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捷
在全面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小學語文閱讀方式的教學也在不斷改革和創新。閱讀能力是小學課程中學生應該掌握的最基本能力,在全閱讀理念的指導下,語文教師更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基于此,本文將針對全閱讀理念下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展開論述。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愛上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閱讀感興趣,才能主動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當今社會,一些家長盲目跟風,為孩子報各種興趣輔導班,以防孩子在后續發展中落后于人,卻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導致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將此道理引入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中同樣適用,如果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教師仍以長篇大論來講授如何有效閱讀,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師不如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愛上閱讀。有了興趣作為支撐,學生就會認真聽教師講閱讀技巧。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并作為學生的終身事業來培養。
例如,《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教師在教學課文之前,可以向學生們展示關于地球的圖片或者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這顆藍色的星球。在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之后再引導學生去學習課文,這樣效果會更好。
二、合理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師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受年齡限制,小學生的思維深度往往難以達到作者所表達的層面,所以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之前設置一些疑問,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探索性閱讀,然后在小組討論中交流收獲,最后跟大家分享閱讀心得。通過設置疑問的方式,教師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這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例如,《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五位戰士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寧可跳下山崖,也不愿意被敵人活捉的故事,展現了他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在學習本課之前,教師可以播放關于狼牙山五壯士的電影片段,然后設置疑問:為何這幾位戰士甘愿犧牲自己的生命?讓學生帶著疑問去閱讀,挖掘文章的深層含義。
三、創設情境,將閱讀與實際相結合
文字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講述的均是生活中的故事,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與課文結合起來,便于學生理解和感悟課文內容。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生活,閱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增加了學生對生活的認知。
例如,在教學《花之歌》這篇課文時,花朵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植物,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能夠做到認真觀察的學生并不多,所以教師在教授此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的花朵與課文中的花朵有何異同,同時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認真觀察一種花的形態結構并進行記錄。利用此種方法,學生不僅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加深對生活的理解。
四、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加深閱讀印象
朗讀是閱讀的一種動態形式,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朗讀課文,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陌生字詞的印象,同時還能提高自身的專注力。如果只是單純的默讀,學生很有可能會走神,但是如果保持朗讀狀態,學生的專注力往往會提高。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感受作者感情的變化,更好地把握課文的情感。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發揮引導作用,同時,也不能過度限制學生的行為。閱讀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關乎其日后的語文學習,甚至是其他學科的學習,是萬萬不可忽視的環節,教師應該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努力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