系發生了新改變。父母需要考慮到二孩的獨特性與大孩心理上的變化,在心理上和行動上做好準備、做好情感的分配,把握相處時間的平衡。
手足關系是后獨生子女時代常見的家庭關系,它隨著二孩的誕生而產生。手足關系的出現對大孩來說是一種新的改變,在全面二孩政策頒布之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大孩作為家中唯一的孩子,不需要和弟弟妹妹相處,而突然到來的二孩會與大孩“爭奪”包括父母寵愛在內的家庭資源。如此一來,如何與弟弟妹妹溝通、相處,擔任好哥哥姐姐的角色,成為大孩需要學習的“課題”。對于二孩來說,手足關系是一出生就有的,在與哥哥姐姐的相處中自然而然習得弟弟妹妹的角色,但隨著三孩政策的實施,會有家庭選擇生育三孩,二孩如何在扮演弟弟妹妹角色的同時承擔好哥哥姐姐的責任,也需要調整適應。二孩、三孩的到來對整個家庭來說是一件值得期待和憧憬的事情,但是如何幫助孩子適應新的手足關系可能要經歷一個變化的過程,需要父母在二孩、三孩出生前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并在兄弟姐妹實際相處中給予指導和幫助。
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夫妻關系受親子關系和手足關系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親子關系和手足關系。生育的過程是耗費一系列成本的過程,從生育前的備孕、產檢、購買營養品,到分娩時的藥費、床位費、護理費等費用,再到生育后的養育和教育[11],都需要夫妻兩人承擔。在這一過程中,妻子因為生育需要暫離工作崗位,家庭中的經濟負擔多放在了丈夫一人身上;二孩、三孩的出生要求妻子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照顧最幼小的孩子身上,也要求丈夫對大孩給予更多的精神和時間陪伴;生育和工作之外瑣碎的家務勞動如何分配需要夫妻二人共同面對。在迎接新生命到來的幸福氛圍中,在面對生育和養育帶來的復雜任務中,夫妻如何處理兩人的關系、調適生育給兩人的關系帶來的變化,對整個家庭的關系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面對家庭關系變化帶來的挑戰,如果調適得當則有利于家庭關系的融合,如果處理不當會形成問題影響家庭和諧。本文依照家庭系統理論的主要概念,結合果果與齊齊的家庭案例,從慢性焦慮、自我分化和三角關系三個子要素出發,對后獨生子女時代核心家庭關系的變化及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
果果是上初中的大女兒,性格活潑開朗,樂于和父母溝通交流,是家中的“小活寶”;齊齊是果果的弟弟,是父母年近半百迎來的小兒子。齊齊的父親長期在外地打工較少回家,齊齊的母親在齊齊出生后全心照顧家庭,沒有收入來源。
慢性焦慮是因擔心家庭關系發生變化引起問題而產生的焦慮,二孩、三孩的到來改變了家庭關系,成員可能因此產生慢性焦慮。
齊齊的父母老來得子,全家都對齊齊格外關心。從其出生到成長,母親傾其所能給予最好的精神寵愛,父親給予盡可能的經濟支持。相比之下,對果果的關注減少了很多,自從齊齊出生后,原來給予果果的禮物現在會優先考慮給齊齊,與果果的交流時間也被齊齊的親子游戲時間占據。慢慢地,果果產生了焦慮情緒,性格漸漸變得孤僻,難以與父母敞開心扉交流,認為齊齊的到來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了煩惱。齊齊的母親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父親則在外賺錢養家,忽視了對妻子和兒女的情感關懷。夫妻二人見面時間短、共同話題少、瑣事爭吵多,妻子白天要獨自承擔家務和教育子女的工作,到晚上卻擔心夫妻二人的感情變質。
首先,親子關系增多會帶來頭胎子女陪伴減少的焦慮。在齊齊的案例中,果果原本是家庭中的“活寶”,經常與父母溝通交流,性格開朗外向,但隨著齊齊的出生,全家人轉移了關注的焦點,果果逐漸在情感上受到冷落,開始產生焦慮情緒,并表現出性格的轉變。在生活中,父母對二孩會給予更多的情感傾斜并體現更多的支持行為[12],但對大孩的關注有所減少,導致大孩產生慢性焦慮并表現出一系列行為問題。有研究表明,因二孩出生導致父母陪伴時間減少的大孩,其出現焦慮等內化問題、攻擊性行為等外化問題和整體問題的可能性都高于父母陪伴時間不變的大孩。[13]
其次,手足關系改變會導致兄弟姐妹相處困難的焦慮。果果作為家中的老大,在齊齊出生之前獨享父母關照,齊齊的出生改變了原來的生活模式。父母獨寵弟弟于一身讓果果難以接受,并將原因歸咎于齊齊身上,致使果果與齊齊二人相處不易。獨生子女向非獨生子女身份的轉變,也將引發孩子心理上的轉變。二胎的到來,打破了原來大孩處于家庭中的“至尊”“唯一”地位。大孩需要認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家庭中最需要被照顧的孩子,同時還要以哥哥姐姐的身份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這種嘗試處理得當是一種成長,若挑戰失敗則容易引起慢性焦慮,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視并給予恰當的解決。
