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邦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消防救援支隊,湖南湘西 415000)
落實古建筑火災防控工作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內容,相關部門、機構應當采取頂層設計,明確各項火災防控指標、管控要素,革新現有的技術體系,優化相關火災防控工作,以此來提高火災防控水平。
古建筑具備較大的歷史文化寓意,同時古建筑也記錄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痕跡,能夠起到對人類發展方向的警示、引導作用。古建筑具備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在古建筑中也收藏有各類古典文藝物品、文獻資料,對人類文明、藝術、文化、歷史的發展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由于古建筑具備較高的歷史科研價值,落實對古建筑的火災防控工作也尤為重要。
新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革新,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進一步增大,在此環節落實對古建筑的火災防控工作也需要穩步高效地進行。古建筑承載著歷史文化以及精神文明,成為新時期人民群眾日常旅游觀光的重要場所,但是隨著人流量的進一步增大,也給古建筑的防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期隨著古建筑旅游行業以及旅游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和使用,相關行業在進一步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火災隱患,比如部分當地居民在經營過程中為了吸引游客私自搭建房屋、私拉亂接電氣線路,未設置相應的消防通道,導致古建筑群消防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因此,新時期落實古建筑防火工作是一項危險而又艱巨緊急的任務。
在傳統古建筑區域以及古建筑群會吸引大量的游客觀光,在古建筑群落也會涉及一系列的儀式活動,在活動期間可能會使用各類明火,同時為了烘托出古建筑的歷史文化氣息,在古建筑內部也會使用傳統的油燈,但是由于對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生活用火不慎而導致的火災事故也相對較為頻繁。
通過數據調研可以看出,古建筑通常是以群落的形式存在,并且部分古建筑也建設在相對較為開闊或地理位置相對較高的區域,因此古建筑極易遭受雷電襲擊。當古建筑遭受到雷擊之后,其內部的結構主體會受到相應的損害。同時,由于古建筑內部具備大量的可燃性物質,如大部分古建筑通常是以木結構材料為主,一旦遭受到雷擊便容易引發火災,導致古建筑遭受嚴重的破損。
在古建筑內部會涉及較多的民族文化活動,在民族文化活動中包含祭祀、祭祖、燃燒相應的紙幣及蠟燭等內容,如果對明火未進行有效處理,極易導致古建筑群落的木建筑結構遭受到嚴重的燒毀、損毀。同時,在古建筑民族文化活動中也會有大量的流動人口,從而進一步增加了火災事故發生的不確定性。
傳統古建筑群落在新時期得到一系列改善優化,比如在古建筑群落中布置相應的電線、電氣設備、景觀燈等來滿足旅游行業現代化發展需求。但是,由于用電用氣不規范導致古建筑群落發生火災的情形也較為常見。同時,在古建筑群落周邊的居民也存在對電線、電氣設備使用不規范的問題,從而導致古建筑群落面臨嚴峻的火災隱患威脅。在相關區域的施工建設活動中,或在對古建筑進行升級改造期間,對臨時用電管理不當也會導致火災事故的發生。
通過對傳統古建筑火災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傳統古建筑由于缺乏基礎防雷設施導致古建筑極易遭受雷電侵襲,從而出現火災事故。因此,要想落實對傳統古建筑的火災防控,革新現有的防雷技術是必不可少的。在此期間,管理者需要設置成熟完善的防雷系統、防雷體系,組建避雷針、接地線路,并且對接地電阻進行有效調控,盡可能將建筑群落中最高的建筑物實施相應的防雷設計。
首先,在對古建筑防雷措施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工程人員也需要完成對接閃器、引下線、接地裝置以及防側擊雷設施的布局優化,通常情況下在對接閃器進行布置的過程中,工程師應當考量古建筑的藝術特征以及外部形態,沿著古建筑的屋頂、以及標高建筑,如煙囪等極易遭受到雷擊的部位敷設相應的接閃器,同時完成對各個區域接閃帶的設計,確保接閃帶能夠與古建筑的輪廓融為一體(見圖1),從而不影響古建筑的美學屬性;其次,在對引下線進行安裝設置的過程中,需要布置至少兩根以上的引下線,而針對部分型狀相對較大的古建筑群落,則應當布置4根以上的引下線;最后,在對接地裝置進行設置的過程中,工程師以及設計人員也需要布置成熟完善的均壓接地網,合理設置接地電阻,一般情況下,若接地電阻率大于3000Ω/m,則需要額外布置相應的接地面積。在完成對縱向雷電的防控之后,工程師還需要對側擊雷進行防范處理,比如對建筑物的門窗、紗窗布置相應的金屬保護網,以來防范雷電的側擊。
總之,在對古建筑防雷措施、防雷技術進行設計使用的過程中,工程師以及相關設計人員應當采取頂層設計,明確建筑物的空間布局類型,完成對接閃器、引下線的合理布局,同時還需要考慮建筑物的藝術特征,盡可能減少防雷裝置給建筑物的外觀外形造成破壞。
