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敏
隨著戲劇事業的繁榮發展,從事戲劇文學創作的青年人也越來越多。戲劇文學劇本創作既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也是一個非常痛苦的心靈煎熬過程。不管是任務性質的創作,還是自我靈感生發的創作,其首先面對的就是劇本的“構思”問題。所謂“構思”,即是思考劇本的題旨、人物、結構、細節等,思考如何構筑一部較為完整的舞臺敘事畫面。
文學劇本的創作,即是一種“創造活動”,也可以說是一種充滿著痛苦與歡樂精神生產活動。心靈的暢想是自由的,也是不受約束的,而創造的過程和創作的人物形象卻是要遵循一定的創作規律。文學劇本創作中的心靈自由,指的是劇作者可以不受物理事實的羈絆,超越現實的自然狀態與規模。而生活邏輯,就是生活的內在規律,自然的發展趨勢。文學劇本創作的想象,正是越過上述界限,通向生活的內在規律,同時,也要按照一定的藝術規律進行構思與提煉。
文學劇本的題旨,也就是文學作品中所要揭示或包含的主題思想。我國歷代文學家都重視作品的主題,重視創作過程中主題思想的提煉。提煉的過程就是構思的過程。古代文論家們認為,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像“統帥”一樣重要,更是一部作品中的靈魂。劇作者應當以“立意為宗”,把“立意”作為創作的根本,哪怕是自然景物,“寓意則靈”。如果是寫悲劇,所有的“風花雪夜”都要帶有悲劇情感色彩;如果是寫喜劇,所有的“燈火闌珊”都應該是歡騰喜悅的。正因為如此,劇作者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只要主題確立了,就可以展開了、深化了。在創作的藝術規律中,所謂“立主腦”,就是立“主題思想”。而“立意”、“立主腦”,是劇作者在創作前,首先要進行藝術構思的心理活動過程。比如寫一個抗疫題材,既可以寫歌頌的,反映廣大醫護工作者的奉獻精神;也可以寫批判的,揭露官僚主義或形式主義的不作為現象。然而,不同的寫法選擇,也是“立意”不同的表現方式。這個構思過程是艱難的、痛苦的,同時也是必須要選擇的。一旦題旨的“立意”確定了,整個創作思路和創作手法,都必須要服從題旨的方向發展。
一般來說,戲劇文學作品是有題旨的。劇作者進行劇本創作,總有對生活的認識、判斷和評價,總有理想和追求。作品的題旨,是劇作者觀察、體驗、分析、研究生活,并反復思量和開掘的結果,是激發劇作者的創作熱情,引起創作沖動的主要因素,這常常是劇作者對生活的獨特發現。老文化部部長王蒙說得好,“作家創作時,需要翻來覆去地想,到底在你要寫的題材上,你有什么話,有些什么意見,有些什么忠告或者警告,感嘆或者疑惑需要告訴讀者或者觀眾。是不是真的肺腑之言,是不是真的對人有益,是不是像有什么事需要告訴自己的親人那樣迫不及待,這就是通常稱作主題思想的東西。”劇作者在構思和創作過程中,沒有深思熟慮,沒有對生活的認真思考,就難以形成題旨,就會影響作品的思想意義。劇作者常常要面對錯綜復雜的生活長期咀嚼,才能提煉出自己的一點理解,一種思想、一份詩意、一星哲理。正是這一點,構思好一部作品的題旨,便是架構好一部作品的靈魂。
“文學是人學”,這句出自高爾基的名言,如今已經像常識一樣為眾人所接受。文學的根本任務是寫人,這也是被大家所公認的真理。文學作品,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總是要寫人的,因為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和主宰。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離開了人,文學藝術也就無法存在了。正是從這個意義我們可以斷言,劇作家的全部精力,都傾注在對劇中人物架構的構思上。
寫人物,就是要寫人物的悲歡、人物的命運,這是戲劇創作唯一的道路。構思劇中的人物,要從某一個具體人物或者某些具體人物出發,來展開一部作品的戲劇故事。對劇中人物的悲歡、人物的命運的構思與提煉,可以遵循藝術創作規律,歸納出一些基本的要點。比如:一是劇作者要了解這個人物的意義;二是劇作者要受到這個人物的感動;三是這個人物的意義與的感動能夠與觀眾產生共鳴。這三點肯定了,那么這個人物或者這些人物要放到戲劇情境中去。