最后,夫妻關系動蕩會引起伉儷身心雙重壓力的焦慮。齊齊的父親在外工作,由母親獨自撫養兩個孩子長大,家庭情感責任的大山壓在了母親一人的肩上,家庭經濟責任的天秤倒向了父親一人的方向,夫妻二人長期聚少離多難免產生情緒焦慮。“婚姻關系往往要經歷子女出生帶來的短時震蕩,之后才有可能步入更為穩定和成熟的階段。”[14]在養育和教育子女問題方面,我國0~3歲嬰幼兒托育制度還不完善,家庭養育子女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較高;在工作方面,我國生育友好型勞動力市場尚未形成,女性就業仍然存在受歧視的問題[15],部分企業會因為女性擔負生育任務而不招聘女性員工;在家務方面,洗衣做飯等家務勞動量會因為二孩、三孩的到來更加繁重。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多重問題如果缺乏及時的溝通和處理,會引起夫妻關系的動蕩,使夫妻二人產生身體的壓力和心理的焦慮。
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個體自我分化的高低與原生家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齊齊的母親自我分化水平較低,在經濟上依靠丈夫的收入作為支撐,在心靈上容易與丈夫產生聯結,但長期的異地分居,使妻子與丈夫之間的關系逐漸支離破碎。失去丈夫的依靠,妻子只好將兒子齊齊當作自身情感的載體,把對丈夫的依賴轉化為對齊齊的關注,希望從齊齊身上獲得情緒的安慰。母親對齊齊非常寵溺,在日常生活照料上無微不至。齊齊雖然年齡在不斷增長,但因受到母親的影響,獨立判斷能力較低,自主性較差,生活中的事情,更多依靠母親的意愿。
父輩的自我分化水平通過家庭投射影響子輩的自我分化,齊齊母親本身的自我分化水平較低,容易與丈夫或孩子產生較強的情感聯結。齊齊受到母親的影響,自我分化水平也較低。這種投射不論在大孩還是二孩、三孩中都有可能顯現,一些其他的關鍵事件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若子女出生時,家庭處在慢性焦慮較高的氛圍中,給予其過高的關注,孩子會對家庭產生過多聯結,不利于自我分化的形成;還有的父母受自身成長經歷的影響,害怕同次序的子女出現自己曾經出現過的問題,也會對孩子過多關心,阻礙其自我分化的發展。
夫妻恩愛是家庭和睦的基石。[16]夫妻關系是家庭最基礎的關系,如果夫妻關系不佳,在顯性上,會影響丈夫與妻子在家庭中分擔家務、照顧子女的配合程度,嚴重者則會發生語言或肢體爭執;在隱性上,夫妻之間長期不良的溝通會使雙方產生慢性焦慮,進一步影響到孩子。
齊齊的父親與母親聚少離多,爭吵多于共商,母親本身的自我分化水平較低,爭吵過后的情緒難以自洽,需要向外尋求解決途徑,與母親關系密切的齊齊成了發散的渠道。母親會將夫妻二人爭論過后的負面焦慮情緒立即傳染給齊齊,希望在齊齊身上獲得同情,以形成母子聯盟共同對抗父親。齊齊較低的自我分化水平,加速了父親、母親和齊齊之間三角關系的形成,這種三角關系使得齊齊更容易情緒用事,在做事的過程中不受理性的控制。擴展到學校生活中,齊齊也希望獲得同伴和老師的關注,當不愉快事情發生時容易受到情緒的指使,與同學產生沖突。
年齡較小的孩子會在身體上和精神上與父母產生家庭聯結,自我分化水平尚且較低,容易受父母的影響。在齊齊的案例中,因為父親與母親的關系不融洽,導致齊齊也卷入其中,使焦慮擴大到三者之間。也許齊齊并不理解父母爭吵的真正緣由,但卻可以迅速接收到父母關系緊張帶來的慢性焦慮,并陷入三角關系。家庭的三角關系最終影響齊齊個性的形成,齊齊遇到問題時也會像父母一樣處理,即使夫妻關系有所緩和,齊齊所習得的三角關系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反作用于父母,在家庭中產生惡性循環。除此之外,親子關系和手足關系也發揮著三角關系的作用,只要其中一對關系發生矛盾,就會影響其他關系系統的人,將焦慮分散到多人之間。
家庭人口數量的變化會影響家庭關系,家庭關系處理不當會產生家庭問題。通過家庭系統理論的分析,發現家庭關系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多體現在慢性焦慮上,慢性焦慮會形成不良的三角關系,在家庭中擴大焦慮,而這種不當的家庭關系模式會世代相傳。因此,如何幫助家庭防止因關系變化帶來的慢性焦慮,避免焦慮的產生和擴大化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本章分別從家庭系統內部和家庭系統外部提出對策,幫助調適家庭關系。
1.早做心理準備,樹立正確教養觀念
