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丹 王衛國
近年來,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多,已成為影響中老年人群生命質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主要是因冠狀動脈的粥樣硬化病變引起的管腔狹窄,從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性壞死的臨床綜合征[1]。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會大大加重病情,容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等,且患者的心功能明顯降低[2,3]。對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西醫學的治療以利尿、擴張血管、調脂等治療為主,能取得一定療效,但是總體效果欠佳。近年來,心臟疾病治療中的中藥越來越多,且中西醫結合療法也成為心內科的主要治療方向之一。本次研究中旨在分析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聯合參芪扶正注射液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開封市中醫院心內科于2021年1月—2021年8月診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20例為對象,根據患者的治療方法分組,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42~73歲,平均年齡(65.7±4.8)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2例,Ⅲ級25例,Ⅳ級23例。觀察組:男29例,女31例;年齡43~74歲,平均(65.3±4.6)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1例,Ⅲ級27例,Ⅳ級22例。2組的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符合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4,5];心功能分級為Ⅱ~Ⅳ級;經中醫辨證分型屬于氣陰兩虛血瘀證;年齡40~75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既往合并腦血管疾病、肝腎不全、血液疾病等其他嚴重軀體性疾病的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惡性心律失常等其他心臟病的患者;伴有精神疾病、癡呆、聾啞等交流障礙的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西醫綜合療法,并給予硝酸酯類、洋地黃類、他汀類、氯吡格雷等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給予β受體阻滯劑、貝那普利、螺內酯、呋塞米等藥物治療,治療期間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用藥方案,并合理飲食、適度運動鍛煉等,連續治療1個月。觀察組患者在上述治療措施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治療:①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組方:茯苓、白芍、生姜、白術各15 g,炮附片、生地黃、當歸、川芎、赤芍、桔梗、柴胡、枳殼、桃仁、紅花各10 g,川牛膝30 g,炙甘草6 g。隨癥加減:對于水腫明顯的患者加入五加皮和漢防己各15 g;對于明顯咳喘癥狀的患者加葶藶子 20 g;對于心悸甚者加遠志15 g和炒柏子仁12 g;對于有心絞痛癥狀者加薤白和瓜蔞各10 g。每日1劑,煎汁400 ml分成早晚2次飯后溫服,連續服藥1個月。②參芪扶正注射液(生產廠家:麗珠集團利民制藥廠;國藥準字219990065;規格:250 ml/瓶)靜脈滴注,250 ml/次,每日1次,持續用藥1個月。
1.4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1個月后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且心功能分級改善2級。有效:相關癥狀明顯減輕,心功能改善1級。無效:病情無明顯好轉或是出現加重的情況。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觀察指標①治療前后分別進行心臟彩超檢查,測量左室射血分數(LVEF)。②治療前后分別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檢測血清氨基末端B型尿鈉肽原(NT-proBNP)水平。③治療前后均進行運動耐量的檢測,測量患者6 min 步行距離。④安全性指標:治療期間定期進行血尿糞三大常規檢查,并進行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等檢查,觀察患者用藥后的反應。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8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LVEF和NT-proBNP水平比較治療1個月后,2組患者的LVEF和血清NT-proBNP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明顯的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的LVEF高于對照組,且NT-proBNP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LVEF NT-proBNP水平比較 (例,
2.3 2組患者運動耐量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的6 min 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比較
