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夢
(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隨著以計算機和網絡應用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信息技術及網絡化大潮直接導致了藝術媒介的嬗變?!斑B接”時代的互聯網技術幾乎以一種無可撼動的力量徹底顛覆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創新塑造了“超智能社會”的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傳統信息的傳播方式、傳播中的主客關系以及審美原則隨著新媒介的變化而改變。舞蹈作為一門以身體為載體的動態藝術不可避免的與互聯網、虛擬現實和計算機圖形等數字技術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從“記錄”到“傳播”,“連接”時代多重媒介的表達不僅為舞蹈帶來了更為廣闊的闡釋空間,傳統有序的“結構”被消解并在新媒介的“游戲規則”下生發出新的內涵。我們是否“在用19世紀的體制、20世紀的知識,教育21世紀的人才”?當舞蹈在不同媒介形式之間被不斷重新定義的同時,傳統教材和以教師為中心“言傳身教”式的傳統舞蹈教育模式正在受到現代信息技術的嚴峻挑戰,面對每八周更新一次知識技術的互聯網時代,傳統的舞蹈班級教學組織模式明顯滯后于時代的發展。正如杜威所說:“以昨日之法教今天的孩子,我們將剝奪他們的明天。”從媒體發展的視角來闡釋教育現象,有利于準確的把握舞蹈的時空特性如何在多重媒介中轉換、變異和延續;可以使研究者們在歷史長河中重拾“舞跡”,主動探索當代媒介融合時代舞蹈的歸屬和價值;及時匡正媒介在舞蹈教育大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尋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可能性。
當代藝術中媒體形式之間正在經歷著互相重新定義的過程,不難看出在新舊媒體交替融合發展中,繪畫將(身體)造型再演繹,文字將舞蹈律動再演繹,電影和電視將舞臺舞蹈再演繹,虛擬實境再媒介舞蹈空間,網絡藝術再媒介舞蹈影像等?!八囆g媒介化”演變的趨勢正是以媒介發展的延續性為重要基礎,更是一種重新審視和定位舞蹈的觀念。原有媒介將從新的媒介中獲得靈感和資源,有效彌補舞蹈在文化傳承中的媒介“斷裂”,使得舞蹈這門古老而鮮活的藝術形式通過多重媒體的轉化脫穎而出,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環境。傳統行業無不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經歷著一場顛覆性的革命,通過媒介轉化的過程將多樣組合、多種因素在變化和變異中求得發展,極大釋放各個行業的生產力,在某種程度上媒介的形式決定了信息的性質。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使我們深切感受到了信息技術的“破壞式創新”對社會發展和日常生活的深遠影響。不可否認,那些主動與互聯網等新媒介融合、尋求改變的傳統行業宛若新生煥然一新,而忽略和排斥信息技術的傳統行業則遭到了無情的淘汰。
新媒體時代的舞蹈不僅走出了對身體材料、舞臺空間的限定,改變了舞蹈原有的時空概念,還加速了舞蹈與多重媒介之間的“化學反應”。在電子傳媒時代的語境中,教育對媒介的依賴性與日俱增,不同傳媒形式正在以各種方式相互滲透、結合和交融,驅動著教育的“顛覆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通過媒介轉化,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舞蹈教育領域的場域問題,當虛擬的時間和虛擬的地點重構了一個全新的場域后,也必將改變傳統舞蹈教育的觀念和格局。
1978年,北京舞蹈學校改制為北京舞蹈學院,正式拉開了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的序幕。四十多年來,舞蹈高等教育突飛猛進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舞蹈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成立舞蹈院系700余個,舞蹈高等教育可謂是遍地開花、枝繁葉茂。但一方面由于中國早期舞蹈教育模式的建立受到蘇聯職業舞蹈教育的深遠影響,“中專教學思維”根深蒂固,課程設置單一化、缺少前瞻性,“舞蹈教育以自身的特性為借口而在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尋找退路”;另一方面,在大的教育環境下,時代和社會的巨變并未從根本上撼動傳統教學方式的地位,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時間、單一的“口傳身授”等傳統舞蹈教育模式和理念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舞蹈高校依然故步自封地停留在傳統媒介的“舒適區”,用工業化時代的秩序來規范學生,以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權威、以專門人才為目標。在以倡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時代教育主旋律的當下,舞蹈高等教育現狀令人堪憂。
