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天發,魏生宇,劉 通,馮 亮
(航空工業洪都,江西 南昌,330024)
航空裝備分為民用航空裝備和軍用航空裝備,本文主要探討國內外軍用航空裝備維修服務保障情況。航空裝備維修服務保障是為最大程度發揮航空裝備效能、保障裝備遂行戰訓任務,由承制方開展的一系列管理和技術活動,包括裝備使用前的技術準備、裝備使用中為用戶直接提供的保障服務,以及對上述活動提供支撐的保障能力。維修服務保障在國外航空領域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產業,為航空裝備承制方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我國航空裝備維修保障業務規模還比較小,保障模式較為傳統和單一,與國外先進服務理念和保障模式相比,還有較大發展空間。為適應未來裝備的維修服務保障需要,亟需在制度、理念和手段等方面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新的維修服務保障模式。
目前,以美英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軍機維修保障已經步入“基于性能的保障(PBL)”和“完好率承包”采辦階段,該策略要求將裝備服務保障任務作為一種綜合的、經濟上可承受的性能來購買,其實質是將裝備的服務保障責任交付給一個集中的保障承制商,由保障承制商合理利用軍地各種保障資源,確保向用戶提供符合合同要求的可用裝備。在全壽命周期內,主要由裝備承制商提供保障,實施“誰研制、誰生產、誰終身維護”的模式,不僅能夠充分保證裝備的完好性,而且也能節約全壽命的保障成本。
進入21 世紀,美軍按照“區域維修”理念不斷調整保障力量布局,精簡保障結構,逐步建立區域保障機制,每個區域設若干保障中心或一個綜合保障基地,實現“資源集約,綜合高效”。不僅同一機型實現區域保障,不同機型、不同軍兵種也強化了區域保障體系。
近年來,美軍在裝備維修保障領域大力推廣便攜式維修輔助設備,極大提高了用戶維修保障的時效性、精準性和信息化水平。便攜式維修保障設備是一種在維修保障點上使用的移動計算機設備,不僅能快速查找、隔離故障、提供排故思路和方法步驟,還能自動申請航材備件,實現故障查找、排故、維修的有機結合。
在具體實踐PBL 過程中,美國防部充分運用軍民合作與競爭機制,大力倡導合同化保障,注重利用和激發工業部門的積極性,通過利益驅動引導合同商發展保障能力、承擔保障任務。以此帶動了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防務巨頭從戰略角度大力發展維修與保障能力,防務巨頭們紛紛設立獨立的部門承擔維修保障集成商的角色,發揮自身作為原始制造商的優勢,將設計、生產資源轉化為完整的維修保障技術與能力,并積極與軍方合作,為軍方后勤保障基地的硬件設施提供各類服務。
現行保障模式下,以商保期和大修期為重要節點,裝備保障責任分別由主機單位、用戶和修理單位承擔,保障責任主體多次變化,參與各方均以各自承擔的任務為目標建設服務保障能力,難以形成體系化的全壽命周期的服務保障能力。未來,新裝備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其價格“水漲船高”,同時要承擔更多任務,這就要求裝備具備更高的使用率和更低的效費比。裝備全壽命維修服務保障需要將過去保障“只盯當下而不顧將來”的落后觀念扭轉過來,從設計階段就應開始考慮保障性設計,推動預防性維修向視情維修轉變,推動保障責任主體積極建立體系化的服務保障能力。
隨著裝備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用戶對維修服務保障能力的深度和響應速度要求越來越高,但目前維修服務保障的能力建設在總體上依然延續了以往的分工布局和保障模式。一方面,業務和能力發展仍以指令性計劃為主導,市場化程度較低,承制方外在動力不足,研發制造的技術優勢沒有完全向服務保障領域轉化;另一方面,缺少靠前保障、貼身服務和一體化的區域服務保障能力的規劃和建設。
