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蔣希蘅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研究員 梁曉敏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首個目標。近20年來,全球極端貧困發生率已經下降一半以上,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極端貧困人口數量明顯上升。
中國于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前10年實現2030年議程減貧目標,顯著縮小了世界貧困人口的版圖,也為全球貧困治理提供有益經驗。當前,推動全球減貧事業回歸正常軌道需要各國共同努力,既要將幫扶脆弱群體和減少貧困作為國內政策的優先事項,也需要在減貧領域開展更為務實有效的國際發展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經濟社會造成嚴重沖擊,全球極端貧困人口數量增加,多年減貧成果被吞噬。按照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極端貧困標準計算,全球貧困發生率由2000年的27.7%降至2018年的8.6%,減貧成效顯著。
然而,根據世界銀行測算,2020 年和2021年全球極端貧困人口數量分別為7.32億人和7.11億人,較沒有疫情的情況下分別高出9700萬人和9800萬人。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東北非地區的低收入國家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如國際社會不能采取及時有效的行動,到2030年全球貧困率預計將達到7%,屆時仍有約6億人處于極端貧困中。
過去40年中,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大約8億,占同期全球減貧人數的75%,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2020年以來,中國有效統籌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在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同時,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并通過鄉村振興戰略接續穩固減貧成果。中國的減貧經驗不僅豐富了人類反貧困理論,也為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減貧發展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在推動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將推動貧困地區發展提上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部署,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并將其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對有關習近平主席的新聞報道進行文本分析后發現,黨的十八大以來至2021年2月期間習近平主席參加的會議中有25.8%與貧困相關,其涉及貧困的講話占比為39.5%,涉及貧困的考察報道占比高達45.1%。
正如習近平主席自己所說,扶貧是他花費最多精力的工作。消除極端貧困的承諾自上而下持續傳導,凝聚和動員各方力量,構建了全政府、全社會的大扶貧格局,成為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
黨的十九大強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改革開放發軔于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農業部門,工業化進程中持續為貧困人口創造低技術門檻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持續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
中國堅持開發式扶貧戰略,注重發揮貧困群體的主體作用。精準扶貧過程中,中國一方面加強教育和培訓,推動貧困人口人力資本積累;另一方面通過財政獎補、普惠金融、數字經濟等多種手段推動產業發展,為貧困人口就業創造有利條件。
增強自身能力和改善發展條件“雙管齊下”,讓貧困群眾既有脫貧致富的本領,又有脫貧致富的辦法。中國減貧實踐表明,發展是消除貧困最有效的辦法、創造幸福生活最穩定的途徑。
中國立足本國國情,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貧困特征的變化科學制定減貧戰略,精準扶貧方略就是這一經驗的集中體現。
經過近30年的扶貧開發,到2012年已有6億人擺脫貧困,原有的區域瞄準方式難以解決貧困“最后一公里”問題,推動剩余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啃硬骨頭”的艱巨任務。在此背景下,中國提出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扶貧路徑由“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精確瞄準了脫貧攻堅的對象,逐戶分析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并制定脫貧方案。
精準扶貧戰略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也是中國與時俱進、立足實際推動減貧的鮮活例證。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震蕩疊加,面對數字變革和綠色轉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繼續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既要各國擔負起時代責任,積極推動本國發展,也要凝聚共識,加強減貧領域國際發展合作。
各國應將發展和減貧作為國家治理和公共政策的核心目的。面對疫情沖擊導致貧困人口上升這一嚴峻挑戰,各國應將幫扶脆弱群體和減少貧困作為國內政策的優先事項,盡力用好自身財政和社會資源。在經濟、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要把是否有利于民生福祉放在首位,將促進發展、保障民生、減少貧困置于突出位置。
減貧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資金、技術和人才等“硬能力”,也需要符合本國實際的戰略方針和政策體系等“軟能力”。
發達國家要更好履行官方發展援助承諾,加大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困難特別大的脆弱國家的資金、技術支持。要進一步加強南南合作,更加精準地幫助受疫情沖擊的脆弱群體。
加強經驗交流、聯合研究、研修培訓、政策示范、能力建設等南南減貧合作,將有助于發展中國家增強政策設計和實施能力,增強減貧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性。
既要抓住數字變革和綠色轉型機遇,也要關注轉型導致的脆弱性。數字變革和綠色轉型在深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也為自然資源的價值實現以及發展中國家和特殊群體通過更便捷貿易方式擺脫貧困創造了新的機遇。國際組織、金融機構和各國政府應為相關投資、能力建設和機制創新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
同時,數字變革和綠色轉型將帶來深刻的經濟和社會轉型,改變需求和供給結構,可能產生新的脆弱群體,需要通過推動勞動力市場發展、加強社會保障、促進收入來源多樣化等政策為其提供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