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之瑜
(聊城大學商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高質量發展”的新表述于黨的十九大提出,意味著我國經濟進入發展的更高層次階段。自2013年以來,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培育家庭農場”,盡管家庭農場在我國起步晚,但成長迅速,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的重要組織形式。2019年以來,國家對家庭農場發展質量甚為重視,鼓勵創辦一批高質量家庭農場,推進了家庭農場由增量導向向提質導向的轉型升級。2020年3月,農業農村部發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明確了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意義。家庭農場是未來現代農業經營的重要方式和必然趨勢,其高質量發展對于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筑牢“三農”基石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家庭農場的發展及其評價體系仍不成熟,從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科學構建家庭農場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能夠探究家庭農場的高質量發展情況,也為其高質量發展指明前進方向。因此,通過搜集相關文獻,了解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特征,明晰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維度,進而梳理學術界關于家庭農場發展水平評價的已有研究,并做出評述,以期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于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學者們各抒己見,涉及創新、效率、可持續、社會發展等方面。洪銀興指出,新發展理念確定了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高質量發展的依據。鄭文濤指出,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須以新發展理念為體現。逄錦聚等指出,高質量發展應能夠優化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創新、高效、協調發展,使人民共享美好生活。還有觀點認為,高質量發展主要是供給體系在質量、效率、穩定性等方面的優化。張軍擴指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在于高效、公平、可持續發展,且目的在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史丹從宏觀層面理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應包括增長穩定、社會公平、發展均衡、綠色生態等多個維度。
綜上可知,學者們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和表達源于多個角度,雖然角度不同,但對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涵基本實現共鳴。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形成效益高、結構優、綠色持續的發展骨架,其次充斥著以新發展理念為底色的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等元素,最終目的始終是人民的美好生活,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
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特征,余泳澤等認為,是低投入、高效率、低環境成本以及好的經濟社會效益。金碚認為,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特征是多維性,本質性特征則是系統性探索出發展優勢,實事求是地走特色之路,采取的方式須有效且可持續,同時指出,發展質量是綜合性概念,客觀性和主觀性并存,也就意味著,質量的判定免不了受相關人士對其關注度的影響。
縱觀已有文獻,關于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內涵的研究相對較少,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概念至今尚無統一表述。有學者認為,家庭農場的發展要落腳在質量上,需要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提高農業經營效率。不只是注重效率,結合家庭農場的定義,以及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特征,筆者認為,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應至少包括以下六個層面的要求:(1)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應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2)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標是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加速農業現代化轉型。(3)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也受相關人的主觀因素影響。比如,通過農場主對家庭農場發展及其相關政策的滿意度,可了解到家庭農場的發展概況。(4)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是可持續、有傳承的發展。農村中“誰來種地”的問題是關系到家庭農場長足發展的難題,農民務農的代際傳承與職業農民的培養息息相關,國家大力推進職業農民的培養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5)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必然是有利于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發展。(6)家庭農場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的發展要求,是其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近些年,國內學者們對于家庭農場發展水平的評價研究做出不少研究,本文將從兩個方面進行文獻梳理,一方面是側重效率的研究視角,另一方面是指標體系的構建。
目前,學術界主要從效率角度進行家庭農場的發展水平評價研究。研究從三個層面展開:(1)生產效率。農技進步等因素提升農戶生產效率,加大了造成制度變遷的外生性供給力度。主流觀點認為:相對于小農戶,家庭農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盈利能力增強,但土地產出率下降。王敏琴等運用DEA模型分析了家庭農場全要素生產狀態,指出家庭農場的全要素生產率均值不高。不同類型家庭農場的差異顯著,糧食生產型家庭農場的最低,非糧食生產型家庭農場的最高。(2)運行效率。學術界運用DEABootstrap(或DEA-Tobit)模型,分析家庭農場的運行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結果顯示:家庭農場的運行效率整體不高,與農地經營規模呈“倒U型”關系,規模效率不足是主要制約因素。(3)綜合效率。張琛等從經濟績效、經濟結構、資源稟賦3個維度,運用熵值法評估了種植類家庭農場的綜合發展水平,結論顯示:家庭農場優于小農戶,但存在區域差異。高楊等基于新發展理念,從創新、協調、生態、社會、經濟等5個維度,運用AHP模型評價了家庭農場的成長績效,結論表明:糧食生產型家庭農場的成長績效居于中等水平。
不能否認,效率是評價家庭農場發展質量的主要指標,可以為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評價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僅從效率角度評價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水平,不能涵蓋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多重內容,有失偏頗。另外,從效率角度進行的評價盡管也起到一定的衡量作用,但評價層面太窄,多用于特定情形下不同經營主體間的效率比較研究,不適用于家庭農場間高質量發展的多方面橫向比較,并不能達到我國目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李星星構建的指標體系包含經營績效和發展潛能兩個維度,其中,經營績效又包括經濟績效、社會績效和生態績效,發展潛能包括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張國政等從家庭農場融資難問題出發,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價值評估指標體系,此體系由農場主個人素質、農產品市場情況、農產品或生產服務特性、農業技術與商業模式等4個一級指標構成,下設農場主學歷、從業經驗等11個二級指標。張小雙等從BSC視角出發,構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財務、顧客、核心流程和學習與成長等維度。任重等根據“三重盈余”內容,構建了包括經濟效率、社會效率、生態效率等維度的指標體系。何勁等比較分析了中外家庭農場的已有評價研究,構建了包括經濟績效、社會績效、生態績效三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評估。
綜上可知,國內學者們一般選用經濟績效、社會績效、生態績效、稟賦特征、發展潛力5大指標系統來進行評價體系的構建,既有定量指標,又有定性指標,但定性指標偏少。學者們采用的評價方法有數據包絡分析法(DEA)、隨機前沿模型(SFA)、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經濟增加值法(EVA)、平衡計分卡法(BSC)、層次分析法(AHP)等,這些評價方法均有各自特點和適用性。
雖然學術界對家庭農場發展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在多方面仍需進一步探討:(1)對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探討不足。目前,仍未有文獻對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進行深入研究,學者們應當立足當前實際探討家庭農場的高質量發展,結合新時代下農業發展的方向,明晰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真正內涵,為其進一步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2)已有研究僅從效率維度評價家庭農場發展的狀況,視角單一、片面,評估體系不夠全面。筆者認為,從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對家庭農場發展狀況進行衡量和評價,一方面更加符合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家庭農場的高質量發展更具目標導向。(3)指標設置不夠豐富,針對性不強,欠缺靈活性,還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充實。當前,國內對家庭農場的評價方法多借鑒國外模式,指標設置也往往套用傳統框架,由此各個指標繁多雜亂,經濟績效指標甚是嚴重,通常內涵重復、設置繁瑣,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對于農場主及相關部門來說難以適用。
現階段,我國仍然欠缺一套合理的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順應現代家庭農場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數字化、生態化發展趨勢,需要科學有效地對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情況進行評估,爭取在更高起點上推動家庭農場有序實現高質量發展。因此,進入高質量發展方向的新時代,亟需研發一套反映家庭農場發展質量的綜合性評價體系。在之后的研究中,首先,在本文思考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明晰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確定相應的高質量發展維度理念;其次,從高質量發展維度,科學構建家庭農場指標評價體系,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效率、質量、結構、安全、可持續等因素為指導,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選取其代表性指標,繼而進行科學賦權,對我國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的水平進行評價,并實證分析,最后提出發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