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好斌 王層裕
(作者單位:溪口風景區廣播電視站)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這是21世紀以來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突出年度性任務、針對性舉措、實效性導向,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1]。可見,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錨定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全面部署2022年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立足縣域基層媒體融合實際,需要著眼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完善等重點工作,引導和鼓勵村民參與村莊建設發展,全方位展現鄉村振興新做法、新成效、新局面。正是基于這個時代背景,本研究選取典型的報道文章,分析如何發現農村變遷新亮點、剖析村莊發展實踐案例、講好基層鄉村振興故事。
當前,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微博、微信、抖音等即時共享軟件的普及,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產生了較大的沖擊,處在媒體融合變革發展過程中的傳統媒體,旨在通過內容生產流程再造、傳播渠道多元、媒介終端多樣等方式,發揮自身多年來積累的公信力優勢,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關注,實現傳播效益最大化。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實施,全國各地不斷涌現出先進的實踐案例,爭相展示基層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勢頭、鄉村面貌持續可喜轉變和農民生活的美好憧憬期待。為此,本研究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在深入采訪調研的基礎上,選取一篇關于溪口鎮棲霞坑村民宿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報道案例進行探析,報道內容截圖如圖1所示。

圖1 報道內容截圖
整篇報道共1116個字,被收入了《共同富裕新征程》專欄,展現了溪口鎮棲霞坑村因為聯村干部的一個決策,決定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通過梳理盤活村中閑置資源、筑巢引鳳集聚民宿產業、優化基礎設施、改善村莊面貌等方式,帶領村民實現共同富裕,讓人們看到棲霞坑村這顆位于“浙東唐詩之路”的明珠,正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書寫新時代鄉村發展的新篇章。
開頭點明主題,引出村莊發展變化的關鍵“決策”。從高端民宿產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到村民收入持續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成倍增長,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發生在村民身邊的點滴變化,呈現出溪口鎮棲霞坑村“蝶變”現狀:“年輕人大量涌向城市,村里只剩下老年人”“村基礎設施差,村容村貌破舊”“資源稟賦不足,集體經濟薄弱”,這些都是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必須直面的典型問題。開篇還引用村支委王海民接受采訪時所說的,“這些變化主要源于6年前的一個決策”,言簡意賅地點明整篇報道的主題,為下文對村莊發展過程的敘述做好鋪墊。
以特定的時間點為脈絡,引出村莊長遠發展布局。從“6年前”“2017年以來”“2020年”“未來4至5年”這些時間節點可以看到,每一次新的時間點出現,都會伴隨著村莊出現非常大的發展變化。然而,伴隨著“決策”的推進,新的矛盾也在不斷產生,常住村民的不理解、外出打工村民的觀望,都考驗著村干部基層治理的決心和耐心。從首家精品民宿成功引進,到村莊基礎設施水平提升,到整村開發鄉村旅游產業,再到未來社區打造計劃,棲霞坑村始終一步一個腳印,朝著“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既定目標穩步前行,拓展強村富民的渠道,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尋找樸素“切入口”,以小見大突出鄉村振興的主題。聯村干部學習先進地區民宿發展經驗帶來的一個“決策”,打造高端精品民宿,加強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帶動鄉村旅游持續火爆,不僅實現了“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還吸引了外出打工的村民陸續返鄉,在共享民宿產業發展的紅利的同時,更好地凝聚全體村民的力量,為接下來村莊面貌持續改善、基層治理體系完善、數字鄉村改革推進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建設貢獻力量。只有充分認識到鄉村建設的長期性,深入了解民生事業的復雜性,順應事件發展的規律,才能在報道中更加客觀準確地記錄鄉村發展歷程,看到村民觀念發生的新變化,展現鄉村振興新圖景。
準確把握案例的核心要素,提煉其中的亮點。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相關政策措施不斷完善,由于每個村莊的基礎設施和資源稟賦不同,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也會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此,在相關案例素材采寫的過程中,“如何準確找到撬動鄉村振興事業的杠桿”“如何精準推動產業融合助推村莊經濟發展”“如何有效改變村民既有的觀念,吸引他們積極主動參與進來”,這些都是需要了解的核心要素內容,也是提煉鄉村振興故事亮點的關鍵。
