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忠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區的戲曲劇種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戲曲劇目更是數以萬計,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一筆巨大財富。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讓戲曲文化淵源流長、生生不息。令人惋惜的是,中國戲曲這一文化瑰寶經過上千年發展到現在,由于現代視聽文化、多元文化等沖擊,戲曲的觀眾在不斷地流失。很多優秀的劇種、劇目被扔到了冷宮里,無人問津。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全國各地的群眾戲曲文化卻欣欣向榮,一派火熱朝天的景象,但遺憾的是,承載群眾文化的社會團體、沙龍會所,包括群眾自發組建的文藝隊伍等組織,缺乏專業性,比如精湛的表演、功力深厚的唱腔、水平相當的樂隊。道具、服裝、化妝等,都有待進一步提升,有待進一步向專業靠攏。因此,戲曲的專業藝術與群眾文化有待進一步融合,在扶持專業戲曲院團的同時,提升群眾(戲曲)文化綜合水平,有了群眾戲曲文化的繁榮,也就穩固了戲曲文化的根基,也就有了戲曲文化表演的大平臺,也就更有了專業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政府相關文化部門應充分認識到專業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的融合是發展的趨勢,應該鼓勵專業戲曲院團下基層、惠民生,為廣大基層百姓提供高水平的戲曲表演藝術,由此帶動廣大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也應該鼓勵、扶持社會上的民營社團、沙龍等,帶領民間藝術家、戲曲愛好者走進社區,開展基層社區相關工作,比如宣傳活動、三下鄉活動等,創編群眾喜聞樂見的唱段、小品、快板等,形成氛圍,使之成為普通市民日常選擇的娛樂行為。
專業戲曲院團與社會文化團體聯合結對,專業演員發揮傳幫帶的橋梁作用,通過此橋梁,可以擴大戲曲活動的范圍和場所,提升群眾文化的綜合水平、檔次。如今已普遍開展的“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村村行”、“月月演”、“周周演”等活動,值得推崇。專業劇團、社會文化社團所到之處,百姓爭相傳告,哪怕烈日之下、風雨之中,都早早等候開演。廣場上,群眾坐滿一片、站滿一群,觀看過程中,掌聲不絕、拍攝不斷,有些愛好者還上傳抖音、視頻號,看得出,這才是切切實實的惠民之行,接地氣、符合民意。此類活動,作為我所在的常熟市錫劇團,已堅持了近二十年,將黨的方針政策與惠民劇(曲)目相結合,年均送戲百場,參與百姓年均人次達10萬之多。
專業的戲曲表演,通常還需要一定規模的舞臺,對舞臺硬件的要求相對較高,對于很多地方而言,能滿足此要求的不多,而軟件(技術)方面,專業劇團的技術資源通常都能達到演出要求。相反,群眾文化對舞臺的要求就相對靈活,大小皆宜,即使臨時搭臺也能完成演出,而軟件一塊則是群眾文化的短板,燈光、音響,包括服裝、道具、化妝等都是臨時湊合,往往對整場質量受到影響。所以,專業劇團在惠民演出過程中,既要有陣容齊全的精品劇目,也要學習群眾文化模式,組建靈活多樣的“精簡版”、演出小分隊來適應場地局限。而群眾文化的技術培養,政府應當加以關注,適當拿出資金作保障,另外應動員、集合社會力量,吸引相關建設資金。
我們的年輕一代人,尤其是80 年代之后的年輕人,他們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很多年輕人對中國戲曲文化陌生,甚至冷漠。他們委婉動聽、抑揚頓挫的唱段、唱腔與念白不理解,對“天地大,小舞臺”的理念一臉茫然,但他們卻肩負著傳承中國戲曲文化的重要責任。如何向年輕人推廣戲曲文化,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人覺得應盡可能將戲曲文化結合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讓他們逐漸接受并慢慢喜歡。
首先,可以讓戲曲走進中小學校、包括大學,走進課堂,培養他們對戲曲文化的興趣和愛好。如開設小學戲曲假期培訓班,設置上課(戲曲)鈴聲來熟悉戲曲音樂,投放戲曲文化活動相關信息的小冊子,創編戲曲校園劇,拍攝戲曲文化活動相關微視頻,上傳至學習官網或者微信群。豐富高校戲曲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定期開展戲曲名人的講座,創建了戲曲藝術專家工作室,組織大學生進行戲曲實踐活動,舉辦戲曲采風、戲曲比賽和晚會等。常熟市錫劇團從2016年開始同小學結對,成立“少兒錫劇傳承實驗基地”,制定年度教學目標,派專業老師前往教學,做到周周有課,定期能演。長此以往,才能讓年輕一代學習到戲曲的精髓,并肩負起戲曲文化傳承的重要責任,使戲曲發展生生不息。
應該將弘揚戲曲文化納入到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中,比如,將戲曲元素融入影視作品的創作中,把當地劇種的戲曲臉譜、服裝作為旅游景點的“特產”;在交通路口設置戲曲聲腔提醒;聯合城市交通部門、專業院團和知名演員,打造戲曲文化主題地鐵站、車廂、小區;發放文化活動宣傳冊,張貼宣傳海報,營造積極的戲曲文化活動氛圍,讓更多人參與到戲曲文化活動中來。安徽天仙配戲曲文化產業園就是發展戲曲產業的一個比較成熟的項目,它通過整合資源,為百姓建設戲曲服務平臺,培養了新的文化產業經濟增長點,在豐富群眾休閑文化的同時,也增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傳承了黃梅戲這一非遺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戲曲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院團和社會團體是傳承的重要載體,廣大的專業、業余戲曲工作者和人民群眾是具體傳承的重要載體,應對其加強培訓,讓他們對戲曲文化及文化傳承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提高他們的藝術綜合素養與能力。只有實現戲曲專業文化與群眾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調動百姓保護戲曲文化的自覺性和參與創新的熱度。只有把戲曲文化實實在在地融入到百姓的具體生活之中,才能促進戲曲文化的與時俱進,才能真正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