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2012 年央視教科頻道播出的50 集紀錄片《留住手藝》系統全面地向海內外觀眾講述了中華古老手工藝的歷史和傳承故事。若從檔案學的視角來看,《留住手藝》亦是一部珍貴的、經典的非遺影像檔案。近年隨著“非遺熱”的興起,非遺檔案的展覽工作頗受非遺保護人員和檔案界同仁的關注。手工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好、解決好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展覽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的內容
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指的是一切與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檔案集合,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體檔案、申報與保護工作中形成的檔案以及傳承人檔案。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檔案是指從事傳統手工技藝工作的勞動者在產品制作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種類豐富的檔案。申報與保護工作中所形成的檔案主要指的是相關部門或機構在為傳統手工技藝項目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搜集和整理的有關材料,以及國家在保護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建立的相關檔案資料。傳承人檔案也至關重要,建檔時要通過各種形式,充分挖掘傳承人所掌握的信息資源。眾所周知,因為傳承人掌握著傳統手工技藝的精髓,只有通過他們才能充分發揮出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的活力。
(二)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的特點
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一部分,它不但具有非遺檔案的共同屬性,也具有其自身比較獨特的屬性。
1.地區特色性。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一定地區的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是一定地區人民生活習性的典型表現。因此,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具有較強的地區特色性,它使得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通過多樣形式進行記錄和保存。
2.內容多樣性。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十分關鍵。據統計,2006年以來已通過審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1372 項,而手工技藝類就占了263項,為總數的20%左右。這些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幾乎覆蓋了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直接決定了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容方面的多樣性。相關部門或機構在搜集和整理手工技藝類非遺資料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數量巨大、內容多樣的檔案。
3.載體豐富性。鑒于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主要為口傳心授,人們在整理相關檔案時不僅要用文字和圖像的方式,也要通過攝像和錄音的方式加以記載,這樣才使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原汁原味的保存。通過這些記載,人們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真正的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4.資源稀缺性。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方式與其他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較大區別,具有極大的封閉性和不穩定性。當一部分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瀕臨消亡或已經消亡,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也就具備了資源稀缺性。
當今時代,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取得飛速進步,許多傳統行業借助“互聯網+”的潮流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和壯大。檔案行業當然可以借助“互聯網+”時代的東風,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對傳統檔案進行重新整理,實現智慧化、人性化、網絡化,以便更好地發揮檔案的作用與價值,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對檔案采取“線上線下”的展覽方式正好符合這樣的要求。
“線上線下”是商業和廣告傳媒行業常用的專業術語?!熬€上”傳播的好處在于傳播的范圍較廣、速度非???,而“線下”主要優勢在于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對于開展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展覽工作而言,若能實現“線上”與“線下”方式的有機結合,必將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
(一)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線上”“線下”展覽的差異性。“線上”與“線下”展覽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線下展覽的直觀性、具體性和線上展覽的高效性、便捷性。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從本質上來說是對一定區域內群眾生產生活實踐的材料總結。線下展覽的直觀性、具體性是指民眾通過“面對面”、“零距離”參觀能直觀具體地了解手工技藝類非遺的產生過程、生產加工工具、關鍵節點控制技術,觀眾的感官可以得到很大的滿足;而線上展覽的高效性、便捷性體現在參展民眾由于生活閱歷和審美情趣的不同,對參展的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選擇偏好也會有所不同,他們可以借助互聯網等新媒介快速鎖定對其產生興趣的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更多地通過瀏覽網頁而不是實地參觀的形式了解相關檔案,如此顯得既高效又經濟。
(二)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線上線下”展覽的必要性。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可以通過更加豐富的方式,獲取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就要求相關部門或機構能夠建立相對完善的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管理服務系統,以便滿足人民群眾隨時隨地查閱相關檔案的需要?!熬€上線下”的展覽方式可以說是比較理想的途徑。現階段很多手工技藝類非遺保護機構或相關部門已經著手建立了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線上線下”展覽服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于檔案的查詢與欣賞需求。目前這些展覽體系的整體功能仍不夠全面,服務內容主要是館藏介紹、在線查檔等,十分單一。因此,相關部門或機構需要集中更多的精力,組建更專業的隊伍,爭取更多的財政支持,抓緊完善“線上線下”展覽體系。
(三)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線上線下”展覽的工作思路。鑒于“線上”與“線下”的展覽方式有著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如若要充分發揮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的價值,必須實現“線上”與“線下”的有機結合,取長補短,真正做到符合民眾對深入了解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的需求?!熬€上”展覽方式應重點發展網絡展覽。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智能手機更新換代速度的加快,網絡展覽相較于電視、廣播等方式有著天然優勢。人們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充分利用電腦和智能手機,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更加直觀地了解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的相關信息。“線下”展覽方式因為時效性、地域性的特征,傳播范圍有限,可以作為“線上”展覽方式的補充。舉辦“線下”展覽時,受眾可以與主辦方實現實時互動,受眾可以在主辦方的幫助下,充分感受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真實魅力。
(四)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線上線下”展覽的具體措施:1、豐富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的相關資料。隨著公眾非遺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認知能力的持續提升,他們對了解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方面的需求也相應提高。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的門類較多,形式多樣,信息量較大。因此,相關部門或機構無論是開展“線上”還是“線下”的展覽方式,都必須以豐富的檔案資料為依托。只有這樣,相關部門或機構方能有底氣保證自己的展覽可以真正滿足公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2、完善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數據庫。在豐富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資料的基礎上,信息部門要借助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將已經掌握的資料進行重新整理,形成相應的數據庫,并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實現共享。在此過程中,有關部門要注意運用文字、圖片、錄音、視頻等多種方式對相關資料進行再整合,同時要建立良好的數據檢索系統,以便民眾可以根據自己個性化的需求進行檢索。只有這樣,舉辦“線上”展覽時,才能有較強的數據支撐。3、構建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共享平臺。為了順應當今“互聯網+”的時代潮流,相關部門可以通過“一微一端一站”的方式實現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的共享?!耙晃ⅰ奔次⑿殴娞?,“一端”即手機客戶端,“一站”即門戶網站。這三者應當做到管理同步、服務同步、信息同步,同時要與線下同步聯動,真正建立起“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檔案展覽服務體系?!熬€下”展覽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在“線上”實時分享展覽的內容,擴大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的受眾量和傳播范圍。4、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線上線下”展覽的主要目標在于滿足公眾的文化認知需求,同時能夠使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優質傳承。在展覽策劃與舉辦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不足,給民眾帶來一些不便。所以,相關部門或機構需要建立比較良好的反饋機制,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工作質量。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網絡問卷、網站留言、意見簿等方式,了解人們對檔案展覽的評價和建議,根據反饋意見改進不足,更好地開展相關工作。
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是我國非遺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人應當加強對該類檔案的宣傳力度。相關部門或機構要發揮自身優勢,運用有利條件,通過完善“線上線下”展覽方式擴大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的影響力,持續增強公眾對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能力,從而實現對手工技藝類非遺檔案的優質利用與傳播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