生育是整個家庭中一項極為重要的事情,需要所有家庭成員做好心理準備,共同面對家庭關系因生育帶來的變化。尤其對父母而言,需要盡早全面地認識到二孩、三孩對家庭親子關系、手足關系和夫妻關系帶來的變化和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早早做好成為多個孩子父母的思想準備。同時,父母還需要及時和大孩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讓大孩對承擔哥哥姐姐的角色有一個心理準備。大孩作為家庭中的一員,有權利知曉家庭成員的變化,如果父母在生育二孩前能夠和大孩進行充分溝通,大孩對二孩的接納度會更高,并且在二孩出生后會表現出更加積極的行為。[17]在果果與齊齊的案例中,果果作為家中的老大,又處于身心敏感的青春期,應當對齊齊的出生有知情權,讓果果感受到自己作為家庭成員應得的尊重,減少慢性焦慮的可能。
家長還要盡早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盡可能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給予孩子同樣的機會。案例中母親對齊齊溺愛、對果果缺少關懷的做法并不可取,這最終影響了齊齊正常自我分化水平的形成,也影響到手足關系的和睦。作為母親,還應當看到果果的獨特性,發現齊齊與果果各自的長處,不盲目進行比較,要給予孩子充分的發展空間,促進孩子的獨特成長。
2.抓住行動機會,建立和諧家庭關系
家庭系統理論從整個家庭關系的角度出發,認為家庭中出現的問題不僅僅是個體的問題,它需要在與家庭成員的群體互動中尋求“解藥”。因此,家庭關系中出現的變化、發現的問題也需要在實際互動中解決。
親子關系在二孩、三孩到來時可能會出現對孩子的關注度不平衡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需要在時間和精神上給予每個孩子盡可能平等的陪伴。在手足關系相處磨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需要父母及時指出,在問題萌芽之初就給予較好的解決。齊齊的出生導致果果產生慢性焦慮,母親應當及時發現并加倍給予情感的關懷,還果果一個溫暖舒心的家庭氛圍,助力良好姐弟關系的構建。夫妻在相處過程中出現的諸如家務分配不公、照顧子女勞累等問題,需要夫妻兩人在生活中進行溝通協商。齊齊母親因為長期與丈夫分居、心神不寧而產生慢性焦慮,需要丈夫做出更多的舉措平復妻子的心情,減少因此帶來的不穩定性;同時,母親要注意提高自我分化水平,學會正視自身的不良情緒,并以冷靜的心態克服,避免形成三角關系。
1.提供制度支持,健全生育養育體系
家庭是承擔生育和養育的主體,但生育也是一項社會工作,需要社會各部門共同配合,以建立健全生育養育制度體系,幫助家庭分擔重任,緩解家庭焦慮,改善家庭關系,增強社會生育意愿。
首先,我國需要進一步完善0~3 歲嬰幼兒的托育照顧服務,發展高質量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在支持幼兒園開設托班的同時,鼓勵有條件的用人單位在工作場所為職工提供托育服務,多渠道幫助家庭緩解養育和教育子女的壓力。[18]
其次,針對女性工作得不到保障的問題,政府應當采取減稅降費等制度鼓勵企事業單位招收女性員工,為女性提供工作職位的保障,確保家庭經濟收入來源。同時,企業可以通過實行彈性工作制度降低勞動強度、提供男性護理假等方式,釋放父職參與育兒的機會,有效減輕女性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19]
最后,雖然我國已經將3 歲以下嬰幼兒照顧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但此措施針對收入中下層群體的作用仍然有限,應進一步加大生育的福利政策,可以通過父母津貼、兒童津貼、帶薪假期等手段,減輕國民育兒負擔。[20]
2.積極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社會輿論
像獨生子女時代的宣傳一樣,后獨生子女時代的家庭關系也需要普及宣傳。要積極尋找“相濡以沫”“家和萬事興”等傳統家庭觀念的現代活力[21],在全社會形成正確的婚姻觀念和生育養育氛圍。同時,要充分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開設免費、科學、系統的養育教育課程,幫助年輕父母樹立良好的教養意識;創建靈活多樣、健康專業的家庭咨詢服務平臺,為父母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供方向指引,防止錯誤偏向。
家庭系統理論可以幫助已經出現問題的家庭重回正軌,但更重要的是借鑒其基本思路幫助和諧家庭防患于未然。本文從家庭系統理論的視角,結合具體案例,分析后獨生子女時代二孩、三孩出生帶來的家庭內部關系變化,并系統闡述慢性焦慮、自我分化和三角關系的形成原因及其弊端,并提出家庭內部與外部社會要攜起手來共同努力的建議,助力建構良好家庭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