2017年7月7日,人民日報等微信公眾平臺刊發文章《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一文引起熱議——中國大學生課堂教學質量堪憂、學習積極性不高等現狀值得舞蹈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舞蹈教學方法和內容的不合時宜,培養模式不能與時俱進,成為中國舞蹈高等教育的主要癥結所在。以北京舞蹈學院為龍頭的諸多全國舞蹈高等院校已經認識到傳統舞蹈教育的局限性:由于一直實行學年制,這種計劃經濟體制下架構起的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不但過于偏重學術化、專業化知識的傳授,在教學觀念上,也是以各個學科舞種的專業知識、技能為主,較少關注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性和整體性。為了完成傳授知識的教學任務,教師們習慣于從專業知識、技能或者自身感受出發,重視“教”而忽視“學”,較少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學生的接受程度,更沒有關注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
歷史和現實的多重原因導致我國舞蹈教育體制一直服務于培養職業舞者的表演技能,大量的教學內容與時間都圍繞在表演技術、技巧訓練和節目排練上,諸多學者在研究中指出,舞蹈教育理念和課程上缺失了對舞者的大腦開發、藝術創造、創造性思維訓練,以及舞蹈藝術本體科學原理的學習,忽視了媒介環境的變遷對舞蹈人才培養所提出的完整性、融合性和交互性等時代特點。教學理念的陳舊直接導致了教材建設的“同質化”,中央民族大學樸永光教授以民間舞教學為例,指出“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教材實為一本教材”,樸永光認為,從當下的學院派民間舞教學實踐來看,民間舞教學行為基本上陷于同質化。因建構教材的方式相同,結構相似,風格同一導致原本多樣化存在的不同民間舞,被強塞入同一模子里加工,并且由此形成當下民間舞教材建設的基本模式、基本語境、基本語法以及權威話語等。而我們的教學方式同樣以灌輸式的擠壓方式在不斷地模仿、復制中去重復累積和大量的零件制造。殊不知這樣的教學過程,適得其反地使學生習慣了從眾意識,壓抑著學生獨立思考,失去了自我意識,喪失了對藝術獨立的批評和判斷力。舞蹈教育的“同質化”是導致舞蹈創作“同質化”現象嚴重的重要內因,基于舞蹈的特性,“身體”的訓練固然重要,但是具有獨立品格的“人”的培養則是關鍵。因此,“舞蹈大學”絕不是“舞蹈附中”的升級版。北京舞蹈學院院長郭磊在“舞蹈高等教育四十年”專訪中談到,建設舞蹈大學,首先要建設和樹立的是教育理念和育人精神。這些理念和精神如果離開文化,離開對人、對社會的關懷,根本無從談起。
未來已至,教育不能“沉睡”。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在中國召開并發表《青島宣言》,宣言以“抓住數字化機遇、引領教育轉型”為標題,明確了我國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決心。舞蹈“再媒介化”的發展理念在舞蹈教育領域的推廣和踐行指日可待,如何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舞蹈教育體系,培養適應新時代的舞蹈創新人才將成為當代舞蹈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試問,教室、教科書、年級制會成為過去式嗎?Facebook(臉書/臉譜網)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曾感慨:“歷史上我們從未有過如此巨大的機會,一個人、一間屋,創造一種服務,可以讓上億人,甚至數十億人受益,這令人詫異。”在這個激發創造、專注愛好的最好時代,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應運而生,新媒介成就了信息的易得性,考驗著長久以來以獲取固定“知識”為單純目的的教育體制,知識體系的權威性已被挑戰,傳統教材和以教師為中心“言傳身教”式的傳統舞蹈教育模式受到現代信息技術的沖擊,慕課、翻轉課堂、項目制教學是否能夠打開舞蹈教育的嶄新格局?