在新裝備數字化研發、智能化制造的帶動和技術牽引下,外場服務保障的技術手段不斷提升,自動檢測、智能診斷等技術的應用日趨廣泛和成熟,對提高外場保障效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一方面,新裝備維修技術和數字化保障手段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標準體系,不能在各型新裝備上統一推廣使用;另一方面,老舊裝備依然沿用傳統維修工藝和技術,不能有效借助新技術和數字化手段提高維修效率和降低維修成本。
隨著軍民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入,各承制主體單位通過建立培訓中心、周轉備件庫、區域化服務點等加快建設針對所交付裝備的保障能力;部分成品單位發揮知識產權優勢,聯合社會資本力量,共同建設部(附)件維修能力;飛機與發動機維修企業加快利用社會資本,不斷提升飛機維修能力??傮w上,裝備的維修保障能力不斷提升,但也存在資源分散、各自為戰、重復建設、效率低下等問題,未能有效發揮軍民融合發展的政策優勢。
面向新時代,全壽命周期航空裝備維修服務保障既要求承制單位不斷提高自身保障能力,又要求保障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從而提高保障水平,充分發揮裝備效能,實現承制方和用戶的雙贏。
隨著航空裝備系統復雜性、綜合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飛機研制技術和作戰效能都已實現了跨代提升,以往依靠人力堆積和不計成本的“救火式”航空裝備維修服務保障工作存在種種弊端,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的用戶需求?,F代航空裝備維修服務保障亟需創新服務手段,充分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成果,集中管控裝備信息、數據、任務,統一調度內外資源,最終形成裝備全壽命周期一體化、智能化和可視化的一站式快速響應維修服務保障新模式?;诂F行維修服務保障的現場服務、用戶培訓、航材保障等相關業務域,開發信息化服務保障中心,其設想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信息化服務保障中心架構圖
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整合行業內外資源,統籌開發便攜化和集成化的保障設備,將裝備維護和裝備故障檢測、診斷、解決方案等相關業務域模塊集成,對裝備技術資料即時調取查閱,對維護過程和解決方案等實施過程進行動畫演示,并實現保障設備與工業部門服務保障中心實時遠程通訊,以提高服務保障能力。通過高度集成的保障設備,具備一定基礎技能的人員即可快速參與裝備的服務保障,減少保障人員培訓時長和費用。
目前,大部分航空裝備維修服務保障工作均以在用戶駐地現場的保障形式開展,保障人員需要承擔大量出差任務,在路途中消耗的時間過長,不利于提高服務效率,且易造成保障成本升高。因此,有必要統籌開展保障工作,根據裝備分布特點,在全國范圍內分區域組織實施保障工作,即“以點帶片”,一個配備一定數量的專業人員及航材備件的服務站負責多個臨近地點的保障。如果條件成熟,還可以聯合其他承制單位共同組建區域聯合保障部門,進一步提高效率,減少資源浪費。
參照國外成熟的采辦模式,軍民結合并充分發揮工業部門技術優勢的多元化保障機制是實現高效保障的有力支撐。通過頂層策劃,以工業部門為主、基于性能的保障合同將成為未來裝備全壽命周期保障的重要實現形式。采用這種新的承包方式后,工業部門不再像過去那樣根據完成的維修項目、改裝工作或提供的航材多少,而是以最后成效(如飛機的完好率、飛行小時數以及發動機的工作時間等)來獲得用戶支付的保障費用。
隨著國內航空裝備的不斷更新換代以及外部環境挑戰不斷演變,過去依靠各主機單位保障為主的模式將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亟需提前謀劃,為將來深化保障模式改革提供動力。而大國空軍的裝備體系發展歷程和規模結構比較接近,具有一定相互學習和借鑒的可能性。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運用信息化服務保障平臺以及開發便攜式保障設備等開展保障工作,并逐步探索和推廣適合我國國情的、基于合同的承包服務小時數保障模式,既能提高裝備使用效率,滿足用戶需求,又能為新裝備研制提供更多支撐,實現用戶和承制方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