在對我國傳統古建筑進行火災防控的過程中,結合自動消防設施防火技術的使用相對較為常見。隨著古建筑群落對防火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在古建筑內設置自動消防設施需要構建體系化的消防設施系統,比如布局消防用水管網、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以及室內消火栓系統,但是考慮到古建筑相關木質結構的理化特性,在布置基礎消防設施的過程中也需要結合滅火與保護一體化的防火措施以及防火技術,在對相關消防設施進行布局的過程中,也需要采取模塊化的布局技術,盡可能減少基礎消防設施建設對古建筑群落的完整性、藝術性帶來相應的破壞和影響。
在古建筑群落中通常會結合大量明火的使用,而為了實現對火災隱患的有效管控,結合防火材料以及防火涂層的使用必不可少,在此期間可以結合一系列的防火涂料技術的使用。由于木材燃燒溫度在300℃左右,因此要想避免木材燃燒可降低木材溫度,使其溫度一直在著火點以下,以此才能夠有效防范木材的燃燒(見圖2)。木材燃燒與氧氣以及空氣的流通存在相應的關聯,因此可以結合一系列的阻隔措施將木材與外部氧氣進行隔絕,控制木材燃燒。

圖2 木材的燃燒對比
在結合防火涂料技術使用的過程中,工程師以及相關設計人員應當考慮以上的防護管控原則,對相關防火涂料進行合理選用,在選取防火涂料的過程中,應當考慮防火涂料本身所具備的腐蝕性,盡可能減少防火涂料對古建筑所產生的腐蝕影響,結合防火樹脂技術的使用,借助乙烯樹脂以及氯化橡膠來實現對木質建筑的保護,將此類物質涂抹在木材結構中可以有效抑制火災的發展。
在現有的防火涂料中也可以引入相應的防火輔助材料,可結合二氧化碳等不具備燃燒屬性且具備阻燃氣體作用的輔助材料,避免木材與氧氣直接接觸。除此之外也可以結合諸如玻璃粉以及硅酸鈉等低熔點的無機物,在木材表面構建一個完整的薄膜,使得木材能夠與外界的氧氣、空氣、火焰有效隔絕,實現對木材有效的防火保護。因此,在木材防火工作中,可以結合防火涂料技術的使用,借助一系列的防火材料來增強古建筑的防火性能。
為了實現對我國傳統古建筑實施有效的火災防控,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大消防安全管理力度,合理開發古建筑的旅游資源,并且投入相應的資金,對古建筑內部的一系列防火措施、防火設施進行優化、完善,同時也需要重點管控電氣火災隱患等,優化建筑群落的空間布局,提高火災防控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在大部分古典建筑中出現的火災隱患與旅游業的開發存在直接的關聯,在此過程中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相關區域的商業經營活動進行分析、評估,規范相關商業活動,同時對古建筑內部的文物進行整理分析,設定科學合理的火災防控等級,出臺各項保護法案。同時,各級領導干部也需要積極參與到火災防控工作中,國家可借用行政管理手段,將防火工作與領導干部績效進行有效掛鉤,并且制訂成熟完善的火災防控體系在多部門共同監管下,制訂成熟完善的管理機制、管理制度,借用一系列的行政管理措施來實現對古建筑有效的火災防控。除此之外,在對相關區域經營性古建筑開發管理工作中,相關部門也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盡可能將相關區域的開發強度設置在古建筑承載能力范圍內[1]。具體來說,在開發古建筑的商業潛力期間,相關部門機構應當采取頂層設計,評估現代化的消防設施是否能夠滿足相關區域的防火需求,有效規范相關區域的旅游商業活動,做到細水長流。
部分古建筑出現火災事故之后由于缺乏完整的消防體系、消防設施,導致古建筑火災事故進一步失控。同時,部分古建筑也設置在偏遠的深山野林區域,城市消防救援力量很難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開展救援工作。因此,對古建筑的火災防控一方面需要提高監管水平,另一方面則需要完善相應的消防安全設施,增強對古建筑群落的應急救援能力。當前,我國需要完善相應的消防設施,參照古建筑群落的經營特征、空間布局,對消防設施進行合理保護。同時,古建筑群落應當及時連接市政供水管網,確保相關區域的消防栓能夠提供消防用水[2]。此外,針對郊野山區地帶的古建筑群落,地方消防救援部門也需要及時修繕相應的消防水塔、消防水缸,以便在相關區域發生火災事故之后能夠快速取水,完成消防救援。
新時期大部分古建筑也設置了相應的電氣及機電系統等,進一步豐富古建筑的現代化功能。但是,由于古建筑的空間布局過于守舊、老套,因此相關經營人員、管理人員在對相關電氣電纜設施進行布局管理的過程中還受到較大的空間限制,導致私拉電線隨意放置設備的現象時有發生,從而給古建筑的防火安全工作帶來較大的挑戰。新時期我國應當進一步優化現有的電氣火災防控工作,規范建筑物內部常用電器的使用條例,明確各項使用需求、使用標準,確保在相關區域發生火災隱患事故之后能夠快速撲滅火源。同時,在重點機電設施周邊也需要布置相應的隔離帶,確保機電設施能夠正常穩定地運行[3]。除此之外,相關管理人員還需要對火災隱患問題進行嚴格管控,重點防范電線電纜的老化問題,及時對相關設備的絕緣、接地進行分析、評估,有效消除電氣火災隱患問題。
在落實古典建筑火災防控工作中,各單位、各機構應當開展聯合協作,住建、工商、消防救援以及各行政執法單位應當明確當前火災防控工作的重點和要點,規范相關區域的商業活動,同時優化各項防火設施、防雷設施,提高火災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