當舞蹈在不同媒介形式之間被不斷重新定義的同時,不同時代的舞蹈將有不同的界定和范式,互聯網時代的舞蹈更是擁有更多的內涵和外延,這種意涵的開放性是多重媒介轉化所賦予舞蹈藝術的無限可能,更是信息大爆炸時代對媒介提出變革的需求,讓原有的教學媒介從其他媒介借用資源和靈感。要求媒介打破傳播壁壘,加強協作和互動,這些新特征實現了舞蹈與多種媒介自動獲取、組合、變異和跨碼流通的可能,使原有的教學媒介獲得了新的意義。因此,舞蹈的全方位 “記錄”、主客體間的自由“交互”以及大數據下的無限“連接”,成就了數字媒介整合“一對一”“一對多”以及“多對多”等多元傳播形態的基礎上,身體與影像、舞蹈影像與互聯網等多重媒介發展裂變中所體現的時空廣延性、動態交互性和跨界融合性,為高等舞蹈教育的內在變革帶來了契機。
1.時空廣延性
首先,當影像技術實現了舞蹈的“記錄”功能,時空廣延性是媒介融合時代舞蹈教育最顯著的特點。這不僅僅體現在舞蹈信息等影像的跨時空、跨地域的交互傳播與應用,更體現在舞蹈學習環境和課程設置中,師生之間對知識的持有關系以及固定的時空結構都將重新打破進行再建構。在現有慕課舞蹈教學平臺建設中實現了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方,都能學到任何知識的慕課正在迅速改變教育,為舞蹈教育的在線學習提供可能性。
以慕課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為主要代表的新型網絡教育是近年來隨互聯網發展而出現的在線學習方式,它以大規模、在線、開放的特點成為“再媒介化”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為“慕課元年”,美國率先掀起慕課風潮,從西方傳入到國內短短6年間的實踐與推廣,對我國傳統教學模式帶來重大影響,并相繼推出了“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華文慕課”“Ewant”。
網易與高教出版社攜手推出的在線教育平臺“中國大學MOOC”(www.icourse163.org),致力于為每一個有意愿提升自己的人免費獲得更優質的高等教育,主要面向大眾提供中國知名高校的課程。在全部課程的“藝術設計”類別下的“音樂與舞蹈”子類別共計48門課程,舞蹈類課程僅開設了7門,且大部分以通識課為主。其中,以舞蹈通識課“走進舞蹈世界”為例,本課程是首都師范大學田培培教授于2017年3月開設并合作推上“中國大學慕課網”的一門面向全校在校生的通識教育類型課程,經歷多學期的運作,全校已有上千名學生在本門課程成功獲取學分。該課程共計12講(48課時),主要講授中外舞蹈史、舞蹈作品鑒賞等內容。每課時均以不超過20分鐘的教學視頻為主體,并配合教學課件、隨堂測驗等學習環節,在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根據一定的線上課程進度進行自由學習,這種短時間的安排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以及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每講結束后還包含隨堂檢測、單元測驗、單元作業、互動討論以及互評等環節。測試題目難度小、題量小,多以選擇題、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可以多次提交,對于調動學生聽課積極性、檢測課堂活躍度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面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為舞蹈教育生態環境所帶來的無限生機,其原本傳統課堂中“口傳身授”的教學模式將被打破,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重新建立師生關系,舞蹈教育要素之間的革新周期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在新媒體時代舞蹈教育創新發展探索中,時空廣延性一方面體現在優質教學資源的平等共享,可以消除因地域問題而導致的師資力量不均衡的普遍教育問題;另一方面主要表現在課程的自主選擇性,當課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固定”走向“流動”,在任何時間和地點根據學習者自身的需求安排學習內容的個性化教學突破了傳統舞蹈教學的時空界限。
2.動態交互性
如今我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所有人都可以彼此連接。慕課的線上教學模式改變了原有的師生關系,可以滿足學生不受時空限制在線進行學習。自2011年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作為慕課的“完美拍檔”,成為一種廣受師生好評的教學模式在輔助和補充線上教學環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翻轉課堂將傳統“口傳身授”的教學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創造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將傳統教學中“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的學習設置進行了置換。