當劇作者將某一個人物確立為劇中主人公后,接下來劇作者就要為這個人物的命運作一番反反復復的構思與提煉。劇作者要在腦子里面描繪出這個主人公的命運曲線,確定這條曲線的起點和終點、社會背景和生活環境、矛盾原因和沖突幅度等等。當劇作者已基本構思好劇情的發展趨勢,那么劇中的人物才會變得真實可信。構思人物形象,就像是十月懷胎一樣,只有在劇作者的腦子里形成了、成熟了、歷歷在目了,才能一朝分娩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劇中不僅是主人公,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有悲歡、都有命運。人物的不同命運,總是和人物的不同性格緊密相連。在命運的曲線上,人物性格就像是一個光點或色塊,醒目地、不間斷地跳躍著、延展著。
在構思人物形象時,一是要注重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增強人物性格的新鮮感和獨特感;二是要努力揭示人物復雜的、多側面的思想感情,以增強人物的立體感;三是要觀察原型,提煉原型,在觀察中提煉,為提煉而觀察;四是要忠實事物本來面貌,避免人為地在人物身上拔高或神化;五是要在推進情節向縱深發展的時候,尊重人物性格的合理性發展。
劇作者在構思好一部劇的題旨和故事情節之后,鋪開稿紙,或是打開電腦,準備下筆或敲擊鍵盤之前,需要構思的便是整部劇的結構問題。
戲劇結構是人物行動的戲劇性組織。其中包括人物設置、人物相互間的關系、體現人物性格特征的行動、中心事件、矛盾的起因、發展、變化,直至矛盾的解決。要做到人物的行動、情節的安排與劇作者的題旨立意和諧統一,結構的完整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大戲劇家李漁主張“袖手于前,始能疾書于后。”意思是說,動筆之前進行充分醞釀,一旦構思成熟了,寫起來也就快了。古人作詩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體會,這也說明要經過深思熟慮,長時間的巧妙構思,方能寫出好的作品。
構思一部作品的時候,還應該多讀一些經典作品,多看一些優秀的戲劇舞臺作品,學習并借鑒一些成功的作品總是會對自己的構思產生影響和價值,比如:戲不新穎,不會引人入勝;戲無情節,不會感動觀眾;戲不驚奇,不會抓住觀眾;戲不合邏輯,不會說服觀眾。在構思戲劇結構時,應當認真思考這些結構方面的要素。
細節,即是一部作品中的生命細胞。無數個細節匯集在一臺戲中,成了整個作品的神經血脈、五臟六腑的組成部分。因此,劇作者在創作前,構思每場戲的劇情細節、人物動作細節、矛盾沖突細節等,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一出戲里,有的細節能夠描繪出具有個性特征的人物形象,比如《紅樓夢》里的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的不同經歷和境遇,起到了點題的作用;有的細節能夠推進劇情矛盾的沖突和發展,比如淮劇《小鎮》中的懸賞告示,則引起全鎮人的心靈拷問和全鎮精神文明建設的動蕩風波;而有些好的細節,往往能夠起到“一石三鳥”的戲劇效果,比如經典作品《雷雨》,因為周萍跟四鳳的暗戀與偷情,揭開了一個大家庭30 年的秘密,在三天的時間里,導致了整個家庭的完全毀滅,也預示著一個舊世界的毀滅。
細節的構思也是一個精細的過程,在創作整部劇之前,首先應該寫一個故事大綱,然后再寫分場大綱。在寫分場大綱的時候,就要構思細節的安排,比如按照故事情節的推進與發展,劇中的人物是怎么出場的,出場的動因是什么,矛盾的起因是什么,解決矛盾的偶然事件是什么,以及劇中的核心場景是什么,典型環境是什么,貫穿道具是什么,燈光色調是什么,服裝搭配是什么,音樂的主旋律是什么,甚至于主要演員唱念做打的演技發揮點是什么,等等。
所有的構思或許都很理想,但成敗的關鍵仍在于細節。巴爾扎克說過:“小說在細節上不是真實的話,它就毫無足取了?!逼踉X夫對細節描寫有更為嚴格的看法,他批評不真實的細節描寫是“虛偽”。戲劇作品在情節設置上,盡管有許多虛構的成分,但是,藝術中的生活雖來源于現實生活,卻一定要高于現實生活。生活中的真實與藝術中的真實必須相統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塑造好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所謂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就是讓觀眾一定要相信,戲劇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人和事是真實可信的,不管是現實的還是浪漫的,不管是現代的還是古代的,不管是人間的還是神話的,都會讓他們感受到身臨其間,與劇中的人物同歡同喜同悲同樂,與劇中所發生的事件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