2.4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2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僅有少數輕微不良反應,經對癥處理后很快緩解,未影響療程。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冠心病是心內科的常見疾病,且多見于中老年人群。心力衰竭是冠心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對于并發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若未能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將會直接危及生命安全。西醫學對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療以強心劑、利尿劑、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能促進患者心肌收縮力的提高,減輕心肺水腫癥狀,降低血管阻力,能促進患者心力衰竭癥狀的緩解,起到一定治療效果[6]。但是臨床實踐中發現單純西醫療法的總體療效欠佳,遠期效果不理想。隨著中醫藥在現代的繼承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也在臨床上得到應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中醫學認為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病位在心,以本虛標實為主要特點,并可影響到其余臟腑。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和生活工作壓力的加大,以及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加重,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加,且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也呈增長趨勢,已經成為影響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給患者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黃帝內經》中有關于心力衰竭的論述,認為主因是心陽、心脈痹阻、血運無力、心氣虛等引起心悸、心痛、胸痹等癥狀。認為該病的主要病機是:飲食不當、七情內傷、久病體虛、臟腑經絡傳變等因素引起心陽虧損、氣不運血、瘀水互結,損及心陰和心陽,進而導致胸痹、氣短、喘息、水腫、乏力等癥狀[7]。氣陰兩虛為本,痰濁、瘀血、水飲等病理產物形成的原因則是陽氣不足、因虛致實導致的最終結果。因此在治療中益氣溫陽為本,使得痰濁、血瘀、水飲等病理產物無以再生;活血化瘀為標,促進病理產物的排出,也保護陽氣免受病理產物的進一步損傷[8]。
在本次研究中選取的證型是氣陰兩虛血瘀證,這是開封市中醫院心病科收診的冠心病患者最多的證型,多數患者為心力衰竭的前期和中期,根據證型的病因病機,治療中益氣溫陽、活血化瘀通絡為主。真武湯出自《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中的祛濕名方,具有溫陽利水之效,主治陽虛水泛證[9],方中的附片大辛大熱,能起到溫陽補腎、化氣行水之效,而水屬陰邪,陰得陽助則化;白術能健脾燥濕、茯苓能健脾滲濕,可扶土制水;生姜辛溫,能助附片的溫陽之效,還能助茯苓、白術的健脾利水之效;白芍具有利水斂陰之效,能緩和附片的辛燥,使邪去而不傷陰。諸藥合用共奏溫陽補腎、強心利水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指出真武湯能增強血液循環,降低肌酐和尿素氮水平,進而減輕心臟的前后負荷,改善心肌收縮舒張功能,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中應用效果肯定。血府逐瘀湯出自清代的《醫林改錯》,是中醫學中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劑,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10],主治胸中瘀血等引起的多種病癥。本方是在桃紅四物湯的基礎上化裁而成,該方不僅能行機體血分中的瘀滯,又能解氣分之郁結;活血而不傷血,化瘀又能生新。本方能逐“血府”之瘀而使氣機暢通,使諸癥得消,因此得名“血府逐瘀湯”。方中的桃仁、紅花、川芎和赤芍均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之效;當歸和生地黃配伍能養血化瘀;柴胡和枳殼均有疏肝理氣之效;川牛膝能破瘀血;桔梗具有引藥上行、開肺氣之效;炙甘草調和諸藥藥性,全方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脈之效,使氣血調和。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療中療效肯定,契合氣陰兩虛血瘀證的病因病機,能使氣陰兩虛之本得補,血瘀之標得祛,使諸癥得消。參芪扶正注射液是從黃芪和黨參中提取有效成分的中藥注射劑,能抑制心肌細胞凋亡,降低金屬蛋白酶的表達,減少心肌細胞損傷后的膠原纖維增生,有助于改善心室重構。而且黨參和黃芪均有抗血小板聚集效果,能降低血液黏稠度,起到一定的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之效。參芪扶正注射液還能調節機體免疫力,許多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免疫力低下現象,應用該藥治療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病情的好轉。將參芪扶正注射液與中藥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聯合應用能發揮協同作用機制,使得患者的心肌細胞的血供、氧供改善,挽救瀕死的心肌細胞,促進心功能的好轉。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比單純應用西醫療法的對照組總有效率更高,且觀察組的LVEF、6min步行距離均高于對照組,血清NT-proBNP水平低于對照組,在常規西醫療法的基礎上應用中藥參芪扶正注射液和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治療療效肯定,有助于促進患者心功能指標和運動耐量的改善。在安全性方面,2組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不良反應較為輕微,觀察組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中西醫絡合療法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療中應用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聯合參芪扶正注射液治療效果肯定,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