改變了以往主要依靠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傳授”,然后通過課后練習或作業引導學生完成“知識內化”的模式。當慕課通過信息技術完成了“知識傳授”過程后,“知識內化”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將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從而強調了師生之間的交互作用,突出“學”而并非“教”的教學理念,解決舞蹈實踐教學過度依賴“教室”、盲目崇拜“規范”的慣性問題,在線上線下多重媒介動態交互中取得更優化的舞蹈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由學生在課外根據教學視頻自主完成學習之后,帶著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去課堂上參與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合作、共享與討論,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的驅動性和主動性。在去權威化的師生關系中混合線上線下的多種教學途徑,傳統教學中教室以外的非正式學習空間得到重視。在虛擬環境的學習空間中借助大數據學習分析技術,依據學生學習行為數據建構實現個性化精準教育,教師在這場教育革新中成為名副其實的“服務者”。因此“慕課+翻轉課堂”新式組合教學模式將學生的自主學習推向第一位,并強調學習者、知識信息的傳遞者(慕課系統)和教師之間的動態交互作用,并成為新媒體時代舞蹈教育的特性之一。
3.跨界融合性
媒介時代的“跨界”與“融合”賦予了教育接軌未來的能量,因此,舞蹈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再媒介化”舞蹈教育的跨界融合性。如果說舞蹈是一門綜合了音樂、戲劇、美術、化妝、設計等諸多藝術媒介綜合表現的舞臺藝術,那么跨學科、跨專業的舞蹈教育理念將更好的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跨界融合可以通過項目式教學的方法實現“做中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進行高層次的思維和推理,培養其創新意識、團隊精神與研究能力。
借鑒“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在藝術設計類專業多年來的實踐經驗,教學內容項目化是“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項目式教學強調學生自身的經驗基礎,結果呈現并不是教學的唯一目的,教學的重點在于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學生掌握了主動獲取、辨別和分析知識的技能方法。當圍繞一個項目或課題展開教學,原有課堂、專業、學科的概念將被打破,多種藝術媒介與舞蹈充分融合,長期以來在大學教育中被忽視的自主能動性被激發,各學科專業協同合作、分工協作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項目任務。除了舞蹈學科項目,技能課與理論課的有機融合、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史論等各個專業方向的跨專業融合,多個藝術門類可以通過不同項目主題的設定與舞蹈進行跨界融合,提升學生跨學科、跨領域完成復雜工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深化與拓展合作的意識。
從歷史上看,沒有任何媒介可以獨立運作,并建立自己單獨和純化的文化意義空間??v觀近年來舞蹈教育的發展,數字化媒介與影像傳播已經成為舞蹈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大多還是停留在教學手段和方法等功能應用層面,新媒介技術大多是舞蹈教學中“錦上添花”的輔助手段,并未在舞蹈教育理念上產生革命性影響。慕課、翻轉課堂、項目式教學等新興教學方法雖然在教育領域早已“名聲大噪”,但對舞蹈教育的影響卻微乎其微,數字媒體等互聯網信息技術在舞蹈教育領域的應用與推廣明顯滯后。電子媒介使整個社會變成一個“地球村”,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如今人類一天產生的數據超過歷史上五千年數據的總和,學校教育賴以存續的根基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高等舞蹈教育的傳統培養模式儼然已成為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的羈絆。相對于其他領域,教育可以說是在這場信息風暴中影響相對較小的領域,但是新媒體時代的舞蹈藝術對教育教學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要求。依托于新媒介發展的新興教學方法已經打開了教育的嶄新格局,同時為高等舞蹈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新路徑和新思路。因此,只有改變傳統教育以“流水線”形式的“生產”,積極探索新舊媒介不斷“再媒介化”的規律及潛能,超越知識簡單“記錄”和“傳播”,創造無限的“連接”,才能實現舞蹈教育創新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