巧妙運用村莊發展的小細節,生動呈現觀念轉變過程。無論是美麗鄉村建設,還是產業融合發展,都需要村民參與其中,而新事物的發展進程中勢必會產生新的矛盾,經歷幾許波折,這也是亙古不變的規律。如何巧妙地化解矛盾,將其轉化為推動村莊發展的動力,不僅考驗著村干部的基層治理能力,也決定著村民干事創業的信心,對于提升村莊的凝聚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些正是鄉村振興故事的精彩看點,能夠吸引村民關注的小細節。
突出鄉村振興故事的獨特性,全面展示“一村一品”特色品牌。縱觀每一個村莊的發展過程,呈現的都是不一樣的鄉村振興故事,在故事的采寫過程中,沒有奪人眼球的字眼,沒有聳人聽聞的數據,也沒有夸夸其談的描寫,只是通過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展現各村莊扎實穩妥地推進鄉村事業建設,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蹄疾步穩發展民宿產業經濟。正是由于村莊的獨特性,讓鄉村振興事業有了全方位多側面展示的可能,也為書寫鄉村振興故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能夠集中連片呈現“一村一品”特色品牌。
隨著全國各地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優秀鄉村實踐案例、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以及表現突出的農村干部都會不斷涌現,對于基層新聞報道工作者來說,“如何找到更合適的切入口”“通過什么樣的敘事方式更容易讓受眾信服”“怎樣才能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等問題,就是接下來需要去思考面對去探索實踐的問題。
在媒體融合轉型的進程中,傳統媒體所擁有的“一家獨大”“我說你聽”的地位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從單一傳播渠道向多元傳播渠道、從平面分散傳播向立體全方位覆蓋、從“以我為主”的靜態傳播向以滿足用戶需求的動態傳播轉變[2]。內容生產方面,需要結合新聞報道的重點、用戶關注的熱點和事物變化的亮點,圍繞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定期開辟“我為群眾辦實事”“美麗鄉村展新顏”“共同富裕振興鄉村”等新聞專欄,提供基層群眾喜聞樂見、具有獨特價值的信息產品;平臺建設方面,需要整合現有的媒介資源,根據各平臺的不同定位和傳播方式,通過新聞內容再生產、傳播主題再提煉、社會價值再升華,同時輔之以微博預告、微信共享、抖音互聯等新媒體信息傳輸手段,運用特定的傳播渠道進行分時段、分層級、分批次精準推送,實現傳播效果最優化。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融合應用,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讓農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可見,實現信息傳播數字化刻不容緩,如在報業數字化進程中,當前報紙網站和手機報無法實現盈利的重要原因是競爭范圍過大,若致力于某一細分領域,專注于一件事情,再借助報紙的既往影響力和公信力,將比一般的互聯網產品更容易成功[3]。伴隨著媒體融合的縱深推進,加強數字媒介賦能也是大勢所趨,畢竟數字媒介不僅增強了信息之間的交互性,也增強了傳播者之間的交互性,以及傳播平臺和傳播系統之間的交互性[4]。媒體平臺可以通過議程設置、精準推送、鏈接導入等方式,讓更多的農村群眾接收到身邊息息相關的鄉村振興故事,繼而成為村民日常生活中人際傳播的資本,成為村莊建設發展的實踐范例,成為農業產業集聚的目標期待,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故事在鄉村無所不及、無處不在,這對于重點領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政策落地以及村莊未來發展凝心聚力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隨著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解決了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的難題,讓每一位村民都有成為自媒體人的可能,當身邊出現突發事件、凡人善舉、美景美食時,就會立刻通過微信等社交軟件分享給親朋好友和周圍的人。此時,記者可以便捷地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有關鄉村的新鮮信息,但是,記者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入基層進行采訪調查,才能提煉出契合時代發展的主題。有研究認為,“主動記者”和“積極媒體”雖然能夠在政府與民眾的協同中整合多種話語,但也面臨雙重困境。一方面,新聞話語被官方宏大話語所吸納,這讓新聞中的“積極性”再次成為自上而下的引導;另一方面,民眾通過自媒體、社交媒體等渠道所生產的話語又會凸顯新的社會問題、民生問題,導致媒體在對這兩個領域的跟進與追逐中,不斷趨向角色分化,從而喪失主動性[5]。所以,對于鄉村振興案例的報道,還需要記者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要站在不偏不倚、客觀公正的立場上,認真細致地反復求證,從多個方面挖掘、整理相關素材信息,讓鄉村振興故事有血有肉、鮮活有趣的同時,客觀真實地反映當地農村的發展面貌,反映鄉村產業振興現狀,反映基層群眾的真實生活,更好地展現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隨著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講好新時代鄉村振興故事,不僅需要媒體融合平臺勇于打破壁壘,用更優質的產品、更精準的視角、更便捷的渠道和更貼心的服務贏得受眾的信賴,還需要新聞工作者在平時的工作中努力加強對前沿理論知識的學習,及時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能,準確把握農業農村普惠性政策,主動對接鄉村差異化發展改革成效,發現農村新亮點、新變化、新成果,深入了解村民思想動態和目標憧憬,及時發現農業現代化人才和產業前景,實現媒體融合與鄉村振興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